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有幸参与泰州市送教活动。活动通常以两位教师同课异构开始,随后进行交流研讨,最后由我进行点评和讲座。为确保每次活动每位老师都能有收获,总是尽心准备讲座材料。但活动结束后,这些评课材料往往就被束之高阁,不再被翻阅。
本次活动前我就准备把有关材料发布在公众号上,方便大家随时点击阅读,回顾和参考。最近一直在深思熟虑,将我的想法和见解凝练成文。现摘录部分重要内容和大家分享。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父爱的课文仅此一篇,而关于母爱的却有四篇。二年级《妈妈睡了》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四年级《麻雀》五年级《慈母情深》。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高大而伟岸。作为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深知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他们带大的孩子有时候视野更宽、眼界更远。
那么,为何只选这一篇文章呢?不久前,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怎么做一个好父亲》的文章,它讨论了这个时代不乏想成为好父亲的人,但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不知道什么样的父亲才是好父亲。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好母亲的形象,但对于父亲的形象却显得既单薄又单一。因此,《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显得尤为珍贵。吴冠中是幸运的,他的父亲不仅唤醒了他的美术才华,也唤醒了他对成长的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父爱之舟》这篇文章唤醒儿童的多元智能呢?这正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唤醒儿童多元智能,提升核心素养》。
《父爱之舟》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课文,通过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和讨论课文,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语言智能。引导学生感悟父爱的意义(审美创造),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唤醒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内省智能。
课堂上讨论父子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唤醒儿童的人际关系智能。通过小结课文中的场景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出示吴冠中的抽象画,唤醒儿童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力。
这些课堂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让他们在多元智能的培养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们,课堂是师生成长的美好历程。有时,一个人,一节课,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都是语文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唤醒儿童多元智能,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不是教给儿童确定的答案,而是唤醒儿童读写的内驱力。
如果你要让儿童去造一艘船,最好的办法不是帮他搜集木板,而是唤醒他对大海的渴望。
我们的语文课,要进一步彰显“文化味”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在反复涵咏中,培养语感、形成美感、领会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的树上,扎语言的深根,生思维的主干,长情感的枝叶,结文化的花果。
学语文,就是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最近我正在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育人为本:深度挖掘课文的育人价值》。2022版课标关于育人的要求,前后共出现18次。
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语文课要上出中国的文化味。让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在儿童心田里落地生根。
我们的语文课,是为儿童学而教,所以要有“儿童味”是必然。
老师们要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的动静画面,联系生活的表演形式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课堂真正做到“动思同构共生”。
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任务。因此,语文课要有探究味。
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用任务驱动引导儿童积极探究、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改变了,思维方式才会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了,就会生成有助于每一位儿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场”,所有儿童都兴趣盎然地“卷”入语文学习中去。每个儿童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这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儿童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也不是忍受、更不是难受,如此,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享受。到那时,语文课堂就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美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