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2024丨大会首日LBS速览:BPROAD、SUMMIT、NTLA-2001等研究

健康   2024-11-17 22:56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芝加哥举行,以最佳科学和心血管临床实践为特色,涵盖基础、临床、人群和转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在大会首日的举行的三场LBS专场上,共公布了10项最新研究结果,POCKETIN特此汇总整理,以供速览!

LBS 01


AHA 2024

宁光院士:BPROAD研究证实,强化降压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芝加哥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庆祝心血管科学百年: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治愈”专场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教授公布了BPROAD研究的最新结果,证实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VD)风险。

研究背景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血糖水平升高会损害血管并损害肾功能,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估计近四分之三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水平若不加以控制,会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损害,增加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肾脏问题等风险,因此通常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然而,由于临床试验结果有限且不一致,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的最佳控制目标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确定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标准治疗策略(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相比,强化治疗策略(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在降低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是否更有效。

研究设计

BPROAD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样本来自中国大陆25个省份145个研究中心的12,821例参与者,入组患者为年龄≥50岁、收缩压升高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措施为强化治疗组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标准治疗组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

通过计算,研究有90%的统计效力在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检测出与干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降低20%。

主要终点为重大心血管事件,定义为首次发生非致命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住院或治疗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复合主要终点的各个组成部分、全因死亡率以及包括复合主要终点和全因死亡率的扩展终点。

图1.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在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6,414例参与者被纳入强化治疗组,6,407例参与者被纳入标准治疗组。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3.8(标准差为7.5)岁,其中45.3%为女性,22.5%有心血管疾病自我报告病史,中位随访时间为4.2年。

48个月随访时,强化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20.6 mmHg,标准治疗组为132.1 mmHg。强化治疗组每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比例为1.65%(393例参与者),标准治疗组为2.09%(492 例参与者)(风险比:0.79;95%CI 0.69-0.90;P=0.0005)。与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降低了21%。

图2.随访时的血压
图3.主要终点

两个治疗组的住院治疗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相似。但是,强化治疗组中出现症状性血压水平过低(症状性低血压)和血钾水平过高(高血钾)的患者更多。

表1.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优于标准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这些发现为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收缩压控制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期待未来的临床实践指南在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时,能够充分考虑这些研究结果。此外,今后研究的重点可以集中在识别那些在强化降压治疗中获益最大且风险最小的患者群体。


SUMMIT试验:替尔泊肽治疗HFpEF合并肥胖患者,主要心衰结局风险降低38%,多项生活质量指标获改善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芝加哥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庆祝心血管科学百年: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治愈”专场上,美国贝勒大学达拉斯医学中心Milton Packer教授公布III期SUMMIT试验的积极结果,替尔泊肽(Tirzepatide)注射剂有望成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合并肥胖成人患者的颇具希望的治疗选择。

研究背景与方法

肥胖患者的脂肪增加促进炎症等多种机制损害心脏舒张功能,在HFpE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超过80%HFpEF患者合并有超重或肥胖,肥胖被认为是HFpEF的主要病因之一,并增加预后恶化风险。替尔泊肽作为新一代可注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同时激活GLP-1受体与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促泌多肽(GIP)受体,这一双重作用机制使其非常被看好。

SUMMIT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NCT04847557),旨在验证替尔泊肽与安慰剂相比,对肥胖的HFpEF成人患者(无论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入组患者除要求临床确诊HFpEF合并肥胖外,还由三方面筛选了高危特征,即6分钟步行距离(6MWT)为100 m-425 m,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80分,12个月内心衰失代偿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70 ml/min/1.73m²。

图1 . 研究方法

该试验的双盲治疗阶段拟定为52周,符合要求的731例受试者经1:1随机分配,在不改变入组前常规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接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安慰剂或替尔泊肽。其中替尔泊肽的起始给药方案为2.5 mg/周,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每4周滴定增加2.5 mg/周,直至20周达到15 mg/周后维持剂量治疗(图1)。52周治疗结束后计划3年随访。试验设定的主要终点是52周相比基线KCCQ临床总评分(CSS)变化,及整个研究期(预计120周)内心血管死亡和/或心衰恶化的复合事件发生率。

研究结果

SUMMIT试验在全球9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共129家医学中心开展,731例患者接受随机分组治疗,替尔泊肽组364例,安慰剂组367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匹配性良好(图2),女性占比超过50%,平均年龄65.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为61%,体重指数(BMI)为38 kg/m²。

