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海南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Chinese Congress on Gerontology and Health Industry,CCGI)在海南海口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聚焦老年健康,推动医养结合”,旨在促进老年医学事业持续进步,全方位守护老年健康。11月2日下午,众多专家学者齐聚老年心血管病综合管理论坛,本次论坛主席是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王晓明教授,并邀请国内十余位老年医学领域的专家担任主持或演讲嘉宾,着眼于老年心血管健康,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南推荐、临床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助力提升临床老年心血管疾病管理水平。
1
致辞
会议伊始,由2024 CCGI大会执行主席、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授致辞,李教授首先对老年心血管病综合管理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随后李教授表示,在老年医学领域,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乃至泛血管疾病始终是亟需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多年来将老年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致力于深化和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次老年心血管病综合管理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期望通过与会者之间的深入讨论与经验分享,推动老年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一关键的老年健康挑战。
2
论坛上半场
论坛上半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承云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吴小和教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主任高超教授、北京泰康燕园医院樊瑾教授主持,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存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展翼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晓明教授主讲,围绕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就高血压、房颤、房颤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等主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李小鹰教授: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约75%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显著增加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与此同时,无论是CSPPT临床研究,或以H型高血压为抓手的真实世界慢病防控“荣成模式”,均证实了H型高血压的防治获益。李教授强调,随着依那普利叶酸/氨氯地平叶酸等含叶酸的高血压复方制剂逐步问世,高血压患者管理已进入全新时代,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群降压降Hcy的适用人群与临床获益,为精准预防脑卒中提供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张存泰教授:解析《ESC 2024房颤管理指南》,探讨老年房颤综合管理
2024年8月,新版ESC房颤管理指南发布,提出AF-CARE管理路径,进一步优化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管理、卒中和血栓栓塞预防、心率和节律控制、评估和动态再评估等四个基本治疗支柱。数据显示,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是房颤主体人群。张教授指出,老年房颤患者也应根据AF-CARE原则制定综合管理策略,在卒中预防方面,老年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风险均有所增加,应制定恰当的抗凝治疗策略,艾多沙班作为临床常用抗凝药物,用于老年房颤患者的优势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林展翼教授:从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抗栓治疗
房颤合并冠心病临床常见,二者合并显著增加老年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然而其最佳抗栓治疗选择仍面临巨大挑战。《ESC 2024房颤管理指南》推荐有长期OAC适应证的CCS患者优选DOAC单用进行终身治疗,对有OAC适应证的CCS患者在非复杂PCI后,新增推荐OAC单用进行长期抗栓治疗。林教授随后介绍了ESC 2024大会上发布的EPIC-CAD研究结果,该研究证实在高危房颤合并稳定性CAD患者中,相较于双联抗栓,艾多沙班单药显著降低净临床不良事件风险56%(P<0.001),主要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相当,大出血或CRNMB风险显著降低66%,为指南推荐提供了重要的循证支持。
王晓明教授:遵循指南,依托循证,做好老年人群血脂管理
我国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并且年龄越大,LDL-C升高导致的CVD不良事件率越高。在药物治疗方面,老年人群中他汀应用率有所提升,但整体达标率不足,亟需加强血脂管理。王教授介绍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持续更新,旨在为老年血脂管理提供重要指导,其中《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推荐中等强度他汀作为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75岁的ASCVD患者可与<75岁的患者采取同样的降脂策略。无论是一级预防,或是二级预防,大量循证证实普伐他汀及以其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策略可用于老年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对于≥80岁的老年人群,LDL-C的最佳干预切点则尚需进一步研究。
3
论坛下半场
论坛下半场由青海省人民医院朱爱琴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宏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田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晶桐教授、海南医科大学副校长曾敏教授、南部战区总医院徐琳教授主讲,围绕抗栓治疗,就抗栓治疗并发症、抗栓治疗进展、老年血栓综合管理等主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王晶桐教授:抗栓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目前抗凝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房颤和静脉血栓栓塞,而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副作用之一。相关研究显示,在不同的抗凝药物中,华法林致GIB的风险高于NOACs,而在NOAC使用者中,艾多沙班或阿哌沙班组发生GIB的风险低于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组。王教授表示,吸烟、年龄、入院时高BNP、CCI>4.5、十二指肠出血、药物联用等是GIB发生的危险因素,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是GIB预防的关键。PPI治疗可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可能加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阿司匹林引起的小肠损伤。有关GIB后恢复抗凝的时间则尚无定论,需根据患者的病史、GIB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等情况综合考虑。
曾敏教授:从《2023 ESC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看抗栓进展
《2023 ESC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有两大看点,一是将STEMI与NSTE-ACS合并,形成完整ACS谱系的管理指南;二则是首次将ACS视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系,提出临床管理五步法。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所有ACS患者均应进行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关于抗栓药物的推荐,指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新增要点包括若ACS患者因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停止DAPT,推荐在术后恢复DAPT至少12个月等。同时曾教授强调,尽管指南提供了普适性建议,具体治疗仍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徐琳教授:老年血栓综合管理
老年人血栓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且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血栓管理十分必要,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已形成的血栓、提高生活质量等。徐教授指出,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因其易发生出血和其他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从预防入手,尽量避免血栓发生。此外,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措施、物理治疗方法、康复训练等均可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未来,新型靶向药物及精准医疗技术将为血栓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有望进一步改善血栓管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总结
在会议总结环节,论坛主席王晓明教授对所有与会专家的贡献与参与表示感谢,专家们在报告及讨论中分享了各自在老年心血管病领域的独到见解,内容涵盖高血压、房颤、冠心病、血脂异常、老年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等多个方面,共同探讨了老年心血管病领域诊疗的新进展,以及临床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期望未来在老年心血管疾病领域能够实现更多的突破与进步,借此推动老年医学的蓬勃发展,为健康老龄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