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
《乡村寻根:浙江乡村品牌案例精选》一书由蒋文龙会长主编,李骏、庄庆超副主编。本书从永安村、东坪村、径山茶、白杨村等十个鲜活案例出发,展现了浙江乡村依托各自产业、文脉等资源,进行品牌化建设的历程和成果,探讨了浙江乡村品牌化发展的路径。同时,书中对十大案例深度剖析,指出了乡村品牌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强调加强品牌定位、深入文化挖掘与活化、进行系统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性,为乡村品牌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
图片来源:“文明桐乡”公众号
桐乡洲泉五村:
水乡复活 再现“江南好”(上)
如果限定一个词来描绘浙江的美丽与韵味,非“江南水乡”四字莫属。嘉兴桐乡市的洲泉镇,就是这样一个缩影:逐水而居,一条长虹大溪穿镇而过,北端与苏杭运河相连,一路蜿蜒向南,直入京杭大运河。历史上,这里曾是重要的漕运水道,南北商船熙攘如织,真谓一湾碧水泽被两岸,物阜民丰。
然而,盛极而衰。地处三市接壤地的洲泉镇,当年的区位优势反倒成了偏狭之境,由于接受不到工商业经济的辐射,这里的农村开始慢慢凋萎,经济活力逐渐不复当年繁华。水乡依旧,桨声渐逝,当何去何从?
最近十年,洲泉镇持续投入资金改善乡村面貌,江南水乡韵味回来了,但美丽水乡如何变成美丽经济?2022年,该镇创新性地推出了“漾舟湘溪·水映洲泉”品牌,变过去的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将长虹大溪沿线的马鸣村、众安村、义马村、湘溪村、夜明村有机串联,形成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
“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概念图
新的篇章由此启幕。蚕桑文化、湿地文化、乡贤文化、古桥文化等水乡文化开始熠熠生辉,并且与水乡渔业、智慧牧业与种植业等产业形成互动,珠联璧合带动乡村经营。如何合力打IP?且看——
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洲泉镇共有19个行政村,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三个片区,即东片、中部和西片。西部接壤杭州、湖州,相对于桐乡市区属于偏远区域,农村发展相对薄弱。这样的划分,起初更多缘于便于管理。
西片区,有多穷?马鸣村党委书记谈文洪介绍,十几年前,村集体收入每年只有20多万元,曾连续三次被评为“薄弱村”,村里村外都是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沟沟坎坎没法下脚走路。听数字,20多万元似乎不算差,但在嘉兴一带,已算倒数垫底了。
图片来源“趣村游”
马鸣村村干部闻勤峰回忆,即便不是下雨天,村里的观感也很差,不少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垃圾遍地更是毫不夸张。因为家家户户家养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当时乡村真没有留恋的地方,很多年轻人跳出“农门”后,再也不想回来。
另一头的众安村也大致如此,鱼塘里的水,又黑又臭,村庄环境着实差,不要说外来游客,就是本村人也想着法子往外跑。
2012年,转机来到。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改善通组道路,配套亮化、绿化等一系列建设工程,让西片区的村庄面貌得以改头换面。但真正质的飞跃出现2015年,这一年,五个村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翌年,马鸣村还被列入历史文化重点村。
在建设过程中,党建统领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村事务繁杂,工程建设往往会牵扯各家各户,需要协调沟通的地方特别多,因此,党员干部的主心骨作用十分重要。说到乡村建设,义马村村民朱娟芬竖起大拇指,“就拿土地说,这是农民的命根子,光做通每一户的思想工作就很不容易了。”
如今,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西片五个村焕然一新。泥泞路换成了水泥路、沥青路,有的还别出心裁铺上了石板路,让整个风格更加协调;废弃的鱼塘上或种满了荷花,或经过修整,变身桑基鱼塘,游客还能认养鱼苗,体验养鱼乐趣;荒草地变身共享菜园和未来营地,既装点了风景,又是一块绝佳的生产用地,还节省了成本。最关键的是,“五水共治”后,畜牧业转型升级,关停了散养户,让村庄得以根本性改变。
以马鸣村为例,该村从昔日默默无闻的乡村,蝶变为绿水环绕的美好家园,获得了“2018中国最美村镇”“浙江省十大最美乡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走进这个小小村庄,就能感受到桐乡乡村的巨大变迁。
马鸣村
后来,西片区建设利好不断。“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的申报打造,再一次将五个村的美推向“更高潮”。
