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分品种施策,打好主动仗、组合拳,有效发挥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作用、有关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粮食企业的带动作用、预期管理的引导作用,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刘焕鑫介绍,今年夏粮旺季收购量达1500亿斤,秋粮收购进度快于往年。
据介绍,目前,新季秋粮收购超3700亿斤,较上年同期快10%左右。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接近尾声,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入高峰期。各类市场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各地认真落实抓好辖区粮食收购的主体责任,提前研究制定应对预案、及时采取针对性举措,积极优化收购服务。预计今年粮食收购量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连续2年稳定在800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粮食收购过程中,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了有效的托底作用。中晚稻上市以来,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目前已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00多亿斤,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售粮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会议指出,明年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加大储备粮收储轮换力度,发挥好稳预期、稳市场的关键作用;重点企业要继续履行好社会责任,服务服从粮食宏观调控,“始终在市、均衡收购”;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组织引导各类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增建库存,确保不发生农民“卖粮难”。
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
“美豫粮油”“齐鲁粮油”“皖美粮油”……当前,各地积极打造公共品牌,推出品类丰富的优质粮油产品,推动“好粮”“好油”卖“好价”,为百姓的餐桌增加更多选择,“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成效显现。
据介绍,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支持各地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500多个;扶持好粮油示范县389个、示范企业1200多家,全国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增加量超过5000多万吨。
2021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聚焦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六大提升行动”实施以来,统筹财政资金350多亿元,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入统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6万亿元。各地精心打造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近40个,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刘焕鑫表示,明年要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眼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提升、粮食物流加工企业发展、粮食品牌建设、粮食节约减损,大力推动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新成效
节约就是增产。近年来,国家通过投资引导,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近1000万套;指导做好粮食产后短期储存,逐步消除“地趴粮”;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宣传和指导服务,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为农民提供粮食产后清理、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2023年减少粮食损失超200万吨。
与此同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大力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普及应用。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据调查,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
“明年要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物资储备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健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长效机制。”刘焕鑫说,要开展粮食产后节约减损行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分生态区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应用,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试点,发布节粮减损典型案例,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