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随笔】鲁张立|寻觅逝去的昨天——读王保勤《老骥觅迹》

文摘   2024-11-03 06:34   北京  

寻觅逝去的昨天

——读王保勤《老骥觅迹》

         

 

作者  鲁张立

         

 

写在前面的话

         

 

王保勤同志,1943年9月出生于沁水县加丰镇王山村。中共党员。一个纯朴农民家庭的儿子,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1961年初中毕业后,回村担任生产大队会计,副主任。1973年参加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走一处干一处,干一处成一处,人人交口称赞,处处有口皆碑。历任潘庄公社水利员,郑庄公社副主任,端氏镇党委副书记,城关镇镇长、党委书记,县农委主任、农工部长,县政协副主席。

2002年退休后,仍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其精神令人感动。尤其在他80岁时,不顾已届耄耋之年,组织30余位同乡编撰《老骥觅迹》一书。该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书写了王保勤同志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弘扬了王山村一代又一代父老乡亲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书中蕴含着浓郁的草根泥土气息和甜香中的丝丝清苦味,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老骥觅迹》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修身、齐家、爱国、敬业等方面教育难得的教科书。

这也是我读《老骥觅迹》之后,对王保勤同志更敬佩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读书感。

         

 

寻觅逝去的昨天

——读王保勤《老骥觅迹》

         

 

前些日子,沁水的朋友王天星快递来其长兄王保勤写的一本《老骥觅迹》,并嘱我读后为这本书予以点评。我忙答曰:“拜读大作可以,点评实不敢当。”收到大作,欣喜之至,如获至宝,立即拜读,爱不释手。在拜读之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以对王保勤同志《老骥觅迹》一书刊印,表示祝贺。

         

 

由王保勤主编 共3章43节 312页的《老骥觅迹》

         

 

《老骥觅迹》顾名思义,老骥:年老的骏马,年老的有志之士;觅迹:寻访、寻求、寻找踪迹。二者相济,即年老的有志之士用沧桑的眼光,寻找历史的痕迹,给世人以历史的质感和新时代奋进的力量。

         

 

   

作者王保勤年逾八旬,以《老骥觅迹》为书名,正恰如其人生人品之写照。

沁水县王山村是王保勤的家乡。在这处近五百年历史的乡村,地下埋藏着极为丰富极具开釆价值的无烟煤。近年来,为支持国家大开发战略,著名的寺河煤矿开釆,王山人实施“舍小家为大家”整村迁徙的决策,离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王山人从未经历过的大变局,它将意味着王山村消失在沁水版图上,成为历史的印记。退休老干部王保勤为此寝食难安、彻夜不眠,意识到挖掘和整理、留住王山历史文化应视为抢救性的工程,应迫不急待,刻不容缓。为此,他怀着对王山深沉的爱和对王山无限的眷恋及高度的责任感,呼吁奔走,只为让王山人不忘自己的“根”!竭尽全力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对王山村文化和历史及时加以文字记载和拍摄留存,使之成为全村有志之士的共识和行动。因而,才有了这本《老骥觅迹》,才得以再现王山的历史,宣扬曾经的辉煌,激励后人铭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不朽功绩。

         

 

王山村,座落在嘉峰镇西山上,两坡夹一沟,是一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山村。

         

 

         

 

   

“志”,是纪传体史籍的一种体裁。志者,记也;史者,事也。何谓记?《辞海》讲:“记在心里或用文学符号标记。”何谓史?《辞海》讲:“记过去事迹的书。”“谱”,《广雅》讲:谱,牒也;《说文解字》讲:谱,籍录也;谱,通俗的讲,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传”(zhuàn),文体名,记载历史事件或个人事迹的文字,文学作品或解释经文的著作等义。《老骥觅迹》融“志”、“史”、“谱”、“文”等题材于一体,是目前很多文人撰写此类文章的通行文体,以此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内容和个性文风。

