蒸 枣 糕 过 大 年
□ 韩喜申
蒸枣糕过大年,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也是为年忙碌的重头戏。腊月二十七是上行日,二十八是发日,这两天也是捏枣馍蒸枣糕的吉日良辰。又是一年年来到,岁月深处,妈妈蒸枣糕跑前跑后的身影浮现,仿佛又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过年情景。
尽管那时条件有限粮食紧张,由于妈妈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生活安排的有头有序。常言“穷一年不穷一节”。那年,妈妈把积攒的头产白面拿出,腊月二十七,用自制的酵块加水放面搅拌均匀,放在烧好的土炕温暖处,盖上馍被等待发酵。第二天把白面加入酵水盔,用手揉搓,待软硬合适时盖上箅子,用馍被悟实等待面发。一个时辰过后,揭开馍被,用手拉面,一股面香扑鼻,面内气孔扩散,面醒了,面发了。揉面,是父亲的拿手戏。手有劲儿,搓揉正当时。父亲把面揉细又卷起,来回翻腾。揉的表面均匀光滑亮泽。妈一看,“揉好了”。母亲接班,开始揑枣糕枣花馍。
母亲是揑馍能手,能把枣花馍揑出十多个花样。别人的新做法,她一学就会。成为村里的花馍能手。谁家有事,过年揑花馍,常常是帮了这家又帮那家,从不推拖。母亲先揑枣糕,按三层设计。取出一小块面剂子,擀成直径约25厘米厚度1厘米左右做成枣糕㡳座。然后取一块面剂子擀成厚约0.5厘米的长条,切成10厘米左右的面段,两边放枣反向揑制,摆放底座外圈。再取剂子成条包枣摆放中间,不留空隙。接着擀第二层面片。做法同第一层。第三层擀制两片大小不同的面片,周围用小剪隔一厘米多剪开小囗,剪处揑似莲花状。两小层分开放,第一小层放大面片,第二小层放小面片。顶面放一圆圆的面球。最后第三层空白处用顶针压出不同形态的圆,或用梳子尖轻摁。一个如花似玉的枣糕在母亲手上做成。紧接着又揑不同样式的美丽花馍。
枣糕枣馍揑好后,放置热炕再次醒发,盖上馍被。发好后,放进大锅,每年这时候,我是烧火的。妈说:“多加些炭,把火烧得旺旺的,等汽上来后再悠悠地烧。”我已有了这方面经验,心里清楚着哩。我把风箱拐拉的呼啪呼啪有节奏的响,先是像奔腾的汾河水,后似悠扬动听的歌声。三砖香的工夫,馍熟了。母亲用红颜色在枣糕枣馍上点上红圆点像眨眼的小小星星,美观大方,好看极啦。一下子抬高了枣糕枣馍的身份,让人爱不释手,想吃却舍不得吃。
大年初一清辰,祈福献爷(ia,指天庭玉皇大帝)的时间到了。父亲把桌子放好,母亲虔诚地双手把沉甸甸的大枣糕供奉在供桌上,再摆放上煮饼、糕点、板枣、核桃等。点上整股子香,全家人磕头作揖。
一层层一节节过年枣糕,寓意人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节节高,早福早富日子甜美。红枣,鸿运当头,旗开得胜,守护家人平安。
时光荏苒,转眼母亲去逝二十多年,但她过年揑枣糕枣馍忙碌的身影好像就在昨天。见过多少花样枣糕枣馍,总感到还是母亲的花馍更胜一筹,耐看耐品让人爱不释手。
简介:韩喜申,男,中共党员,工程师,公务员,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人。在稷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现已退休。七八十年代多次被评为《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小学生拼音报》等报的模范通讯员。退休后,笔耕夕阳。多篇文章在报刊,平台刊登发表。2020年参加《黄河风文苑》大竞赛获优秀奖,后又获二等奖。在第一届“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第二届大赛获二等奖。2020年十月认证为中国乡村作家。《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全年征文大赛参赛作品荣获优秀奖。荣获2021年老干局“我的入党故事”征文优秀奖。山西新华书店集团运城有限公司稷山分公司和枣花文学社联办2023“我喜欢的一本好书”读书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山西作家文苑》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汾水文学
主编|黄志峰
长按二维码添加
主编微信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