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个题目选自简版无聊倾向量表(Short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Struk et al., 2017),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不知该做些什么,那么,你有理由怀疑自己的的无聊倾向较高。一系列研究发现,无聊于人于己都很不利。
无聊(Boredom)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活动缺乏兴趣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作为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字眼之一,无聊的概念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就有“心烦愦兮意无聊”的表述,将无聊描述为一种精神空虚、令人生厌的状态;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无聊更是被视作基督教义中的一项罪孽,当时的基督徒相信无聊会令人的“灵魂干瘪”。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无聊感也已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而不断激增。在“美国知乎”Quora上,关注无聊一词的用户就有50,000多人,“哀叹”生活无聊甚至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常态。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开展了一项为期十年的无聊感调查,发现美国年轻人感到的无聊程度在十年间不断上升,同时 “寻求刺激”和“抑郁”两种情绪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然而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无聊”本身并不无聊,而是一个久远而新兴的研究议题,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无聊的形成机制与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如今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无聊体验将导致个体注意力涣散,从而产生种种认知错误,降低认知需求。同时,无聊感还常常伴生着焦虑、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此外,有研究甚至发现,当个体处于无聊状态时,会通过电击等自伤行为来获得刺激。可见,无聊这个我们司空见惯的状态,其伤害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学者Stefan Pfattheicher等人研究发现,身处无聊状态中的个体,不但会通过自伤来增加刺激,也会产生伤害、虐待他人的倾向,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身带来刺激与快感。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了无聊与施虐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被发表在2021年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
研究设计与结果
研究者设计了9项研究,以探究“无聊是否会激发个体施虐倾向?”首先,研究者收集了来自美国、德国、丹麦等三个国家的1780名被试的施虐倾向与无聊程度,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聊感与施虐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在三个国家的被试中皆是如此。这说明日常生活中感到无聊的人会展现出更多的施虐倾向,且该现象具有跨人群稳定性。
随后,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子研究,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中探究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针对互联网的子研究中,研究者测试了互联网用户的无聊程度与网络引战行为,发现二者呈中等程度相关,即无聊与网上施虐倾向有关;在针对美国军队的子研究中,发现士兵的施虐倾向与其服役期间的无聊程度有关。
最后,在针对儿童保育的子研究中,研究者考察了一种特定类型的虐待儿童的形式,即为了快乐而伤害自己的孩子。包括言语虐待:如喜欢开孩子的玩笑;身体虐待:喜欢踢打孩子,造成伤害;以及替代性虐待,如通过取笑孩子来影射其父母等。结果显示,在儿童保育期间展现出施虐倾向的父母,更有可能处于无聊状态,而以往关于虐待儿童的实证研究中,往往并未将无聊这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上述研究的结果虽然都证实了无聊与施虐倾向之间的关系,但其类型依然囿于相关关系,并不能证明因果。因此,研究者选用实验法,操纵被试的无聊状态,以探究其对施虐倾向的影响。研究者邀请129名被试参与实验,并要求他们上交手机等一系列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随后,被试将在单独的隔间中观看20分钟的瀑布视频(以产生无聊)或阿尔卑斯山的纪录片(不产生无聊)。同时,每个人面前方有三个装着活蠕虫的杯子,以及一台改装过的杀虫机。研究者告诉被试,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用机器磨碎并杀死蠕虫(事实上,通过杀虫机的蠕虫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杀死蠕虫,但在杀死蠕虫的13名被试中,有12名来自观看瀑布视频的“无聊组”。同时,他们还在实验结束后的报告中写道,磨碎蠕虫的过程让他们感到满足或快感。这也再次证明了,无聊更够激发个体的施虐倾向,通过伤害其他人或生物从而带来快乐。在随后的研究中,被试的选择变更为:有权削减或增加另一名被试的收入(被试费)。结果依旧是无聊组的个体更倾向于削减他人的被试费。
最后,研究者还发现,无聊导致个体施虐倾向的原因,是追求刺激和新鲜感,而并非是对意义的寻求。
结论
丹麦哲学家Søren Kierkegaard曾言:“无聊是万恶之源(Boredom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而该研究的结论也的确证明,无聊会促使个体伤害他人,从而获取快感。以往的对于无聊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对个体内部产生的后果,如情绪障碍、药物乱用等。但该研究首次表明,无聊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安定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
最后,研究者还提出,有两个途径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无聊的状态。其一是减少直接导致无聊的注意力和意义缺失,其二是帮助人们在无聊时做出更好的选择。例如,在无聊导致个体产生施虐倾向前,以运动或电子游戏进行替代。或是尝试建立、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减少无聊体验。总之,当自己处于无聊状态时,要保持警惕,尽快调整,以免因沉迷追求刺激而伤害自己或他人。
本文作者 | 赵凯
文章来源 | SelfCulturalPsy
审校 | 蚌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Pfattheicher, S., Lazarević, L. B., Westgate, E. C., & Schindler, S. (2021). On the relation of boredom and sadistic aggres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1(3), 573-600.
Nederkoorn, C., Vancleef, L., Wilkenhöner, A., Claes, L., & Havermans, R. C. (2016). Self-inflicted pain out of boredom.Psychiatry Research, 237, 127-132.
周浩, 王琦, 董妍. (2012). 无聊: 一个久远而又新兴的研究主题. 心理科学进展, 20(1), 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