欲读其书,先识其人。作者王保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经历,经略和实干能力和毕生业绩,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出生于1943年10月,1962年他初中毕业返乡务农,因为天资聪明、勤劳肯干被乡亲们推举为村会计,后又成为副村长。他带领乡亲栽桃树、梨树近100亩,发展水利,打蓄水池,三级提灌使王山村结朿了没有水浇地的历史,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活跃村民生活,办板报,写评论,王山村成了当年晋东南地区先进典型,全囯各地前来参观取经。王保勤以非凡的能力、业绩,被上级领导赏识而步入政坛。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公社水利员、干事、秘书、副镇长、副书记、镇长、书记到县直部门的部长、主任,一直升任县政协副主席。他以26年的成长经历,印证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老骥觅迹》主编  王保勤    

王保勤热爱“三农”工作,心系农业,情系农村、农民。精通农、林、牧,懂得气候、地理、品种、技术、市场、养殖等,提出应用农业信息,开展新农村建设,直接帮助和服务农民,与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一心为他们服务。他在沁水干一处,爱一处,干一处,成一处,处处有口碑。建十里千栋、万亩蔬菜带;垫滩造地、推广地膜覆盖油菜;实现荒山绿化等项目,他摸爬滾打把苦与乐嵌进了脚下这片热土。他是沁水农业战线上耀眼的“明星”,沁水著名的“农业专家”,先后数十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

         

 


王保勤荣获国家农业部、中共山西省委、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中共沁水县委、县政苻表彰与奖励,这是部分荣誉证书与奖章。
         

 

我不由地要尊称一声“王老”,不愧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百名优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以无私的付出,成为沁水农业战线上一个标杆,一个传奇人物。

         

 

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视察沁水县万亩蔬菜带,王保勤作蔬菜带介绍(1998年)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而每个人的人生运行轨迹又不尽相同。王老的人生历程是我们无法重复的,他把传奇一直延续到了退休,并再次在《老骥觅迹》历史印记中,注入自己的心血。

“王山村志”就是这样一部简约的“村史”。虽记一村之今昔,实蕴中华五百年沧桑之变幻。概而言之,“村史”,“以史为鉴”,可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更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使今人铭记过去,使后来者记取历史的兴衰,创建未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王山村,位于鸡鸣三山(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的沁水县嘉峰镇沁河西部山区丘陵地带,东接刘庄、南毗秦庄、西连磨掌、北邻上坪,总面积约2.16平方公里,全村235户,612口人,有耕地1225余亩。这里三山夹两沟,四周三面坡,放眼看去群山重峦,岭高沟深,坡地梯田、高低错落,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王山人在这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延绵传世,苦心经营,勤劳不辍,在原本贫瘠的黄土地上春播秋收,夏管冬藏,给一代又一代提供赖以生存的玉茭、谷子、豆子、小麦、棉花等农作物。

         

 

王保勤下乡察看石室村后滩改造后的良田

         

 

翻阅《老骥觅迹》,详细地讲述了王山村的自然概况、历史沿革、党的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有神话传说、有先贤轶闻,有事件追忆、有先祖碑记,有人物传略、有古宅古庙,有军烈英模、有英才名录、有能工巧匠,有人口信息,有置房置产、有土地确权、有轿车登记,有陈年趣事、有亲历见闻、有百姓呼声……其中对农村建设的变化表述较为详细,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周海德书记、郭长青县长在东峪乡视察秋粮长势,左一为 王保勤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王山村的路网、电网、网络、通讯的不断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及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得到完善,村级规划越来越走向正轨。村风民俗纯朴善良,人人讲道德文明,旧风陋习被摒弃,文明风貌日渐提升。已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传统的农耕生产,变为八仙过海,各施其才的三农经济大发展。全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进山没路,山大没树,沟深缺水,烧砖缺土,烧煤靠驴驮,吃面靠牛推,照明靠油灯,花钱靠养鸡,衣鞋靠人纺,有病靠命顶的落后面貌。如今的王山村,家家有储蓄,户户达小康,种地保口粮,赚钱保消费。成为了现代水、电、气、交通、教育、文化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的新农村。全村93户在外购房,家用小车189辆,94个孩子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本科46人,研究生9人,大专39人。他们走出大山,在祖国各地,在沁水县城,在公务员、教师、医生、金融、企业等不同岗位从事不同工作。    

