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肌装置损伤包括急性或慢性股四头肌和髌腱断裂、髌骨骨折和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TTAFs)。由于伸肌机制的近端回缩,慢性断裂具有挑战性,这可能需要使用同种异体移植物、经骨牵引或两阶段手术操作。然而,膝关节伸肌机制的急性损伤往往因局部水肿、出血以及可能缺乏软组织或皮肤完整性而变得复杂。上述损伤的常见生物力学原因是股四头肌突然收缩,导致伸肌机制的拉伸过载。这种骨折模式在成年人中更为少见,文献中报道的病例寥寥无几。手术治疗旨在恢复伸肌机制的完整性和功能。由于这种骨折模式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并不常见,因此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很少。目前描述的TTAF手术治疗包括髌腱功能失效锚钉、胫骨结节螺钉固定和张力带钢丝固定。本文介绍了我们针对TTAF所选择的技术。我们选择这种手术的优势包括:
髌腱(TT)的牢固固定,适用于骨质较差的老年患者;
髌腱的去张力机制,不会完全丧失肌腱功能;
以及使用高阻力胶带,其报告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环扎钢丝。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膝关节标准X线摄片评估。伸肌装置功能完全丧失通常是伸肌机制损伤的迹象。髌骨近端移位或撕脱性骨折很容易通过标准膝关节X光片诊断出来。在胫骨撕脱骨折的情况下,计算机断层扫描不是必须的。但在股骨-胫骨关节受累或胫骨撕脱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下,仍应考虑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人体位和麻醉
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脊椎麻醉或全身麻醉状态。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肢近端大腿周围应用气压止血带。C型臂X光机置于手术医生的对侧,手术床移离基座,以便医生能够完全接触并使用C型臂机。术前,手术医生会评估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的质量,以确保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能够正确观察。
手术方法
通过触诊确定髌骨边缘,并使用皮肤画线笔描绘出其轮廓以供参考。随后识别并标记胫骨结节,使用无菌笔进行标记,确保为确定髌腱位置(图1)。在标志识别过程中,外科医生应牢记髌骨的近端移位,因为其并不处于正常解剖位。皮肤切口从髌骨中心开始,解剖后暴露下半部分,但随后骨折复位将完全显露髌骨。皮肤切口应向远端延长4cm至胫骨结节(TT),以便将胫骨结节正确复位并固定于其解剖位置。在初步解剖过程中,需移除血肿并进行彻底的冲洗,以准确分离胫骨结节(图2)。
图 1.解剖标志。
图 2.胫骨结节和髌腱识别。(LAT,外侧;MED,内侧)。
髌腱准备
通过钝性分离前方软组织来确定髌腱位置。应进行精确的腱周组织分离,以确保更好的愈合,尽管创伤后病变可能不可逆地损伤腱鞘。使用Krackow缝合技术(图3),以5号FiberWire缝线(Arthrex,那不勒斯,佛罗里达州)由远至近,再由近至远对肌腱进行内侧加强缝合。在髌骨肌腱外侧边缘重复该步骤。肌腱缝合结束时,肌腱远端应有两对钢丝(图 4)。对于老年患者中组织质量较差的情况,采用Krackow技术进行髌腱的双重加固至关重要。FiberWire的高阻力特性得益于其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多股结构,这确保了其结构的持久性。
图 3.Krackow 缝合线加固髌腱。(LAT,外侧;MED,内侧)。
图 4.髌腱双排 Krackow 加固术:术中图像(左)和图标表示(右)。(LAT,外侧;MED,内侧)。
临时骨折复位和胫骨隧道创建
外科医生继续使用Backhaus钳进行撕脱骨折的复位,并使用1.2毫米的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见图5和图6)。通过术中放射影像评估骨折复位是否正确,从而通过髌骨的远端迁移实现其完全暴露。随后,在胫骨外侧皮质上确定一个远端 4 厘米、外侧 1 厘米的点。用一根开槽的 2.4 克氏针在 TT 远端创建一个胫骨隧道,并与胫骨-股关节线平行。我们建议将 2.4 毫米克氏针留在胫骨隧道内作为参考,直到下一个手术步骤(图 7)。
图5. 使用K氏针暂时固定胫骨结节:膝关节前后位(左)和侧位(右)X线片。
图 6.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胫骨结节:术中图像(左)和图示(右)。(LAT,外侧;MED,内侧)。
图 7.使用 2.4 毫米导针钻胫骨隧道。
减张缝合锚固定
如图8所示,用于加固髌腱的FiberWire缝线的远端已编号为1至4。2号线和3号线以交叉方式在髌腱(TT)上相对穿过。此操作步骤将1、2和3号线位于内侧,而2、3和4号线位于外侧。然后,将这两对线分别插入完全穿线的SwiveLock无结锚钉(Arthrex)。SwiveLock锚钉远端固定在髌腱(TT)上。SwiveLock免打结锚钉是通过2个孔固定的,这2个孔是使用4.5mm的非空心钻头在胫骨外侧和内侧皮质上,距离胫骨结节(TT)远端2cm处钻出的(图9)。将侧线2、3和4的远端插入带槽的2.4毫米导引钢丝中,与另一根2号缝线一起穿过胫骨隧道到达内侧(图10)。然后,穿梭缝线将FiberWire线1、2和3传递到侧面。此外,为接下来的手术步骤准备一条FiberTape(Arthrex),并将其与FiberWire线一起穿过经骨的胫骨隧道。然后,将通过胫骨隧道的FiberWire线的自由端通过无螺纹手术针缝合到髌腱上。
图8。FiberWire缝合线的远端。(LAT,侧侧;MED,内侧)
图9. 使用SwiveLock锚钉的FiberWire胫骨固定术。FiberWire线1、2和3通过SwiveLock免打结锚钉远端固定于胫骨结节(左图)。FiberWire线2、3和4通过SwiveLock锚钉远端固定于胫骨结节(中图)。图示表达(右图)。
图10. 使用2.4毫米开槽导丝创建胫骨穿骨隧道。采用穿梭缝线将FiberWire缝线2、3和4穿过胫骨隧道。
高强度缝合带髌腱固定术
一旦实现髌骨的远端迁移,就使用2.4毫米导针钻一个横向髌骨隧道(图11)。使用C型臂机验证隧道的正确定位。然后,将先前穿过经骨胫骨隧道的FiberTape在胫骨隧道(TT)上交叉,并插入导丝中。由此形成的结构是众所周知的髌腱8字形环扎(图12)。根据手术医生的偏好对环扎术进行张力调节。然后,通过膝关节轻柔的屈伸运动来验证缝线的稳定性,并从胫骨结节(TT)中取出克氏针。最终构造如图13所示。对于骨质良好的患者,其单一骨折碎片处可考虑在胫骨结节(TT)上额外置入一枚空心螺钉(表1)
