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以瑞士医生Fritz de Quervain 的名字命名,是腕部第一背侧间室的狭窄性腱鞘炎。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腕部桡侧疼痛,在抓握、拇指外展和腕部尺偏时疼痛往往会加剧。该病的病因被认为是由于腕部第一背侧间室内的肌腱反复受到张力,导致肌腱发炎、间室增厚和肿胀,最终在手部和腕部活动时产生疼痛。
解剖
第一背侧间室包含拇长展肌(APL)和拇短伸肌(EPB)肌腱,它们穿过在桡骨茎突的凹槽内形成的一个厚的骨纤维性鞘管。该鞘管长约 2 厘米,位于桡腕关节的近端。它们被伸肌支持带的横行纤维覆盖,并与支持带和桡骨之间形成的隔膜相邻。
图1 第一背侧间室的解剖标志。APL,拇长展肌;ALS,拇长展肌 - 李斯特结节 - 舟骨;EPB,拇短伸肌。
第一背侧间室存在常见的解剖变异。APL 肌腱通常至少有 2 个腱束,最多可达 4 个腱束。外科医生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手术解剖变异是 APL 和 EPB 肌腱或其附属肌腱分离到不同的纤维骨性间室。最值得注意的是,EPB 常位于其独立的子鞘内。
图2 拇短伸肌肌腱的第一背侧间室内的间隔。
图3 拇长展肌腱的腱束多样性。APL,拇长展肌;EPB,拇短伸肌。
根据Matzon等人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130例接受手术松解的患者中,37%的病例存在单一的第一背侧间室,55%的患者有2个子间室,8%的患者有3个子间室。高度的警惕是必要的,因为仅松解主鞘而不解离子鞘可能会导致症状持续存在。
图4:手术中看到三根肌腱,一根EPB和两根APL。
传统上,手术治疗包括松解第一背侧间室,对拇长展肌(APL)和拇短伸肌(EPB)肌腱进行减压。通常,切开腱鞘的背侧以松解间室是降低术后肌腱半脱位风险的标准做法。然而,仍然存在有症状的半脱位风险。在改进该手术的技术细节方面,历史上很少有研究或报道。
本文作者Adam Margalit 等提出,切除腱鞘及其纤维附着结构,能更彻底地松解间室,且无有症状的半脱位或弓弦状畸形的风险,还能更完全地松解任何独立的 EPB 子鞘。此外,许多患者在腱鞘的掌侧有明显的、有症状的隆起。这种明显的掌侧隆起通常是腱鞘增厚所致,很少是骨性突起。在手术时将其切除,可消除有症状的隆起,改善外观,并去除有症状的半脱位的一个潜在来源。
下面介绍切除第一背侧间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经验。即完全切除(而非简单切开)第一背侧间室腱鞘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手术指征
第一背侧间室的症状和隆起,这些症状和隆起经保守治疗无效,保守治疗包括拇指石膏固定、口服抗炎药、活动调整、手部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注射等。
手术技术
患者体位与麻醉
患者仰卧,肩外展 90 度,肘伸直,前臂中立位。可依术者和患者偏好选择局部麻醉加前臂止血带或镇静加上臂止血带。
手术步骤
在桡骨茎突尖端近端 2cm 处的第一背侧间室做 1.5cm 横向腕部切口,钝性分离识别并保护桡神经感觉支。
图 5. A,在第一背侧间室上方做一个 1.5 厘米的横向切口。B,通过此切口钝性分离、识别并保护桡浅神经。
确定腱鞘远端和近端范围,先进行远端腱鞘切除术,纵向切开腱鞘,识别 APL 和 EPB 肌腱及解剖变异。若存在子鞘则锐性切开并切除;切除背侧、中间和掌侧的腱鞘隆起(中间隆起在 EPB 有独立子鞘时存在),识别旋前方肌起点和桡动脉并保护,必要时去除突出的骨性隆起;检查肌腱有无腱鞘炎并切除多余腱鞘滑膜,近端松解至 EPB 肌-腱结合处。
图 6. 展示了第一背侧间室纤维腱鞘的完全切除。背侧、中间和掌侧的隆起通过锐性分离被切除,并分别放置在切口的近端。
局部麻醉患者清醒时,主动活动拇指和腕部确认无异常弹响或半脱位;镇静患者则通过钝性牵拉肌腱、被动活动腕部来验证;
松开止血带止血,冲洗伤口,用 4 - 0 单丝合成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加用伤口粘合带。
图 7. 展示了第一背侧间室术前的隆起(A)以及骨纤维性鞘管完全切除后的术后外观(B)。
术后护理
术后用软敷料包扎,早期活动手和腕部;
术后 1 周复查伤口,并进行手部康复治疗;
在术后 6 周和 12 周再次对他们进行评估;
通常在术后 3 至 9 个月,当患者能够恢复完全活动时,即可停止护理,因为预计到那时任何并发症都会显现出来。对有瘢痕压痛和桡浅感觉神经感觉异常的患者进行随访,直至其症状缓解。
结果
作者对 2013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这 10 年间使用这种新技术进行第一背侧间室手术松解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所有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47 例患者(154 腕),平均随访 7.0 个月(1.5 - 29.0 个月),手术平均年龄 49 岁(21 - 78 岁),女性占 82%,右侧腕部手术占 58%,66% 采用静脉镇静麻醉,34% 仅用局部麻醉。术中发现 33 腕(21%)为单一无亚室的第一背侧间室,119 腕(77%)有 EPB 肌腱亚室,2 腕(1%)有三个亚室。
术后无复发、再手术或肌腱半脱位病例。7 例(4.5%)患者有瘢痕压痛,其中 5 例(3.2%)有短暂桡浅神经感觉异常,末次随访时均缓解。末次随访平均屈伸活动度分别为 73 ± 11 度和 69 ± 10 度,患者对功能和外观结果主观满意度高。
总结
与简单切开相比,我们提出这种技术能更彻底地松解间室,且无出现有症状的半脱位或弓弦状畸形的风险,还能完全松解拇短伸肌独立子鞘或任何与肌腱炎相关的伴发腱鞘囊肿。通过这种技术可立即去除与增厚的支持带相关的有症状的肿胀和可见的、疼痛的隆起。此外,术后无需制动。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Yanxc,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所有经“好医术”微信公众号、APP及网站发布的文章,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作学术分享、信息传播;
2.“好医术”保留对内容进行技术性加工处理/删除的权利;
3.所发布文章不代表“好医术”的立场/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
4.若涉及版权等争性议问题,我们无意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联系方式:kevin.zhang@haoyishu.org
如有问题,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好医术助力每位医生成长
如果您也想把您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您、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
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原创学术内容
投稿方式:haoyishu-zy03(微信)
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期待优秀的您!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 快速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开启学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