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
《乡村寻根:浙江乡村品牌案例精选》一书由蒋文龙会长主编,李骏、庄庆超副主编。本书从永安村、东坪村、径山茶、白杨村等十个鲜活案例出发,展现了浙江乡村依托各自产业、文脉等资源,进行品牌化建设的历程和成果,探讨了浙江乡村品牌化发展的路径。同时,书中对十大案例深度剖析,指出了乡村品牌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强调加强品牌定位、深入文化挖掘与活化、进行系统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性,为乡村品牌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
图片来源“遂昌发布”
乡村品牌并非农产品品牌
在传统的理解上,“三农”领域的品牌大多是指农产品品牌、乡村旅游品牌。2019年底,我们提出了2020年为“乡村品牌化元年”的预测。很多人在问,乡村品牌是不是农产品品牌?乡村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有何异同?在乡村振兴的坐标上,乡村品牌化意味着什么?
每一种品牌都带着时代的烙印,都是不同审美、不同价值主张的集中体现。乡村的形成与人类的诞生几乎同步,但数千年来,乡村只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缺少市场性,没有流动性。但今天,乡村的功能特性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清风明月、春种秋收,甚至连青蛙的叫声和夜的黑都是奢侈品,可以包装卖给游客。乡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农产品、更不仅仅是村民自娱自乐的场所,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整体进入市场。乡村的功能价值和主体特性得到了重新定义。
以前我们推动农产品品牌,其核心是产品,功能上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乡村品牌尽管包含了农产品,甚至旅游产品,但又超越了产品的物理属性。它以整体的形象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不仅提升了物质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形成了乡村的品牌资产积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品牌化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乡村品牌成为乡村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没有占有更多资源、没有增加产量的情况下,乡村品牌化实现了乡村资产的整体增值。这是一种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化、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之路,是乡村发展方式的变革和转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点击查看 衢江东坪村 图片来源“衢江发布”
政治明星村也不是品牌乡村
中国大陆有一种特殊产物,这就是政治明星村。有的因为领导曾经批示,有的是曾经亲自到访。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他们曾经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引起过轰动。
例如文革期间的山西大寨,改开时期的安徽小冈,工业化时代的华西村、南街村、大邱庄等等都曾红极一时。他们虽然红极一时,但是时代造就的明星,与市场属性、竞争要求尚有较大距离。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符号,而并没有整合资源,进行市场化营销的理念。
安徽小岗村 图片来源“安徽发布”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们所说的“乡村品牌化”,指的是以品牌化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乡村经营发展,通过乡村品牌的创建、经营、管理,实现乡村价值的再聚焦、再发现、再利用。这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干预的结果。
乡村品牌化的发端过程,实际上是对乡村功能价值再认识的过程,是政府发力推进乡村发展方法、路径上的再探索、再实践。
政治明星村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这个知名度并非市场认可,与产品、与乡村发展也并无关联,只是一种口口相传的“名气”。如果能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与产品真正实现了链接,就能顺理成章变身为品牌乡村。
乡村同质化的解药在品牌化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20年来,斥巨资建成了数以千计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齐全了;环境卫生整洁了;村容村貌优美了。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必定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是要通过层层验收把关的。因此,我们虽然一再强调要突出乡村的个性差异,要避免千村一面,但事实上,乡村建设的本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乡村必然趋向同质化。这是无可避免,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
图片来源“杭州农业农村”
乡村同质化的解药在于品牌化。因为品牌化的本质就是个性化、差异化。当我们按照品牌化的思维,来建设乡村之时,我们就需要对其个性特征进行充分挖掘,对消费市场和目标人群进行充分分析,最终形成乡村与众不同的发展定位及其气质。它是给每个乡村量身定制的,而不可能量贩和复制。
实际上,品牌化也是政府巨大财政投入变现的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品牌化,续写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下半篇文章,形成从建设到产出的逻辑闭环。这就是将美丽乡村转换为美丽经济,拓宽“两山”转换通道,建设“富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要在“千万工程”深化发展中大力推动品牌化,用品牌化的理念指导整个建设过程,将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过程和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过程进行完美结合。