图2 . 患者基线特征

试验的中位随访时长2年,最长随访达3年。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事件累积发生的时间曲线(图3)显示,替尔泊肽组的发生率为9.9%(36例),安慰剂组为15.3%(56例),替尔泊肽组的复合事件风险显著降低38%(危险比[HR] 0.62,95%CI 0.41-0.95,P=0.026)。另一项包括心血管死亡、需要住院的心衰恶化事件或需紧急静脉注射救治复合终点的比较中,仍以替尔泊肽组显著更优,降低风险43%(HR 0.57,P-0.03)。两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基本相当(HR 1.25,95%CI 0.63-2.45)。

图3 . 主要终点结果

对受试者健康状态评估中,均以替尔泊肽组优于安慰剂组。其中随机化后1年时相比基线的变化,替尔泊肽组KCCQ-CSS得分改善幅度高出安慰剂组6.9分,平均体重降低幅度高出11.9%,平均6MWT距离高出18.3 m。对受试者实验室指标的评估显示,替尔泊肽组患者的炎症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安慰剂组降低32.9%。预定亚组分析分别纳入年龄(界值,65岁)、性别、BMI(界值,35 kg/m²)、糖尿病(是/否)、射血分数(界值,60%)等共12个变量,在复合主要终点风险、KCCQ-CCS评估上,均以替尔泊肽组优于安慰剂组,未受到基线因素的显著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患者基线有无糖尿病,替尔泊肽治疗带来稳定获益。

图4 . KCCQ-CCS 与 6MWT

SUMMIT试验的安全性与既往试验结果保持一致(图5)。替尔泊肽组与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率(SAEs)保持相当(26.4% vs. 25.6%),心衰事件率以替尔泊肽组更低(4.1% vs. 8.2%),非致命性不良事件导致的停止治疗率以替尔泊肽组更高(6.3% vs. 1.4%)。整体AE发生率以替尔泊肽组偏高(86% vs. 76%),主要归因于替尔泊肽组更多患者经历了腹泻、恶心、呕吐、便秘及食欲降低,这导致4%患者因胃肠道症状停止治疗。

图5 . 安全性分析

研究结论

SUMMIT试验具有开创性意义,在HFpEF合并肥胖患者的临床试验中首次以主要心衰结局作为主要终点指标。长达2年随访的试验结果为替尔泊肽的有效性提供了扎实证据,该药物不仅在减少心力衰竭事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更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替尔泊肽相比安慰剂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38%,并且各预设亚组具有一致的有效性优势,同时KCCQ-CCS、6MWT及炎症水平获得明显改善。


nex-z的Ⅰ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nex-z可有效降低ATTR-CM患者的TTR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芝加哥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庆祝心血管科学百年: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治愈”专场上,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国家淀粉样变性病中心的Marianna Fontana教授,公布了nex-z治疗ATTR-CM的Ⅰ期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

研究背景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是由野生型或变异性TTR淀粉样原纤维沉积于心肌间质导致的一种进行性、致命性疾病。ATTR-CM常被误诊为心力衰竭,估计全球约有20万-50万例患者。目前治疗ATTR-CM的药物包括TTR稳定剂以及TTR基因沉默剂,此前的研究显示,在ATTR-CM患者中,vutrisiran(一种TTR基因沉默剂)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vutrisiran在6个月时TTR平均降低80%,平均绝对TTR水平为50 μg/ml,提示降低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可限制ATTR-CM的疾病进展,TTR水平的降低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此外,相关研究显示,在ATTR-CM患者中,患有遗传性疾病或NYHA Ⅲ级患者的死亡率更高;NT-proBNP、六分钟步行距离(6MWT)以及hsTroponin-T的恶化与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Nexiguran ziclumeran (nex-z,也称NTLA-2001)是一种使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的药物,该药物靶向TTR基因,一次性静脉输注超过4小时,用于全身给药,使TTR基因失活,可终身降低血清TTR水平。此次公布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4601051)中期结果是迄今为止首个也是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基因编辑研究,旨在评估nex-z的安全性及其对ATTR-CM患者的TTR水平、心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36例ATTR-CM患者,其中24例NYHA Ⅰ-Ⅲ级患者接受固定剂量(55 mg)的nex-z一次性静脉输注;3例NYHA Ⅰ/Ⅱ级患者接受基于体重(1.0 mg/kg)的nex-z一次性静脉输注;9例NYHA Ⅰ-Ⅲ级患者接受基于体重(0.7 mg/kg)的nex-z一次性静脉输注。

主要目标是评估nex-z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效学(血清TTR水平);同时也评估了从基线到12个月的生物标志物(NT-proBNP,hsTroponin-T)和心脏功能(6MWT,NYHA级别)的变化。

研究结果

36例患者(NYHA Ⅲ级占50%)接受了nex-z治疗,并完成了至少十二个月的随访。主要终点方面,在第28天和第12个月,血清TTR水平与基线相比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分别为-89%和-90%。无论基线TTR水平或基因型如何,每位患者均观察到相似的血清TTR降低。平均绝对血清TTR水平在第28天达到18.9 μg/ml,在24个月内几乎保持不变(图 1)。

