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结晶时晶核是如何形成的?

文摘   2024-10-08 00:00   湖北  

液态金属过冷时会有固态晶核形成,晶体形核方式有两种: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在纯净的液态金属中,没有杂质,在液相中各个部分的形核几率是相等的,这种形核方式仅仅依靠液态金属的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这就是均匀形核。

如果液态金属中存在杂质,或者液态金属与器壁接触,晶胚就可以依附在这些固态杂质及器壁上形成晶核,这就是非均匀形核。实际的金属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杂质,所以实际的金属结晶基本是以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的。均匀形核是一种理想状态。

先介绍均匀形核,以此为基础,非均匀形核就更容易理解。

均匀形核是如何发生的呢?

图1

均匀形核示意图见图1。

先讨论形核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半径。

我们知道,在液态金属中,只有尺寸等于或者大于某一临界尺寸的晶胚,才能稳定地存在并自发地长大,这种相对较大的晶胚就是晶核。

那么,为什么晶核必须大于一定的临界尺寸呢?这得从形核时系统能量的变化来分析。

在一定的过冷条件下,固相的自由能低于液相自由能,在过冷的液态金属中形成晶胚,系统的自由能会降低,这是结晶的驱动力。但晶胚的形成,其表面是新的表面,同时也有新的表面能形成,这又会使系统的自由能升高,它会阻碍结晶的进行。

形成晶胚时系统自由能总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ΔG=-VΔGv+σS      (1)

式中,V为晶胚的体积,S为表面积,ΔGv为液、固两相单位体积自由能差,σ为单位面积的表面能,ΔG则是液态金属中出现晶胚时引起的自由能的变化。

在过冷液态金属中,ΔGv为负值,σS总是正值。上式第一项绝对值越大,越有利于结晶,第二项越小越有利于结晶。

假设晶胚为一半径为r的球体,则上式变成:

ΔG=-(4/3πr*3)ΔGv+4πr*2σ         (2)

可见,体积自由能的变化与晶胚半径的立方成正比,表面能的变化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总自由能由二者代数和确定。ΔG与晶胚半径的变化关系见图2。

图2

图中的实线由两根虚线叠加而成。上面的虚线为表面自由能的变化曲线,下面的虚线为体积自由能的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上有一个最大值ΔGk,对应的r值为rk,当r<rk时,随着晶胚尺寸的增加,系统的自由能是增加的,显然这个过程无法自动进行。当r>rk时,随着晶胚尺寸的增加,系统的自能不断降低,这个过程可以自动进行。

所以把半径为rk时的晶胚称为临界晶核,rk为临界晶核半径。

如果将(2)式微分,令其等于零,则求得临界晶核半径为

rk=2σ/ΔGv

可以推导得出rk=2σTm/(LmΔT)

Tm为理论结晶温度,Lm为熔化潜热,ΔT为过冷度。

最大晶胚尺寸以及临界晶核半径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见图3。

图3

可见,临界晶核半径rk与过冷度成反比,而相起伏的最大尺寸与过冷度成正比。

只有过冷度ΔT>ΔTk(临界过冷度),才会出现半径大于临界晶核尺寸的晶胚。过冷度越大,晶胚半径大于临界晶核尺寸的就越多,结晶就越容易进行。

材料科学分析
材料科学分析、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