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一生亲近佛法,终于在晚年皈依三宝,并写了一首《皈依颂》,希望自己皈依后能够增长智慧,“永灭世间痴”,“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速登无上觉”;还希望大众都能皈依,“普愿众生同我愿”,这样才能令“三宝共住持”。
“皈依”一词,对佛子并不陌生。佛子早晚课念三皈依文,早已烂熟于心。我们都明白,信佛就要皈依,就如同大学注册生和旁听生的区别,皈依就是授记了的正式佛弟子。很多皈依仪式也非常隆重殊胜,法喜充满。
那么,皈依是否意味着佛子身份有了“终生保质期”?皈依有真假吗?什么是真皈依?
「NAN HUA TEMPLE」
虽然皈依仪轨完成,便意味着成为佛弟子,但许多人皈依后还存在很多误区:
三分钟热度 皈依后,一开始可能会热情百倍地积极闻法修行,但新鲜劲儿一过,就生出退心,懈怠下来。正如俗话所说:“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心间,三年佛在天边。”
董女士的母亲信佛,经常进出寺院。一次随母亲拜访法师,法师谈起信佛的好处,劝董女士皈依。她感动万分,当场便进行了皈依仪式。但此后十多年,她从未听经闻法,对法义知之甚少。除了每年春节带家人敬香祈福,都忘了自己还有个法名,是个皈依佛弟子。
缺少计划 童话里,“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是圆满结局,之后咋样,并没有下回分解。很多佛弟子也是如此。好不容下定决心皈依,终于迈出这最“艰难”的一步,之后却缺少具体修行计划,学修不得要领。天长日久,不但没有进步,还变成原地踏步。
知难而退 一开始接触佛法,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很多新知识,令人脑洞大开;佛法妙境,目不暇接。但随着佛法越学越深,需要用佛法解决的问题又无从下手,便知难而退。
自我炫耀 认为皈依证是身份的象征,皈依后似乎就高人一等。经常借此夸夸其谈,却不真正落实在修行中,没有正念。
发心精进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代一位名叫景岑的高僧,一次讲法时,谈及何为佛教的最高境界为十方世界。为了更好地说明,他做了一个偈子:“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说明百丈竿头还不算高,需要再往上一步,到达十方世界这个真正的高峰。因此,我们皈依后,也要发心不断精进,才能不断进步。
定计划,做功课 佛法四万八千法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每年也可以有个中长期计划,学修哪些课程、参加哪些共修活动等。此外,每天还应有一定的功课,比如念佛诵经,每天做回向等。如果生活比较忙碌,也可弹性操作,散念佛号。
总之,皈依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佛子皈依后,还要修六度万行,精进勇猛,时刻用佛法标准反观要求自己,不忘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彻底解脱。如果依旧随顺习气,把佛法当成现世生活增福增乐的点缀,就只是和佛法结了个缘,不是真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