图1. 24个月随访TTR水平变化

次要终点方面,NT-proBNP从基线到第12个月的平均变化为1.02;hs-Troponin-T从基线到第12个月的平均变化为0.95;6MWT从基线到第12个月的平均变化为+5 m(图2)。92%的患者NYHA分级改善或无变化。在12个月时,83%的NYHA I/II级患者和47%的NYHA III级患者在任何指标上都没有恶化,92%的患者在12个月时NYHA分级无任何恶化,其中72%的NYHA III级患者得到改善。

图2. 12个月生物标志物及6MWT变化情况

最后,安全性方面,轻至中度、短暂性输注相关反应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

ATTR-CM患者一次性使用nex-z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可快速、持久降低血清TTR水平。本次中期结果首次证明了基于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已知的标志ATTR-CM进展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提示TTR基因的靶向失活可能有利于抑制ATTR-CM的疾病进展。当前nex-z的全球Ⅲ期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MAGNITUDE正在进行,将进一步评估其临床作用。


LBS 02


AHA 2024

VANISH2研究:导管消融术或可作为室性心动过速一线治疗策略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芝加哥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重新定义心律失常治疗:突破界限”专场上,来自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的John L. Sapp教授公布了VANISH2研究的最新结果,证实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和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的患者,一线导管消融术可能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研究背景

心脏病发作会在心肌中产生瘢痕,阻碍心脏正常功能,进而引发VT,这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常用于降低VT患者的死亡风险,但ICD只能恢复正常心律,不能预防VT,且电击对患者负面影响较大。目前,抑制VT的主要方法有导管消融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此前研究表明,当药物无效时,消融术比使用更强效的药物效果更好。

研究设计

VANISH2是一项多中心、平行组、双臂、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对终点进行盲法判定。研究纳入416例既往有心肌梗死和VT事件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导管消融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入组患者需满足至少以下一项条件:经干预终止的持续性单形性VT;ICD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次VT且伴有症状;无论有无症状,ICD通过ATP治疗≥5次VT;≥1次适当的ICD电击;或24小时内≥3次VT发作。且这些合格事件发生时患者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遵循标准方案,包括消融心室基质以抑制所有可诱导的VT。符合索他洛尔用药标准的患者随机接受每日两次120 mg索他洛尔治疗;符合胺碘酮用药标准的患者随机接受为期6周的标准负荷剂量后每日200 mg胺碘酮治疗。

主要终点是任何时间的死亡、14天后适当的ICD电击、VT风暴(24小时内≥3次VT事件)或治疗后低于ICD检测阈值的持续VT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终点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几个预先指定的临床、心律失常和安全性终点。

图1.研究流程

研究结果

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术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25%。在中位随访4.2年期间,导管消融组103/203例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129/213例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 0.75;95%CI 0.58-0.97;P=0.028)。

图2.主要终点

次要终点方面,两组在死亡、VT风暴、适当电击、低于ICD检测阈值的持续性VT等方面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各亚组间也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图3.次要终点
图4.亚组分析

安全性方面,两组严重非致命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消融组(术后30天内)死亡、大出血、卒中、穿孔、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1%、1.5%、0.5%、2%;药物组因药物导致的死亡、肺部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脏异常、神经系统问题发生率分别为0.5%、3.3%、3.3%、2.4%、2.4%。

表1.安全性终点

研究结论

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和VT事件的患者,一线导管消融术而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降低死亡或严重心律失常结局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这一结果可能改变VT患者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OPTION研究:与OAC相比,左心耳封堵提供等效血栓栓塞保护作用,显著降低出血风险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重新定义心律失常治疗:突破界限”专场上,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的Oussama M. Wazni教授汇报了随机对照OPTION研究的主要结果。该研究首次在房颤消融患者中头对头比较了左心耳封堵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随访3年证实,左心耳封堵提供了等效的血栓栓塞保护作用,且显著降低非手术出血风险。

研究背景

指南推荐卒中高危患者在房颤(AF)消融后继续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预防卒中的一种机械替代方案,适用于卒中风险升高但有适当理由避免长期口服抗凝治疗(OAC)的患者。LAAC尚未在通常认为不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消融患者中进行研究。左心耳封堵与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相比较的随机数据有限。目前指南推荐OAC基于CHA2DS2-VASc评分,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消融结果;仍有复发风险;无症状房颤患者可能会停用OAC并暴露于卒中风险;真正成功消融的患者可能会继续接受OAC治疗,并暴露在没有益处的出血风险中。25%的患者在1年内停用OAC。

