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影响着人与人互动的方式。边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当不同人的不同边界相遇时,冲突和矛盾往往就产生了。
在我们客观的分析冲突时,会发现:引起冲突的通常不是分歧本身,而是自身的需求没有被对方理解和满足。
现实的人际交往常常没有统一标准的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个人内心的体验和解读。与朋友相处的不舒服、小烦躁、生气、苦恼、为难,就是自己的边界被别人侵入时产生的感受,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是感受在向你发出提醒:“嘿,感觉到了吗?你和TA的这段交往互动,让你的感受到不舒坦了。请想想办法,做些什么,让自己舒服些吧。”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人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但比起逃避,或者忍无可忍之后的全面爆发,学会如何高效沟通,捋清楚双方的真正需求,更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
图 | 插画师 Kati Szi
人际关系中,除了和谐与欢乐,也会存在冲突与碰撞。许多人害怕面对冲突,不知道怎么应对,于是往往会采取回避型应对冲突的策略,长此以往会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沮丧和压抑。然而冲突的意义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有助于我们快速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此外,解决冲突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Devito(1994)认为,解决冲突,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将讨论的焦点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评价对方,处于冲突中的个体尝试理解对方的谈话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如果忽略这一过程,处于冲突中的个体无法获得真正满意的结果。根据处于冲突中的个体所表达的需求,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仔细评估各种解决方法的利弊,找出当前对方最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并执行。如果商讨好的解决方案难以继续执行,需要回顾并根据以上方法重新商议。面对冲突时,如果你对冲突的看法越消极,那么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强烈。因此,我们可以形成具有适应性的冲突观,比如,较低水平的冲突有利于我们反思和重新组织自己的行为。当你感受到痛苦、难过时,进行非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归因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例如,当你与好朋友吵架时,归因于彼此最近状态不是很好(状态是非稳定性的);当你为一场比赛的失败沮丧难过时,归因于你的准备和努力还不够(努力是可控的)。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把痛苦和难过归因于自己的愚蠢或者是他人的原因时,你会感到无力和失落,因为这些是不可控的,特质词语的描述也是稳定性的,难以改变的。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有助于我们化解由沟通不当引起的冲突,他认为我们的人际矛盾大多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人们常常采取“暴力沟通”,比如冷暴力。非暴力沟通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所有人都有同情心的能力,只有当他们意识不到存在更有效的战略时才会诉诸暴力,从而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需求的思想和感受来识别共享需求,并合作制定满足这些需求的策略。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就会重新充满同情心和爱,因而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在沟通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求与请求。观察,也就是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不评判。我们习惯于贴标签式的思维,然而贴标签本身并不是一种观察,而是一种评判。“我发现你的垃圾放了几个星期都没有扔掉,你的脏衣服也放在地上和椅子上,甚至我们的桌子上。”——这是一种观察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我们在描述客观时带有评判,人们会倾向于认为受到了指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对你的室友提意见,却立马收到对方强烈的情绪反馈的原因之一。感受,即是体会和表达你当前的感受。在这里你需要将你的感受与你的看法相鉴别。一个有用的建议是,感受通常是借由一些情绪词来表达。需要,即说出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你的感受。我们对对方指责往往暗含着期待,比如一个女生总是对玩游戏的男友愤怒,那么愤怒是这个女生对她的男友能多陪伴她的期待。它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总是通过批评指责提出需要,他人的反应往往会是反击或者冷漠。但我们如果直接说出需要,他人更可能做出积极回应。请求,也就是我们期待对方采取何种行为来满足我们,最关键的是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具体请求,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们不要做什么。通常我们会习惯说:“你能不能不要……?”这样的请求听起来很不耐烦,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同时TA还会感到困惑,因为你并没有明确告诉TA你希望TA怎么做。和他人相处,难免会有冲突。如果发生了不愉快而产生不满的情绪,憋在心里不说,久而久之,不仅损害彼此的关系,还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了解了非暴力沟通后,大家学会了如何向他人表达不满了吗?(3)客观描述事实,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自己的请求;(4)通过表达感受,对方才真正了解他们的行为对你的影响,不仅不会损害关系,还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女士说过:“我们因为相同而相遇,因为不同而成长”,在大学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人那是极好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存在分歧也是正常现象,君子和而不同。愿同学们在适应大学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成长!想了解更多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可以阅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
蚌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外,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心理委员相关技能培训、开展学术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等工作。欢迎广大新生加入心理委员以及大学生心理协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