点击查看 坝头山村
图片来源:“越城文旅”
品牌化是乡村经营的工具和方法
2003年,“千万工程”第一次现场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明确提出,要求各地树立“经营村庄”的新理念,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观光休闲业与建设特色村庄结合起来。
“经营村庄”是一种乡村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显著的消费者导向和营销理念。“经营村庄”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品牌”的概念,但其实,品牌是“村庄经营”题中应有之义。
因为“建设”是政府行为,而“经营”属于市场逻辑。市场逻辑的要义就是要向消费者展现独一无二的个性价值。
借助牛郎织女星文化原型的
“浪漫山川”乡域品牌打造
乡村品牌化理念在浙江由来已久
首先是规划编制要求“个性化”。“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定位和不同村的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人文底蕴,分层分类构建乡村规划体系。
2010年,浙江提出“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大大加快了乡村品牌化的破土萌芽。涌现出一大批县域、乡镇、乡村品牌。有的县域还构建起三个不同层级的品牌类型,如安吉的“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
2017年,浙江将重点从建设转向了经营,明确提出了向“美丽乡村”要“美丽经济”的口号。
2018年,浙江推出“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形成共性与个性相和谐的“富春山居图”。
2019年,“品牌化经营”的概念正式写进省委60号文件,强调要“突出品牌经营谋转型”,并将“品牌化经营”这一概念正式细化为评价细则。
2022年,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已经中心联合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浙江芒种品牌集团等机构联合制订的“品牌乡村评价标准”由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发布。这标志着品牌乡村创建从此有了规范标准。
点击查看 永安村
图片来源:“稻香永安”
没有品牌定位,建设规划很难落地
所谓品牌定位,指的是通过资源和消费市场的分析,为乡村发展确定自己的位置,为市场化经营寻找最适合的方向。这是乡村发展的根,也是乡村经营的魂。乡村发展的一切,包括乡村的产业布局/建设规划/项目招商/活动策划,都决定于这一定位。没有定位的乡村,其发展必定是杂乱无章/漫无目标。
在乡村发展中,定位起着决定性的,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只要乡村发展紧紧围绕定位展开,品牌资产就能得到快速积累,形成发展势能。
但纵观当前,许多地方只重视建设规划,而忽视品牌策划。往往一上来就做建设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所有资金几乎都聚焦基础设施,而没有品牌营销的支出。似乎美丽乡村建成了,就完成了任务,乡村就万事大吉、达到了终极目标。
遗憾的是,我们所见到的规划,大多没有灵魂。项目设置大同小异,无非是游客集散中心/村口小品/风貌管控/文化礼堂等等。所谓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分析,也就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与规划形成紧密连接。
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品牌先行/运营前置的理念。一切从品牌出发,一切服从经营的需要。让乡村建设项目在完工之日,村集体就能将建设成果予以变现,就已经完成业态招商,社会资本就能顺利入驻,进行轻资产经营,村集体就有收益,政府的建设投入就有回报体现。
点击查看 径山村 禅茶之乡的品牌之路
导示系统还不是品牌
当前,乡村建设规划中,基本都有道路指示系统方面的内容。但严格地讲,这还不能算是品牌,而只是一个简单的指路牌。
品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命名、口号、价值体系、符号体系、传播体系等构成,相互支撑、相互赋能。
首先,它需要从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优势出发,寻找差异,树立个性,明确定位,然后据此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识别体系。它关系到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统领全局的,是核心所在。
而导示系统针对游客设定,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没有根据,没有出处,甚至与核心价值相背离,因此不可能与品牌划等号。
我也关注到,许多地方误将搞活动当作做品牌。
其实,如果没有确立品牌的核心价值,没有科学的提取个性化差异,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你做再多的活动传播,那也是图热闹,赢取的只是一个名头。活动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是传播乡村的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缺失的情况下,你的节目如何确定,都将是无的放矢。
点击查看 桐乡洲泉五村
图片来源:“文明桐乡”
乡村品牌化亟需系统解决
当前,各地确实已经意识到乡村品牌化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只是零敲碎打、不成系统,缺乏科学性,许多时候是拍脑门、凭感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政策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要用政策和理论来进行规范推进。
首先要构建乡村品牌化理论体系。