研究方法

OP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FDA关键对照试验(NCT03795298)。如图1所示,该研究纳入的是计划进行房颤导管消融且CHA2DS2-VASc评分升高(男性≥2,女性≥3)的患者,在随机分组前90-180天或随机分组后10天内进行消融。患者按1:1随机分入消融+LAAC(WATCHMAN FLX)组和消融+OAC组,按中心和消融时机分层(顺序/与左心耳封堵同期)。检验LAAC相对OAC在主要有效性终点方面的非劣效性和在主要安全性终点上的优效性,1360例患者提供了86%的效能。

图1. OPTION研究设计

主要有效性终点为36个月(M)全因死亡、卒中或体循环栓塞(非劣效性)。主要安全性终点为36M非手术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定义的大出血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优效性)。次要终点为36M ISTH大出血。其他终点包括主要终点组分、装置外周漏、装置相关血栓形成(3M,12M)和生活质量(12M,36M)。

研究结果

在2019年5月20日至2021年7月16日期间,1600例患者在114个中心随机分配接受消融+LAAC(n=803)或消融+OAC(n=797)治疗。总体而言,患者年龄约为70岁,34%为女性,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5,平均HAS-BLED评分为1.2。大多数(95.0%)患者随机接受OAC治疗的患者服用了DOACs。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颤消融同时进行(40.8%)或在房颤消融后顺序进行(59.2%)(图2)。LAAC手术成功(装置成功放置并释放)率为98.8%。随访3年时,LAAC组OAC抗凝治疗率为10.1%,OAC组为84.8%(图3)。

图2. 基线特征
图3. 随访期间的抗凝治疗率

LAAC组和OAC组主要有效性终点事件率相当(5.3% vs. 5.8%;非劣效性P<0.0001,图4),各组分结果与主要有效性终点一致。LAAC组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OAC组(8.5% vs. 18.1%;优效性P<0.0001,图5)。LAAC组和OAC组的大出血发生率相当(3.9% vs. 5.0%;非劣效性P<0.0001,图6)。主要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年龄、性别、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和房颤类型如何,结果一致(图7)。

图4. 主要有效性终点结果满足非劣效性

图5. 主要安全性终点结果满足优效性
图6. 次要终点满足非劣效性
图7. 主要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亚组分析结果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在研究时,脉冲场消融不可用,所用消融技术不太可能改变卒中预防策略;左室射血分数<30%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开放标签设计可能会导致分配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更频繁地寻求医疗救助。

研究结论

OPTION研究是首项头对头比较WATCHMAN FLX和DOACs的试验,证实在接受房颤消融术的中高危患者中,与OAC相比,3年时左心耳封堵提供了等效的血栓栓塞保护作用(缺血性卒中1.2% FLX vs. 1.3% OAC;体循环栓塞0.3% FLX vs. 0.1% OAC),且显著降低非手术出血(大出血/CRNMB,8.5% FLX vs. 18.1% OAC)风险。


BRAIN-AF研究:抗凝治疗未能减轻≤65岁房颤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重新定义心律失常治疗:突破界限”专场上,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的电生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副教授Lena Rivard医学博士公布了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和神经认知障碍的随机盲法试验(BRAIN AF研究)结果,在房颤患者中,对于<65岁以下、无其他卒中风险因素的成年人,使用抗凝药物并未减少认知功能下降、卒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风险。

图1. AF与认知

核心信息

1、在首个此类大型试验中,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并未降低65岁以下、患有房颤但无其他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卒中或TIA风险。
2、房颤是美国最常见的不规则心律类型,抗凝药物通常用于降低≥65岁或具有其他卒中风险因素人群的卒中风险。房颤已被证明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3、本试验(BRAIN-AF)的结果确认,房颤患者在无其他卒中风险因素且年龄<65岁的情况下,卒中风险较小,支持现行指南的建议,即不推荐这些人群使用抗凝药物。

研究背景

房颤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数据显示,房颤患病率预计将从2010年的约520万增加至2030年的1210万。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但房颤与痴呆之间的具体关联尚不完全清楚。即使考虑了混杂因素,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房颤患者痴呆风险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年轻患者卒中风险相对更高。推测机制包括脑栓塞、微小脑出血、低灌注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支持“脑栓塞”假说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在具有抗凝适应症的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治疗可降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风险。