马鸣村是一个千年古村,也是嘉兴首批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蜿蜒弯曲的河道纵横其间,座座古桥架于河上。“烟火马鸣”“上善众安”作为“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中的两个重要节点,再次迎来新机遇。如今的马鸣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马鸣村有一条始建于唐宋的老街,老街不长,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老街很窄,只能步行,宛若一只麻雀,“五脏俱全”,理发店、肉铺、杂货店、五金店等应有尽有。修旧如旧,整饬后的老街不失古老意韵,又兼具现代的清洁亮丽。
难能可贵的是,在建设中,文化的痕迹马鸣老庙、将军湖、电影博物馆、对台戏等具有马鸣文化底色的景观受到重点建设开发,既可供游客游览江南水乡胜景,也可供游人寄托精神信仰,还可以一览当地的传统民俗与浙江电影史。
图片来源“桐乡市洲泉镇人民政府”
在众安村,有一个“金牛潭书院”,创办人为该村乡贤吕燮强。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书院内里面挂满了书画与篆刻作品。此前,这里是村里的小学,重新亮相后,成了本土文化的“博物馆”。每到周末,书院人气走旺。有时,吕燮强会亲自教授书法、篆刻,还会请来各地名师前来教学。
金牛潭书院 图片来源“文明桐乡”
对于众安村民和游客来说,在这里,有了书画基底,闻到最多的是水墨味,还有中药香味儿。去年,该村书院附近新建了一个善医堂和“江南名医吕明经纪念馆”。每月逢“六”的日子,本村籍的骨科医生涂文华都会到善医堂为群众义诊。
众安村步步是景,仍然有着更高追求,打告一个有内涵的村——因此,除了“金牛潭书院”,村里还打造了金牛潭未来营地、众安里,围绕“一老一小”,建设低碳、健康、文化三大重点场景。比如健康场景,充满智慧感,村民可足不出村,与名医线上面诊,还能预约体检。
通览五村,短短十余年时间,不仅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还能将镌刻在骨子里的内在特质保留再提升,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厚植地方文化底蕴
若要细究骨子里的特质是什么,答案恐怕有很多。但唯一不可剥离的只有“文化”。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美丽的颜值不再是稀罕物,但想美得出众却不是那么容易。在2022年嘉兴全市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评比中,“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以最高分揽获优胜奖。何以拔得头筹?西片五村给出的方案是:以文载道。
图片来源“品水映州泉”
马鸣村的渊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便藏在马鸣老庙里。该庙始建于唐朝,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斜对面的一座轿马桥时,所骑之马对着河对岸叫了三声。他当时非常兴奋,便提笔写下了“马鸣老庙”几个大字。所在的村也因庙名而得名,唤作“马鸣村”。
另一个传说则与蚕神马鸣王菩萨有关,由此也可见这一带深厚的蚕桑文化。每年清明节期间,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菩萨迎至洲泉镇附近的河港上进行祭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各地蚕农纷纷出动摇快船、绞丝船、拜香船、打拳船、台阁船、龙灯船、高杆船等,进行水上表演。
提起水上表演,不得不提“将军湖”上的高杆船技表演。老街旁有一处宽阔水域,相传,唐乾符五年,将军裴璩和蒋都尉在平复黄巢叛军时,曾牵战马饮水于此,是以名为将军湖。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清明时节,师傅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爬上竹竿,模仿成蚕宝宝在上面吐丝作茧。因为清明一过,这里养蚕便开始了,寓意百姓丰收。如今,这一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蚕桑文化是西片区五村的精髓,但如何在水上精品线中浓缩并呈现,殊为不易。洲泉镇副镇长周超群说:“洲泉镇里准备打造义马织造局项目,结合制丝工艺和丝织品展示,让制丝的历史定格。”在义马丝厂沿河的外墙上,绘满了养蚕的十多道工序,厂房里机器保存完整,这里即将迎来一场蜕变。
高杆船技表演中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动作
图片来源“桐乡发布”
桑基鱼塘,水里养鱼,塘基种桑。在水乡嘉兴平原,蚕桑文化的另一面是湿地文化。桐乡白荡漾省级湿地公园位于洲泉镇与大麻镇之间,主要包括白荡漾(桐乡第一大漾)、桑柴湖漾和三洞环桥港等河流湖漾。
