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永恒动力。 在“我们的家乡”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很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了对桥的探索。造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怎样把桥建得像南京长江大桥一样坚固呢?小朋友们化身一个个桥梁建筑师,摩拳擦掌准备开工啦!
一次偶然的散步,加速了我们的建桥进程:
气球:一座桥不够走,站不下。
小羽:站在桥上又挤又晃。
毛毛:我看不见桥下的小鱼了,快站不下啦!
一宝:我要掉下去了,这座桥太窄了!
小池塘里只有一座桥不够,我们决定在小池塘上再建一座桥!
(一)和爸爸妈妈去“寻桥”
节假日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踏上了“寻桥”之旅,有的去了江北的“轮渡桥”、有的去了“七桥瓮”、有的去了“玻璃栈桥”、有的去了“狮子桥”、还有的去了“长江大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感知,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桥”的属性和特点,建立了对桥的初步经验。
(二)和老师一起来“看桥”
生活中幼儿已经对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桥的线条美和结构美感受得并不深入。因此,为了丰富幼儿对桥的审美感知经验,开展了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桥》,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了解了桥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
在对桥的一番了解后,一个个桥梁建筑师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搭桥啦。
(一)设计图纸
“怎么在小池塘上再建一座桥呢?”
瞳瞳:“我们要有一个计划书,就像上次成长会一样,有计划才知道要做什么。”
小远:“嗯,我同意。这样我们才知道建桥的步骤。”
瑞瑞:“计划书有了,还要有张设计图啊,总不能就一座桥吧,还要设计一点什么在桥两边,这样才美观呀。”
搭建之前图纸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欣赏过不同的桥后,孩子们用画笔画出了各式各样的小桥,经过投票,最终选择了小远的小桥——拉索桥。
根据小池塘实际情况,决定在小池塘的左侧搭建孩子们投票选定的拉索桥。
幼儿自由分成了2个小队进行分工搭建——桥面组+绳索组,并分别完善了各自小组的设计图。
(二)讨论用什么材料搭建?
(1)“确定了在哪里建桥,建什么样的桥,那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用哪些材料建造呢?”
柚柚:可以用椅子。
小羽:可以用幼儿园的大积木啊。
嘟嘟:也可以用石头搭建桥的柱子啊。
沐沐:我觉得可以用树枝来搭建。
辰辰:或者盒子也可以。
(2)“这些材料都适合用来搭建桥吗?”
琛琛:我觉得树枝不可以,树枝特别容易断。
小然:我觉得盒子也是不行的,它很轻。
嘟嘟:积木肯定能搭桥。
材料准备:大型户外游戏、STEAM建构绳结积木。
统计分析:在户外活动时,有许多大型建构材料可以选择,用梯子、建构积木等开始建造更大的桥。
华爱华老师说:“游戏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起着游戏暗示作用,刺激幼儿选择了某种游戏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低结构的材料更有助于幼儿进行发散思维。”由此可见,游戏材料的提供决定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质量,也决定了游戏的质量。
(三)建造桥
第一阶段:铺设桥面
木板放置时会漂浮在水面上,嘟嘟拿着积木块做桥墩,结果木板不稳定会倒下。小远把积木块压在木板上,结果也失败了,于是我们把问题带到了分享环节。
在分享过后,我们邀请班级建筑师爸爸进课堂,请求更专业的帮助并将家园共育更好地融合。
在分享后孩子们提到了以下方法:
·大的平衡木板两块拼在一起放在水面。
·在池塘中间放高高的镂空积木撑住木板。
·平衡木板放的方向不对,调整木板的位置。
想到了方法,我们开始尝试解决,以石头作为支点放置木板,增加毛巾,稳固木板以免木板晃动。
教师分析:
在游戏分享环节,针对需要帮助的同伴以及缺乏建构经验和技巧较弱的问题,我帮助孩子们丰富搭桥造型的相关内容,通过观察搭桥图片及视频,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助推幼儿下一步对“搭建大桥”游戏的兴趣。
第二阶段-搭建绳索
刚开始的绳结只能在平面阶段,无法站立。在户外游戏探索中又有新发现,建构三角稳定角可以使绳结站立起来。
分析:绳结积木幼儿使用不多,搭建经验不足,在多次尝试后,能够积累经验,将2-3个绳结积木组合一起,搭建探索出立体造型。
请门卫王爷爷帮忙,用麻绳将斜拉索固定在桥面上。
第三阶段-如何让大桥更美观
讨论:如何让拉索桥更美观
汤圆:“我们可以像铺地板一样,给桥面铺一层积木。”
小远:“嗯,我同意。还要给拉索加上一点装饰。”
苒苒:“不如我们用积木垒一座墙面吧,会更好看的”。
嘟嘟:“我想用彩带去装饰拉索。”
(四)一次意外
周末归来后,小朋友们发现桥上的护栏歪歪斜斜。
柚柚说:肯定又是猫爬的,护栏都倒了。
苒苒说:是不是绳结断了,这个地方歪掉了。
嘟嘟说:不对啊,你看这跟不是好好的吗?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原来是另一侧的绳结护栏有石头压着,这一侧没有压,孩子们决定行动起来!
“这块大石头沉,一定可以压住我们的护栏!”小澈和亦戈说着搬起大石头,果然还是男孩子的力气大,紧接着大家又合作掏出桥面底端的小石头。站在一旁的小组成员们在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还差一点就到了!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桥终于稳固啦!
(五)给大桥起个名字吧……
小桥建好了,有小朋友提议:“我们都有名字,咱们也给小桥取个名字吧!”
姐妹桥、水塘湾大桥、绿茵桥、小鱼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不一样,怎么办呢?那就用石头投票选出最终的名称吧!
(六)幼儿摄影大赛
孩子搭建完,很有成就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于是我们就进行了一次摄影大赛,孩子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出孩子自己眼中的搭建成果。
至此我们的水上大桥告一段落!
1、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永恒动力。
搭建桥的想法,源于幼儿的兴趣,同时也是源于生活中幼儿遇到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小朋友们要在幼儿园的小池塘上搭建一座可以通行的桥。在初次搭建过程中,幼儿基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根据心目中桥的特征一步步的建构。为此,孩子们自我探索,提出可能用到的材料,并投票选择。在搭建长江大桥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些可能使用到的材料:木板、奶粉罐、瓶子、薯片罐等。幼儿之所以能持续探索的动力就是源自于幼儿的兴趣。
2、儿童是游戏的主人,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本次游戏活动发生在一个自然的适合幼儿自主创造的幼儿园的小池塘,整个活动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通过本次活动,教师在活动中从幼儿的立场出发,尊重幼儿,充分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在多次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3、注重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桥的过程中,孩子们愿意去接受“不稳定”的桥带来的挑战,观察问题,并乐此不疲的解决问题,这比没有问题更加快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同伴间默契的合作,多次反复操作,积极主动思考,不断调整搭桥方式,更换桥面材料,从最初摇摇晃晃的桥到较为稳定的桥再到稳固舒适的桥。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也是幼儿的认知经验不断构建和丰富,思维越来越灵活,游戏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游戏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
4、教师有效介入,促进幼儿游戏进程。
教师的有效介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不断完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经验,再用多种马赛克形式展现出来。(如:绘画、手工、访谈、讨论、投票、实地勘察等)幼儿的探索需要材料的支撑,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更好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味的老师指导安排,孩子被动接受。
南京市方圆绿茵幼儿园
精彩推荐
点击话题标签 直达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