图1. AF与认知

在加拿大,对于≥65岁,或具有其他卒中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或既往卒中或TIA)的人群,通常会使用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来降低卒中风险。而本次研究,即 “抗凝药物预防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盲法随机试验”(BRAIN-AF)是首个大规模评估抗凝药物是否能降低房颤但无其他卒中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卒中或TIA风险的试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中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试验设计为随机、双盲分组,患者以1:1比例分为利伐沙班组(每日15 mg)和安慰剂组。其中,患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安慰剂组中接受了低剂量阿司匹林(ASA)的双盲设计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达到当前加拿大房颤抗凝治疗的标准适应症(如既往卒风或TIA、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年龄65岁及以上)。若患者在基线时被评估存在任何程度的痴呆或因其他疾病导致出血风险高,则被排除在外。患者在入组时进行迷你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随后每年进行MoCA评估,并在最终随访时重复MMSE和MoCA测试。试验的主要复合终点为认知功能下降(定义为MoCA分数较基线下降≥2分)、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随运动障碍或失语)(图1)。

图2.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本试验纳入了1235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3岁,26%为女性,96%为白人。患者不伴任何需使用抗凝治疗的标准卒中风险因素,随机纳入利伐沙班15 mg/天组611例,安慰剂组624例。平均随访3.7年(IQR: 1.9-6.0),共进行了5765例MoCA检测,共观察到256例主要事件,其中认知下降占91.4%(234)。

基于意向性治疗人群(ITT),分析主要终点事件,利伐沙班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为21%,对照组为20%,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5)(图3)。

图3. 主要研究结果

基于意向性治疗人群(ITT),分析次要终点事件,利伐沙班组大出血发生率为0.3%,安慰剂组为0.8%,P=0.27。

图5.次要研究结果:意向性治疗

研究结论

约1/5患者者经历了认知功能下降、卒中或TIA,其中认知功能下降占91%;另有1/200的患者发生重大出血事件。卒中年发生率低于1/100(0.8%)。使用利伐沙班与安慰剂组在认知功能下降、卒中或TIA复合发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利伐沙班组为每年7%,而安慰剂组为每年6.4%。


LBS 03

AHA 2024

PHARM-HF A&F研究:审计与反馈是提升药剂师优化管理心力衰竭药物的有效策略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智能心脏病学:利用人工智能和创新改善心脏健康”专场上,斯坦福大学心力衰竭领域心脏病学家Alexander Tarlochan Singh Sandhu医学博士公布了评估随机审计和反馈,以提高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保健系统初级保健药剂师的心力衰竭药物优化(PHARM-HF A&F)研究结果,结果提示,为初级保健药剂师提供实时反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和慢性病管理。

核心信息

1.在退伍军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接受心力衰竭患者用药率反馈的药师,在结合教育工具和针对性信息后,其管理心力衰竭患者和调整心力衰竭用药的频率显著提高。
2.研究人员指出,向初级保健药师提供实时反馈是一种可行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及慢性疾病的管理。

研究背景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心力衰竭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美国患有该病的成年人预计将在2035年超过800万。使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HF)仍然不是最佳选择。先前的试验表明,药剂师管理可以改善HF治疗的使用,但药剂师HF管理仍然很少见。本次研究名为PHARM-HF A&F试验,研究人员向退伍军人健康管理系统(VHA)的初级保健药师提供心力衰竭患者的教育资源和反馈信息,评估这是否能够通过改善心力衰竭用药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一项随机质量改进实验,共纳入120例药剂师,负责345个初级保健团队中的7378例心力衰竭患者。以1:1:2比例将药剂师分为3组:审计和反馈(AF)、有针对性患者信息的AF(AF+)和常规护理(UC)。每个部门都可以参加每月的HF药物教育课程和资源(图1)。随机分配到AF/AF+组的药剂师,每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包含过去3个月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次数、现场水平和区域比较,以及心力衰竭药物使用率。随机分配到AF+组的药剂师收到了符合HF药物滴定条件的患者名单。主要终点包括随机后3-6个月的空白后评估期内,AF/AF+联合组与UC之间HF药物调整发生率的差异。次要终点为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每类心力衰竭治疗的患者百分比。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在120例初级保健药师中,28例被随机分配到AF组,30例分配到AF+组,62例分配到常规护理组。在干预前,每位药师每月平均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会诊为2.1次,其中涉及心力衰竭用药调整的会诊为0.4次。在2024年1月至2024年5月的评估期间,分配到AF/AF+组的药师每月新增1.2次(95% CI 0.8-1.7,P<0.01)心力衰竭相关会诊(图2),以及0.2次(95% CI 0.1-0.4,P=0.01)涉及心力衰竭用药调整的会诊(图3)。在AF组和AF+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接受AF/AF+药师管理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新的矿物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处方(11.3% vs. 9.0%;P=0.01)。其他心力衰竭药物处方则未发现显著差异。