         

 

王保勤在沁水县示范牧场草地上

“王山村志”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王山村历史演变的脚步,也显示了王山人改变家乡、书写历史的聪明才智与豪迈情怀﹔它既是以文字的形式汇编的王山本土文化,又是以书的形式凝结成的王山本土史册,也是昭示后人、激励来者的进军号角。

         

 

王保勤同志参加全园宽裕小康建设研讨会留影(1998年)

         

 

         

 

这么丰厚的历史资料需要有人来记录,需要有人来寻根问祖,查碑探源,需要有-拨有志者以文字和相机,来书写和拍摄,寻觅逝去的昨天,这种付出远非常人所想象,总会让我们百感交集。

王保勤挺身而出,他首先从王山村的墓碑入手,请族人与专业人士多次往返寻找墓碑,清尘、除污、清洗、照刻、补照、拓印,汇总出宝贵的先祖碑记文献;再从王氏二门流传至今的族谱追溯;又从屹立在北院两棵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现在仍然枝繁叶茂的二级古国槐入手,委托专业人土鉴定树龄。至此,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立的祖茔碑记和北院两棵二级古国槐的树龄鉴定以及王氏二门家谱,“碑证、树证、谱证”三证相互印证,穿越了时空隧道,为考证王山村建村提供了可靠证据,上溯建村史约计近500年左右。让王山人无容置疑的知道了祖先之“根”,知道了王山人王氏家族清晰的血脉源渊及悠久的家族文化。    

         

 

王氏祖莹碑

         

 

王氏祖莹碑文摘录

此余王氏之祖茔也。我王氏世居沁邑郭壁镇,系鹿路南里八甲,世代相传。先世来自怀庆府,但无实迹可据,止此地为王家。莹於斯也,不知经几年。吴始祖从前因无可考,始祖以下六世五世也无可嵇。盖世远年湮,家来沦亡,故令奕叶……

每遇拜扫,聚于此,寻及源渊,极为帐惆藉。思已往者既不可追,现在者夫覆何俟?迄今不为纪载,恐右之视今,亦今之视昔也已。公议……。

序瑞愧无知,不能备慕原委,谨记。祖父相传四世,讳守成,生二子:长志忠,次志孝。志忠耶,余高祖也。选茔於刘庄之西北,地名袁家山,生六子。……    

漫无可考。二三五、举无嗣,余曾祖乃其少子也,志考即族叔杞之曾祖也,分茔于庄之东边,生子四,中有寄迹潞安府屯留县,地属邻輩。……

约略而叙其所知于某名之下,即记为某人之子,支分派别,明若列眉,几后人一栏如见,不至重犯忌讳,沂流溯源,亦不致后人而复慨俊也。……

雍正十三年清明日,九世孙生员文瑞沐手谨织。

总理:杞立秀,立周。

         

 

为了记载历史,王保勤亲自牵头,组成130多人的考察写作班子,夜以继日的工作,通过征集资料,釆访亲历者,将珍贵史料与亲历访談记录汇集起来。以文字、图片、摄像等形式,把王山的山川、地貌、院落、广场、古树、古阁、古庙等等,记录珍藏下来。把人们对王山的记忆和乡愁,梦想和思念,记忆和感情,保存在记载中,保存在U盘之中,发放到村民手中。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让后人们知道,我是谁?我原来在哪里?为什么到这里来?

         

 

屹立村中500年的古槐

         

 

这正是这本《老骥觅迹》所具有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

《老骥觅迹》以充实的资料记录了王山村村史的“志”,拓印保存了王氏祖坟碑文名录的“谱”,加上王保勤个人回忆录的“传”,三章合一,编撰刊印。通览全书,由远及近,由虛见实,由小见大,虽为王山村实录,却折射着国家的变化;虽为王山村的迁徙,却映衬着时代的变迁。    

《老骥觅迹》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全书分志、谱、传三章,各章既可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是对往昔的追觅,更是对后人的昭示,将起承前启后、存亡断续之功效,读来令人增长知识。

《老骥觅迹》以近五百年历史沧桑,记录了王氏先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是先贤血凝泪铸的艰辛史;是王山村一部改天換地的创业史;是一部人才辈出的文明史。彰显着王山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好传统、好作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她是王山人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她是造福王山人心中的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代又一代王山人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这就是世代相传的“王山精神”!

