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白银与黄金一样均属于贵金属 ,都曾是货币、装饰品和高档用品的原材料,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今银器制作工艺传承的则是一种文化。不论银器工艺和装饰、还是文字,都体现出时代工艺水平,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内容,满足当时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折射当时人的审美和时尚。
老上海银器是中国绵延不绝的银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上海的宋代金银器清秀典雅,如诗如画。元明清上海历史典籍中已有著名的银器技师的记录。近代以来,上海是世界著名的银器消费、制作、销售市场。老上海银器曾渗透上海社会各个领域,见证过上海诸多荣光与温情。老上海银器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从古至今数不清的上海故事。海派银器与海派旗袍、老上海月份牌、石库门房子等上海名物产同样独具特色,只是从未被系统发掘和研究。上海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胡宝芳著作《银忆上海: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以其新颖的题材和广阔的视野为上海文化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银忆上海: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
胡宝芳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8月
平装,16开,300页
ISBN:978-7-5426-8208-6
本书著者十余年来从事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与展陈策划。此书以古代上海银器开篇,以近代上海银器为论述重点。总论近代上海银器及产业历史与概貌,分述老上海银器首饰产业链中之使用消费、生产供应背后的上海人、上海事。附录1906—1948年上海银楼、外国首饰店名录,为学者深入研究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提供线索。
本书研究成果填补了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背后诸多城市记忆空白;本书既有全貌勾勒,又有诸多具体案例与细节描述,通篇采用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使银器视角中的上海城市记忆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银忆上海》的作者胡宝芳,1972年生于晋商故里山西平遥,长期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作者关于老上海银器的研究,缘起于上海世博会前几年在英国古董市场发现的上海外销银器及1975年美国学者福布斯(Crosby Forbes)出版的《中国外销银器1775-1885》(Chinese Export Silver, 1775 to 1885)。面向世界的上海外销银器及经营实体,是本书重点。近代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银器消费、制作中心之一。近代上海银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古代上海银器历史文化基础,与近代上海社会环境密切关联,携带丰富多彩的上海记忆。为客观、真实研究上海银器历史文化,作者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上海本地收藏银器实物与信息。本书研究涉及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民间收藏家所藏老上海银器实物与相关研究论著与展陈信息等。对国内外相关原始文献的旁征博引,体现出作者宏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厚的史学素养。
胡宝芳,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第二三届成员,民革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理论文史委副主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教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她参与编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一位美国摄影师的纪录》《为共和而战——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文物展》《蕴志兴华——近代上海实业家与社会发展》等,还参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文案,执笔《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风流余韵——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南社文物文献展览》《海上银珠,璀璨华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文案。
我们节选一段本书文字,来感受胡宝芳扎实的研究。
近代上海经济发达,移民众多,社会人口流动频繁。无论是中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上海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驿站。迎来送往中,银器是富裕的中外居民表情达意的载体。
迎接来沪客人时,近代上海人常以银器表达欢迎、崇拜、祝福等意。如:1922年3月初,法国霞飞将军到上海时,史载上海法租界某公学特制中法文合璧银盾一座“以表吾国人民崇拜先进共和国之模范军人云”。1933年9月飞行家孙桐岗到上海,虞洽卿等在大东酒店设宴款待并赠送银碗一只、花篮两个以示欢迎。遗憾的是,迎接访沪客人的银器实物露面不多。1925年英商好华有限公司董事莅临上海时所得礼物——银盘现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作为临别礼物赠送的银器,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留存实物,相对较多。近代上海人欢送上司或朋友离开时会举行一些小仪式:聚餐、摄影留念、赠送礼品等。19世纪下半叶起,银器常被当作离别仪式中的礼品赠送即将离沪之人。把银器作为临别留念的习俗可能也来自外侨,这一风尚很快被善于学习的上海居民“洋为中用”。早在1860年代,旅沪为官的李鸿章就赠送给英国人戈登一个银壶作为临别留念。1900年前,作为临别礼物赠送的银器实物遗存至今的并不多见。长沙博物馆藏“堆焊葡萄藤果盘”为1900年前上海万国商团德国队司令辞职返乡时所得礼物,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该盘底铭文清晰,为德文。大意为“1894年12月4日,上海公共租界万国商团德国队司令离职返乡时所得礼品”。此为目前笔者所见上海最早的临别银质礼物实体。该银器为上海广帮银楼联和号制作,工艺繁复,保存完好。
▲ 1894年赠德国人的联和款银盘,长沙博物馆藏。来自《银忆上海》234页。
1900年后,访问或侨居上海的外国人离开上海时,中国人赠送银器礼品作为临别留念越来越多。1907年10月8日,美国陆军部长塔夫托访问上海。离别时,上海绅商将一只银碗赠他以作留念。1918年美国驻沪总领事离开上海时,上海商会为感谢他在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服务,赠送他一只银杯以示感谢和留念。现存长沙市博物馆的一只银爵炉也有故事。该银爵炉为1930年日本东棉的已裴先生离开中国时,上海及汉口的东棉同人制赠他的纪念品。2013年旅美华侨龙先生从美国旧金山文物市场上带回一只精美的银碗。龙先生带回的银碗腹部一侧刻有英文款识:“Presented to Mr.& Mrs. R. P. Newell with best wishes of the Compradors Staff National City Bank Shanghai, March 1939.”银碗内部全体鎏金,外部浮雕梅花,该银碗底部刻“HUNG CHONG”。该银碗的受赠人为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牛惠尔(即杯体上的R. P. Newell)及其夫人。牛惠尔曾分管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财务。从他保存的另一只比赛银杯来看,牛惠尔最晚在1929年已经来到上海。1930年代牛惠尔住在今天淮海路某一公寓内。因工作出色,1939年3月,牛惠尔奉调到花旗银行纽约总部任职。此杯侧铭文“Compradors Staff”指花旗银行买办间职员。花旗银行买办间的中国职员在买办领导下协助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在中国开展业务。在长期的合作中,花旗银行买办团队与牛惠尔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在1939年3月,他的中国同事特地到南京路鸿昌号定制了一只银碗赠送给即将离开中国的牛惠尔夫妇。直到1940年代,外国友人离开上海时依然会有很多人得到上海人赠送的银器礼物。
▲ 1939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买办赠牛惠尔银碗。来自《银忆上海》244页。
上文选自《银忆上海: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第六章 “银器中的老上海社交礼俗”第三节“银器中迎来送往”,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32—133页。
目录
第一章 浅谈上海古代银器
第二章 近代上海银器掠影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上海外国首饰业初探
第四章 近代上海广帮银楼、银器探幽
第五章 浅谈近代上海体育文化——以银质奖品为中心的考察
第六章 银器中的老上海社交礼俗
第七章 银器中的革命记忆
第八章 从实物看近代上海中外交往——以银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第九章 近代广帮银楼德祥号考略
第十章 清末民初广帮银楼之和盛号
第十一章 近代上海广帮银楼联和号个案研究
第十二章 几款老银器个案研究
第十三章 附录
呈上本书目录,希望读者朋友能更好地了解《银忆上海》的内容。
本文参考了《银忆上海》序言内容,特向钱宗灏、余士渭老师致谢。
本书可在视频号小店购买
也可在上海三联书店天猫店购买
淘宝或天猫搜索“上海三联书店旗舰店”
或保存下图到相册,打开APP扫码可见
上海三联书店自媒体矩阵
@上海三联书店
长按关注官方视频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24H阅读空间
长按关注官方小红书号@上海三联书店
抖音搜索@上海三联书店
哔哩哔哩搜索@上海三联
天猫/淘宝搜索@上海三联书店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