图2. 心力衰竭相关会诊调整
图3 心力衰竭用药调整

研究结论

审计与反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提升药师对心力衰竭药物的优化管理。


SEISMIC-HF I研究:非侵入性心震图在心衰患者心血管检测方面性能与植入式血流动力学设备相当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智能心脏病学:利用人工智能和创新改善心脏健康”专场上,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Liviu Klein教授公布了一项无创心震图(SEISMocardiogram)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监测中应用的SEISMIC-HF I研究结果,证实这项评估心内充盈压的新型AI技术性能与FDA批准的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相似,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导临床管理的新型辅助工具。

研究背景

远程血流动力学指导的心力衰竭(HF)管理,利用植入式传感器测量肺动脉压力(PAP),已被证明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心力衰竭住院和死亡风险。尽管植入式PAP传感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但其本身也伴随着侵入性程序的固有风险、并发症以及显著的成本。相比之下,使用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评估,可能在血流动力学充血评估方面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后毛细血管肺高压的患者。非侵入性传感器技术和机器学习(ML)的进步为评估心内压力提供了新的方法。SEISMIC-HF I研究旨在开发一种ML算法,通过可穿戴传感器在多样化的HF患者人群中非侵入性地评估PCWP,并将输出与当前临床金标准右心导管插入术(RHC)测量值进行比较。

图1. 通过无创PCWP评估进行血流动力学引导的HF管理:将心震图(SCG)与传统的电学和光学模式相结合,提高了AI评估心脏功能的准确性

研究方法

SEISMIC-HF I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数据收集研究,旨在进一步开发用于HF人群中非侵入性PCWP测量的ML算法。在美国15个地点招募了943例≥21岁、有HF病史或疑似HF病史并计划接受常规RHC的参与者,本次分析人群为仅患有HFrEF的患者。CardioTag传感器(于2022年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收集了心电图、SCG和光电容积描记术数据,同步收集CardioTag信号与RHC压力波形数据。经过盲法核心实验室评估的RHC PCWP波形被用作金标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保留集,以评估模型性能。

图2. HFrEF PCWP算法开发:CardioTag信号和RHC PCWP波形用于训练算法

研究结果

共有310例患者纳入HFrEF列队,其中233例患者有建模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n=186)和保留集(n=47)。纳入患者平均年龄61.1±13.4岁,62%为男性,80%被归类为NYHA功能II-IV级,大部分患者使用了指南指导的药物进行治疗。

图3. 患者特征

平均RHC测量的PAP为收缩压44.5±16.9 mmHg和舒张压20.2±9.3 mmHg,平均RHC测量的PCWP为18.1±9.4 mmHg。Holdout Set模型性能将保留数据集与金标准进行比较,模拟性能验证显示平均差异为1.04±5.57 mmHg。

图4. Holdout Set模型性能

对ML算法在各种亚种人群中的性能进行分析表明,这种新的非侵入性HF技术在准确性上与现有的侵入性方法相当。

图5. 亚群分析(1)
图6. 亚群分析(2)

研究结论

SEISMIC-HF I研究成功招募了310例具有多样性的HFrEF患者,从而获得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ML模型,能够评估HFrEF患者的PCWP。该模型基于非侵入性测量的波形数据,使用了CardioTag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通过RHC测量的结果相比,该算法在PCWP的估计中表现出平均误差为1.04±5.57 mmHg,限幅(LoA)的范围为-9.9至11.9 mmHg,与FDA批准的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性能相似。


AI-ECHO研究:基于AI的自动超声心动图分析可显著提高检查效率及质量,且不增加超声工作者疲劳程度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智能心脏病学:利用人工智能和创新改善心脏健康”专场上,来自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Nobuyuki Kagiyama教授公布了一项基于人工智能(AI)的自动超声心动图分析系统的随机交叉AI-ECHO研究结果,证实基于AI的自动化超声心动图分析系统能够在不增加超声检查人员疲劳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

研究背景及目的

超声心动图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核心手段。不断增加的超声检查需求对超声实验室造成了显著的压力,尤其是在日本,因对已知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高容量筛查性心脏超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压力。另一方面,AI的最新进展正在推动超声心动图的自动化发展。

US2.ai平台是一种基于AI的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心脏超声图像,并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测量多项心脏超声参数。该软件可以测量超过70个参数。此外,图像中可编辑的描绘线条使超声技师能够确认测量的准确性。研究表明,这款AI软件能够对大多数常规超声参数进行专家级的分析,并显著缩短检查时间。然而,这些研究均在实验环境中进行,真实世界的证据仍然有限。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试验,以评估基于AI的超声自动化对真实临床环境中工作流程效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