洲泉湿地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主要有堰、坝、码头、桥亭、石刻等湿地相关物质文化遗存,以及众多与湿地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信仰、诗词古赋等湿地非物质文化。现在,桐乡市正通过加快湿地公园、文化园、湿地科普宣教基地、湿地文化宣传长廊等建设,开发富含桐乡湿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并通过举办湿地文化节,推进湿地特色文化旅游。
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洲泉现存古石桥44座,沿着这条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有聚宝桥、浪桥、中塘桥、万年桥、淳安桥等古桥。淳安桥有“一桥跨三府”的美誉,但它们中,就数聚宝桥名气最大,它是桐乡境内唯一一座大型三孔石拱桥,因三洞环桥美名而享誉四方。
三洞环桥
元宝桥 图片来源“桐乡地方文化”
丰满的水草也带动了渔业、牧业文化的盛行。在将军湖附近的水面上,至今仍保留着“守渔铺”的茅草小屋,以前专门有人住在这水上小屋,一边看鱼,一边为行经此处的船只开闸。如今,湘溪罗氏沼虾,华腾“云”上养猪,都是地方渔牧业的金名片,在浙江占据重要地位。
来到马鸣之前,没人会把这跟电影文化联系在一起。在马鸣村的老庙旁,有一家光影故事馆,讲述了马鸣村四代电影放映人的故事和浙江省第一部电影的由来。走进这个由旧农房改造而来的光影故事馆,一张张电影胶片、一台台放映机,展示了“四代电影人”60多年的初心和传承。数十台不同年限的电影放映机,带领不同年龄层的人回到自己的童年时光。
马鸣村省级乡村博物馆——光影故事馆
图片来源“文明桐乡”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部电影《人小志大》就诞生于桐乡。”第三代电影放映人朱生荣讲述,洲泉电影氛围浓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和王志华、朱文炳、朱强三人师徒相传,利用一台放映机,几盘胶带、一面白墙,走街串巷,为当地群众放映电影。现在,人手一个手机,但怀念旧时光,向往电影文化,光影故事馆不可替代。
图片来源“文明桐乡”
另外,乡贤是推动家乡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洲泉镇搭好唱台,汇聚乡贤力量,挖掘本地文化,讲好洲泉故事。
古贤祇园书社与诗词楹联协会、马鸣老街文学社等乡贤文化团体一道,牵头出版了《马鸣地名故事》《水韵洲泉》《南庄史略》《马鸣村纪略》等书籍,记载镇村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其中《马鸣地名故事》的面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洲泉乃至桐乡村一级地名文化的空白,对研究马鸣的经济、文化、风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乡贤沈震方用洪亮的“三跳”之声,把传统文化正能量带进千家万户,在“水映洲泉”撑起文化传承新高度。
图片来源“浙江文化产业”
图片来源“马鸣老街文学社”
作者 朱海洋 毛华敏 杨博通
好文推荐
胡晓云丨乡村品牌化经营的终极目标是“六共发展” 胡晓云丨乡村全域品牌化——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创造乡村品牌经济 新华社专访丨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化的“拓荒者”——记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中国知识产权报丨探路农业品牌化 乡村振兴谱新篇——访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胡晓云丨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之道 蒋文龙丨品牌引领农技推广—— 与浙江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团队的交流发言 蒋文龙丨政府项目也要品牌意识——“绿领”培训计划破土而出的思考 蒋文龙丨乡村观察:我看乡村“组团式发展” 蒋文龙丨“未来乡村”:乡村建设新探索 蒋文龙丨乡村品牌化势在必行(上) 蒋文龙丨乡村品牌化势在必行(下) 蒋文龙丨没有品牌的乡村就没有“未来”——在“未来乡村建设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
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中国首个专注于"三农"品牌研究与实践的独立研究院,中国“三农”品牌化整体解决方案智库,拥有近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近二十位由高校教授、副教授、业界专家构成的研究员队伍及百余人部门成员,以研究部为龙头,协同规划部、培训部、行政部、设计部、新媒体部、传播部、营销部、电商部,致力于为中国“三农”品牌化提供一条龙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