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

文摘   2024-06-07 23:44   江苏  

(一)

暑假想带李瑶瑶去日本玩玩,把这个想法告诉她,没想到她一点也不兴奋,眼睛一骨碌说:我不去日本,日本人侵略过中国,和中国人有仇。


我和老李都愣了一下,老李伸出大拇指:不错,有志气!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借机聊一聊的话题。


“宫崎骏是日本人,你喜欢看他的电影,你恨他吗?”

这下轮到她愣了一下,“不恨”。

“日本有很多像你这样的小学生,和你一样可爱善良,每天去上学,也喜欢打游戏,你恨他们吗?”

“不恨”。

“所以说,你恨的是侵略中国的那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不友好的那部分日本人,而不是所有的日本人,对不对?”

她点点头。


不要用群体来代替个体,也不要以个体来简单地概括一个群体,多想一层,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激发理性。


(二)

李先生发我一段文字《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吗?》,大意是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孩子平安健康最重要,双一流是浮云,学习成绩是浮云。浓浓的土味鸡汤!


我回应他一篇财新的文章《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世界“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大意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如今的孩子无论在心智认知、精神状态、未来就业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的结论是“今日极为看中的文凭只是未来的一部分,大量的力气要花在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 


这篇文章看的我内心怵然,什么是知识,在未来的教育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莫测的时代中到底该如何成才?面对这些具体又复杂的问题,眼下对孩子教育的部分执念又松动了。


该如何教育孩子、理解教育,家长除了依靠经验得来的生活哲学之外,更应该放眼时代,研究当下具体问题,对未来有个预判,因为选择大于努力,机遇大于努力。balabal。罢了,罢了,一谈到这个问题我也迷茫,大趋势咱也看不透,孩子健康成长就好。你看,归根到底生活哲学才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味鸡汤最抚慰人心。



(三)


中国人擅长概括思维,我就很典型,喜爱文学艺术的人多如此,他们的直觉很好。不过,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些具象思维,关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人,去做具体的事。

陀翁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这句话是我最大的解药。


最近在看章开沅先生的《张謇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让我会心一笑:“书生为世人轻久矣,病在空言,在负气,故世轻书生,书生亦轻世”。社会瞧不起书生,书生也瞧不上社会,大概是书生务虚,瞧不起营营之人。醍醐灌顶,戳中软肋,读书但不能丧失实干精神,否则就是读书读傻了。又服一剂汤药。


等有空了我要写一篇文章“读书如何误了我”。


祝大家粽子节安康!





裴姐的理想国
读点书,晒晒娃,想清楚点道理,过过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