AI-ECHO研究一项单中心、随机交叉试验,由4名经过认证的超声技师负责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的筛查性心脏超声检查。每个研究日,随机分配使用AI进行自动超声心动图分析,超声技师要么使用AI辅助(AI日),要么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进行检查(非AI日)。在AI日,由一名超声技师进行扫描,而AI则几乎测量所有参数,超声技师仅需在必要时对AI的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若AI无法返回数值,或超声技师认为AI的初始值不够理想,他们将重新测量并修正这些值。超声技师在报告发送至临床之前,会对其进行检查和修正。而在非AI日,超声技师则进行传统的手动测量,不借助AI。超声技师以相同方式检查报告。样本量的计算是“假设”每天检查数量增加20%。所有报告均由超声心动图专家进行审核和定稿。

主要终点为检查效率,定义为每次检查所需的时间和每日进行的检查数量。次要终点包括每次检查记录的参数数量、超声技师的疲劳程度以及超声图像的质量。此外,研究还评估了AI初始值与由超声心动图技师最终确认的临床报告中记录的最终值之间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

超声技师共在38个研究日内扫描了585例患者,平均分为AI日(n=317)和非AI日(n=268)。两组患者的扫描特征均保持良好的平衡,大多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处于正常范围内,且心血管疾病的病例非常少见。

图1. 扫描特征

心脏超声检查效率的两个主要终点均显示显著改善。检查时间从非AI日的14.3±4.2分钟减少至AI日的13.0±3.5分钟(P<0.001),而每日进行的检查数量则从非AI日的从14.1±2.5次增加至AI日的16.7±2.5次(P=0.003)。

图2. 主要终点

与非AI日相比,AI的使用也使每项研究中分析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数量增加了3.4倍(85±12 vs. 25±1,P<0.001)。

图3. 分析参数数量

研究同时评估了AI的初始值和最终报告值之间的一致性。这些关键参数的散点图显示出非常高的一致性。

图4. 关键参数散点图

由于AI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识别图像或因图像质量不足而无法测量参数,研究人员评估了AI能够分析并返回数值的图像数量,结果发现AI能够分析大多数临床图像。此外,AI测量结果与最终报告之间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一致性在大多数参数中表现出色。左心室收缩径是唯一一个需要约30%修改的参数。然而,即使在修正后的情况下,这些修改的平均幅度也并不大。

图5. AI在真实世界中的准确性

在每个研究结束时使用5-point Likert量表评估超声技师的心理和身体疲劳,结果显示AI日的心理疲劳评分低于非AI日,表明AI支持有助于减轻超声技师的认知负担。

图6. 超声技师精神疲劳程度

标准视图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在AI日优秀图像质量的比例高于非AI日。这可能是由于超声技师不必测量参数,可以更专注于图像采集。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AI的准确性依赖于图像质量,超声技师因此有意提高图像质量,以确保AI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图7. 盲法评审员对图像质量的评估

研究结论

这项真实世界随机研究是首个将AI辅助的超声心动图与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AI技术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检查时间并增加了每日检查数量。重要的是,尽管工作负担增加,AI仍帮助减轻了超声技师的心理疲劳。这种工作流程的优化可能使超声技师能够投入更多时间于以人为本和临床增值的任务,从而有可能提升工作满意度。


PanEcho研究:AI图像识别可更快读取心脏图像,有助于实现更及时的治疗

2024年11月16-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在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首日的“LBS智能心脏病学:利用人工智能和创新改善心脏健康”专场上,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医学院心血管数据科学(CarDS)实验室的研究员Gregory Holst公布了PanEcho研究的主要结果。该研究证实,利用人工智能(AI)读取超声心动图(TTE)的PanEcho AI系统可以减少等待结果的时间,带来更及时的医疗照护。PanEcho是首个通过TTE多视图图像自动化评估心脏健康所有关键领域的AI系统,并能确定哪些视图与每个成像任务最为相关。

研究背景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心脏成像技术,可以让医生看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病。AI在TTE中的既往应用受限于心脏和疾病特异性标准的单一视图。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AI系统PanEcho,能够全面报告任何一组超声心动图视频中的所有主要发现。PanEcho研究检验了PanEcho AI程序独立解释超声心动图视频的能力。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对多任务PanEcho AI系统的回顾性验证,包括在时间不同队列中的内部验证和跨中心的外部验证。研究队列及纳入情况如图1所示,从TTE报告中抽取了21项测量指标和18项结果,涉及大血管、主动脉瓣、左心房、右心房、二尖瓣、三尖瓣、左心室、右心室和心包。

图1. 研究队列及数据

如图2所示,PanEcho AI系统获取TTE视频片段,并将每一帧馈送到图像编码器。这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从每张图像中提取空间模式,并在视频中生成每张图像的特征向量或嵌入。然后,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将这些图像级嵌入建模为有序序列,然后学习视频中帧的时变模式。这产生了一个单一的视频嵌入,最终被用作特定任务输出头的输入,该输出头同时对39个诊断任务进行建模,这些任务覆盖了完整的超声心动图报告。该模型使用多任务学习对100多万个B模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视频进行端到端训练,直接针对所有关键标签进行优化。