图 11.髌骨骨隧道。(LAT,外侧;MED,内侧)。
图12. 用于髌腱减张机制的FiberTape 8字形张力带缝合结构。
图 13.最终结构。(LAT,外侧;MED,内侧)。
手术技术要点
从髌骨中心进行切口,并将皮肤切口向远端延伸至胫骨结节。在初步解剖过程中,清除血肿,彻底冲洗该区域,并分离胫骨结节,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准备。
识别并分离髌腱。一旦分离完成,使用FiberWire缝线和Krackow缝合技术加固肌腱。复位骨折,并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同时,在胫骨结节远端创建一个胫骨隧道,以方便手术操作的后续步骤。
使用SwiveLock无结锚钉进行固定,插入FiberWire缝线的远端。以对侧方式在胫骨结节处交叉线,并使用尼龙梭形缝线将其穿过胫骨隧道。
用导丝钻一个横向髌骨隧道;然后将FiberTape交叉固定在胫骨结节上,形成一个 8 字形卡环。适当拉紧,通过轻柔的膝关节屈伸运动验证其稳定性,最后移除克氏针,结束手术。
术后方案
我们建议进行为期4周的石膏固定,期间膝关节保持完全伸展状态,随后使用膝关节支具固定2周,期间保持0°伸展和30°屈曲限位。在此阶段,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以便早期进行被动活动范围练习。术后30天,允许患者在膝关节支具完全伸展状态下进行负重,随后进行主动活动范围练习,每周逐渐增加30°屈曲。术后3个月时应达到完全屈曲。术后60天,如果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可允许患者逐步进行自由负重。
髌腱撕脱性骨折(TTAFs)在成年人中较为罕见,导致关于其治疗和结局的科学文献明显缺乏。这些骨折通常起源于股四头肌的突然离心收缩,主要影响近端伸肌机制装置。然而,其他机制如过度屈曲或直接创伤也可能导致髌腱撕脱性骨折。固定TTAFs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使用克氏针、空心螺钉、门型钉、张力带、缝合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使用经骨缝合。我们的技术涉及使用经髌腱缝合带张力带,并结合减压缝合锚,以确保强有力的加固。目前普遍认为加固或内部支撑技术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组织质量受损的情况下。表 2 全面概述了所述手术技术的优点和潜在缺陷。
经验与教训
经验
由于髌腱损伤,髌骨不在其原始位置,因此外科医生在识别解剖标志时应考虑髌骨的近端移位。
在老年患者组织质量较低的情况下,采用 Krackow 技术对髌腱进行双重加固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带槽的2.4毫米导丝在胫骨粗隆远端创建一个胫骨隧道,该隧道与胫股关节线平行。在随后的手术步骤中,将2.4毫米的导针留在胫骨隧道内作为参考。
术者应使用C型臂X光机确认骨折复位正确,并通过仔细的屈伸动作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教训
仅依靠临床检查结果和标准膝关节X线片可能会导致缺乏全面的评估。若不考虑使用超声检查来早期发现软组织损伤,或不考虑使用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多发性韧带损伤,可能会导致问题被忽视。
钝性分离不充分以及周围组织的剥离不当可能会影响愈合。在组织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忽视双重加固的必要性可能会损害的长期稳定性。
若撕脱性骨折复位和胫骨隧道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胫骨粗隆对位不良和固定不稳,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在制作8字形环扎术过程中,若FiberTape张力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稳定性不足。如果未通过膝关节活动来验证稳定性,可能会导致在缝线带髌腱环扎术中出现未检测到的问题。
总之,在我们的技术中,经髌骨缝合与去张力缝合锚一起使用,确保了肌腱支点的稳固加固。在髌骨肌腱周围以 "8 字模式应用高阻力缝合,再加上横向髌骨经骨隧道,有助于肌腱的去张力配置。这种结构在骨质较差的情况下尤为有利,因为它可以通过减轻肌腱的张力来促进愈合过程。
文献来源:A Surgical Technique for Tibial Tubercle Avulsion Fractures Using Transpatellar Suture Tape Tension Band and De-tensioning Suture Anchors(请以原文为准,中文仅供参考)
https://doi.org/10.1016/j.eats.2024.103116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杨海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所有经“好医术”微信公众号、APP及网站发布的文章,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作学术分享、信息传播;
2.“好医术”保留对内容进行技术性加工处理/删除的权利;
3.所发布文章不代表“好医术”的立场/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
4.若涉及版权等争性议问题,我们无意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联系方式:kevin.zhang@haoyishu.org
如有问题,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好医术助力每位医生成长
如果您也想把您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您、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
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原创学术内容
投稿方式:haoyishu-zy03(微信)
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期待优秀的您!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 快速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开启学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