         

 

王山村乌瞰图

古人云,族兴续谱,可谱宗,睦族,昭后;盛世修志,能资治,存史,教化。掩卷深思,《老骥觅迹》确实是一本充满乡土气息,充满乡情,又是一本鼓励今人,启迪后世,借古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传统,开创王山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的好书。值得用心一读,值得细细品味。愿广大读者喜爱这部书,认真拜读,从中受益。    

         

 

王保勤在王莽岭考察

         

 

有诗赞曰:

王翁不甘享天年,

自舞笔墨觅昨天。

敬拓墓碑寻祖源,

怀庆迁徙居王山。

村志上溯五百年,

保勤功高日月悬。

《老骥觅迹》罄声远,

“王山精神”代代传。

         

 

壬寅年桂月于侯马

         

 

【作者简介】鲁张立,1948年8月生,山西垣曲人,中共党员,退休干警。业余爱好文学,偶尔信手涂鸭,虽无建树,仍将写作视为一生珍爱,笔耕不辍。2007年10月获公安部“我看公安信访工作”征文活动一等奖、2009年10月获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会“最佳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铜奖、2024年7月“当代•原创文学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闲暇致力于谱牒文化、乡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编著有《情系信访为百姓》、《鲁氏家谱》、《杨氏家谱》,曾在国家、省级、市级刊物发表多篇工作论文及散文。    

         

 

【精选点评】

霍抗亮,嘉峰镇马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曾在省教育学院论刊、省德育报发表论文数篇。

初读鲁张立先生对《老骥觅迹》一书的点评之后,顿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情不自禁的又仔细拜读了数遍,感悟颇多,受益匪浅,真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文风清新自然。既有大家闺秀的温文儒雅,气宇轩昂,又有小家碧玉的优雅静谧,纯朴大方。

思路缜密细腻。从文学研究者的角度入手,以小见大,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有序。

结构严谨简洁。主旨突出,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文笔功底浑厚。妙笔生花,似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流淌到读者的脑海;字字珠玑,象一串串晶莹的玉珠滴落到读者的心田。

伴随着鲁张立先生点评,再次拜读《老骥觅迹》一书,如同沿着一幅纵横交错却经纬清晰的路线图,眼界更加开阔,感悟更加深刻;宛如观赏一张时空错杂却一目了然的汇总表,心胸更加明朗,情感更加深厚。    

点评  霍抗亮

【评价信件】

王天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沁水县退休干部。2021年退休后,致力于乡土文化研究,与多人合作完成《老骥觅迹》一书,任该书副主编。

鲁兄:你好!

昨晚上十点二十分收到你的《老骥觅迹》读后感《追觅逝去的昨天》一文的点评,我连续拜读三遍,此文震撼了我,征服了我,把我想要的精典大作,给了我,我虽然是赵树理家乡的人,充满文化自信,但你就像赵老写的《李有才板话》,老兄特别有才,令我敬佩。

《追觅逝去的昨天》一文框架,结构合理,人文,地理环境描述准确,文字翔实,语言简练流畅,用词准确,思路清晰,作品结构严谨,情感深厚。

我昨晚十一点半转给我兄,他仔细拜读了两次,今早四点起床又拜读三次,并感慨地说真是精典大作,从来没见过这样别具一格风格作品,和高水平的作者,他内心也有忧虑,说你对他评价高了,他表态很想见到你,请你在疫情过后,来沁水游玩。

另外交待老兄你一件事:把你的工作简历,和你发表作品代表作写一下,连同你的照片一同发来,再次感谢您!

此致    

敬礼!

王天星

2022.8.26.    


丰融春秋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游记及图片等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