图2. PanEcho AI系统结构

采用诊断测试准确性的标准测量值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PanEcho的诊断性能。检验准确性100%的AUC为1,无信息性检验(如随机猜测)的AUC为0.5。

研究结果

在18个不同的诊断分类任务中评估PanEcho的能力时,其中位AUROC得分为0.91(图3)。

图3. 多任务诊断结果

在评估心室功能和结构时,PanEcho的准确性得分为:检出左室尺寸增大的AUC为0.95;识别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AUC为0.98;检出左室肥大的AUC为0.91;识别右室收缩功能障碍的AUC为0.93。

诊断瓣膜疾病时,PanEcho的准确度得分为:识别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上钙积聚导致血流受限的AUC为0.99;识别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和左室之间的二尖瓣狭窄的AUC为0.96;识别中度或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AUC为0.93;识别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的AUC为0.96。

研究者还评估了PanEcho使用归一化平均绝对误差(NMAE)估计连续超声心动图参数的能力,该值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平均距离的测量值,距离越小,预测越准确。在21项任务中进行评估时,PanEcho的中位NMAE为0.13(图4)。PanEcho在量化左室尺寸和功能时表现出了很好的准确性,包括:估计左室射血分数时平均绝对误差为4.4%,左室室间隔厚度为1.3 mm,左室后壁厚度为1.2 mm。这些检测指标对于准确评估左室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是心脏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4. 多任务评估结果

为了确保PanEcho在不同地理区域和新患者分布中的通用性,该模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两个中心进行了外部验证。结果发现,PanEcho在各个地区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性能,在检测显著左室扩张时AUROC达到0.98 ,在检测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时AUROC达到0.94 。PanEcho还准确估计左室功能和尺寸,与内部验证一致(图5)。

图5. 外部验证结果

在超声心动图中,并非每个视图都等同。根据特定任务,只有某些视图会捕捉到感兴趣的结构。因此,了解PanEcho如何进行预测,以及它在每个任务中依赖哪些视图至关重要。研究者探讨了PanEcho对给定单个视图视频任务的预测性能,得出视图相关性得分,1分表示对该任务信息量最大的视图。执行此操作时,研究者发现PanEcho会自然根据标准评估指南确定哪些视图对每个任务最具信息量。例如,发现心尖4腔对左室功能的信息最丰富,胸骨旁长轴对主动脉瓣评估的信息最全面,彩色多普勒视频对瓣膜反流任务的信息最为丰富,比任何单一的2D B模式视图都更能准确反映临床知识和实践(图6)。

图6. 特定任务视图相关性

研究结论

PanEcho是一种端到端的超声心动图解释解决方案,使用多视图成像自动执行所有关键的诊断和量化任务。该模型在完整和有限的研究中都表现出了最先进的性能,它在地理和时间上得到了验证,它自然确定哪些视图与每项任务最为相关,它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模型,快速适应新领域,加速未来对人工智能超声的研究。

Gregory Holste表示,PanEcho的局限性在于其对既往采集数据的回顾性验证,有待前瞻性验证其在真实世界患者照护环境中的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其临床可行性。还需要与急诊室和小型医疗诊所使用的便携式超声心动图机器一起进行评估,在这些地方,AI工具有可能产生最大的积极影响。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编辑:Florence、Rainsy ding、Nick

审校:Sissy

排版:9.o_O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POCKETIN 将挑选重点研究,就已发布结果邀请专家陆续解读

POCKETIN 接受投稿,我们将为撰稿作者提供该研究的过往详细资料,资料包括:原文、演讲幻灯、官方新闻、演讲视频等素材。并根据稿件质量支付稿费

稿件将发表在POCKETIN、心关注微信公众号上,并发表在国际期刊《翳望》(ISSN 2709-9105)上。同时,稿件将作为供稿提供给合作单位。

投稿请联系:zhengsisi@medicaltelescope.cn 郑思思


POCKETIN

AHA 2024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医望共同发起的POCKETIN项目将依托人工智能学术跟踪系统,为全国广大心血管医师带来及时全面的报道。

项目得到了医师报、梅斯医学、365医学网、健康界、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心关注、医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1. 相关学术信息由医望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跟踪机器人提供。
2. 相关学术信息由医望提供的医学翻译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
3. 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微信联系我们(zhengsisi@medicaltelescope.cn)
4. 2023年8月起,POCKETIN引入人工智能(ChatGPT、文心一言),专业编辑携手AI编辑开启会议速递新体验。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