目前,工业、服务业领域的品牌化理论体系日渐成熟。而农业品牌化,尤其是乡村品牌化,属于全新的、空白的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乡村品牌化的内涵、概念、范式、路径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厘清。只有政府高度重视,以课题的方式,将各方面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展开研究,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才能避免浪费,受到成效。
其次要构建乡村品牌化的政策体系。
乡村品牌化属于“自选动作”,面临的困难更大、也更具价值。如果没有从政策层面就资金的使用、考核、评价等作出变更,乡村品牌化很可能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
此外,乡村品牌化涉及农业农村政策、文化旅游 、宣传推广、营销策划等多方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如果没有在政策法规保障,必然导致在服务指导和管理上各敲各的锣,各走各的路,难以形成合力。
我们应该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明确建设资金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品牌化经营费用;明确乡村规划中应包含品牌规划的内容;明确乡村品牌化指导服务的职能设置;明确将乡村品牌化经营列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社会层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专业培训,快速提高有关干部群众的品牌化素养。
点击查看 安吉白杨村
图片来源“春风白杨”
品牌规划刻不容缓
我们的乡村建设走过了新农村、美丽乡村、未来乡村三个阶段,接下来,要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的品牌推向市场,走向“品牌乡村”新阶段。如果说,前几个阶段都以建设的投入为主,那么,这个阶段要追求的就是变现和产出,其建设的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
乡村建设与发展中有多种规划引领,却唯独没有品牌规划指导,以致乡村品牌化进程看上去热闹非凡,实际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县乡一级缺乏统一面向市场的品牌,各个乡村自行其是;乡村品牌定位模糊,缺乏个性,千村一面,似曾相识;品牌营销和传播环节,往往把举办节庆活动作为唯一手段。凡此种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拉低了乡村品味,失去了乡村发展的目标动力,缩短了乡村的生命周期。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乡村品牌顶层设计,在县、乡、村三级层面形成完善的品牌生态体系。通过既统一聚力又各具特色的“母子品牌”方式,给乡村发展进一步注入活力,为乡村实现品牌化经营提供解决方案。
点击查看 湖山村 仙侠湖旁的“浙江最美绿道”
图片来源“遂昌发布”
文化挖掘绝不能停留在“纸面上”
我们都知道,品牌的灵魂是文化。但文化包罗万象,而且看不见、摸不着。
每到一地,我们都能发现,乡村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手工艺、书画文化等,琳琅满面,应有尽有。这是乡村的魂和根,是异常宝贵的,也是旅游的吸引物,因此,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古建筑、小吃、民俗节庆的保护、利用、开发规划,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点击查看 太平山村
文化利用的关键在于活化,而活化的关键在于解决国际化、时尚化、市场化问题。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将死的、挂在墙上的、深藏在故纸堆中的文化解放出来,变成可流通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在互动、体验、沉浸中作出特色,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如何让文化与乡村品牌营销,与农特产品营销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得到新的传承?
一个优秀的乡村品牌,必定是融合了更多的乡村文化内容,彰显出村民审美取向的。可以说,哪个品牌融合得更好,哪个品牌就更有价值,更能取得消费者的认同。
蒋文龙
2023年9月8日
好文推荐
胡晓云丨乡村品牌化经营的终极目标是“六共发展” 胡晓云丨乡村全域品牌化——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创造乡村品牌经济 新华社专访丨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化的“拓荒者”——记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中国知识产权报丨探路农业品牌化 乡村振兴谱新篇——访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胡晓云丨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之道 蒋文龙丨品牌引领农技推广—— 与浙江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团队的交流发言 蒋文龙丨政府项目也要品牌意识——“绿领”培训计划破土而出的思考 蒋文龙丨乡村观察:我看乡村“组团式发展” 蒋文龙丨“未来乡村”:乡村建设新探索 蒋文龙丨乡村品牌化势在必行(上) 蒋文龙丨乡村品牌化势在必行(下) 蒋文龙丨没有品牌的乡村就没有“未来”——在“未来乡村建设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
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中国首个专注于"三农"品牌研究与实践的独立研究院,中国“三农”品牌化整体解决方案智库,拥有近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近二十位由高校教授、副教授、业界专家构成的研究员队伍及百余人部门成员,以研究部为龙头,协同规划部、培训部、行政部、设计部、新媒体部、传播部、营销部、电商部,致力于为中国“三农”品牌化提供一条龙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