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入侵 | 罗马经济的解体
文化
历史
2024-07-01 10:00
辽宁
上期说到,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后,这里的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这里土壤贫瘠、潮湿多雨,不适合发展农业,但罗马人凭借技术优势解决了问题,尤其是他们排干了沼泽湿地,把不列颠从蛮荒边陲,变成了同高卢、西班牙一样的沃土良田。不过,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农业生产还要靠组织管理,规模越大,管理越重要,那不列颠的农业是什么规模呢?罗马原本实行自耕农经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规模很小。但布匿战争后,罗马开启了“战争扩张”模式,俘虏了大量奴隶,于是便组织他们集中劳动,出现了庄园农场。而随着奴隶越来越多,庄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普通农庄就达1公顷,大地主的农庄更是多达上百公顷。农庄一大,就可以做成小农户无法做成的事情,发展成一个综合的农业单元。比如,不列颠的农田多是沼泽湿地改造的,所以就需要挖渠排水。如果是小家庭来搞,那这件事就做不成,即便做成了也没人维护。这倒不全是因为人们自私自利,而是大家都是小本儿经营,负担不起这么大的成本。当然,这件事可以交给政府来做,但那是现代社会,古罗马就不好弄了,因为要是政府来管这些,那就需要先收税,然后才能雇佣官员管理这些事情,而收税同样不容易,所以古罗马的政府也不愿意管这些。再比如,耕地需要牲畜,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牲畜,得是能挽农具的大型牲畜,比如牛、马、骡子等,这样才能使用犁来翻地,保持土壤肥力。如果只是使用人力翻地,就只能浅浅的扒拉开表层土壤,那要不了几年,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而无法种植了。但大型牲畜过冬需要草料,成本高昂,小型农户同样无法承担,而罗马发展出大型农场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庄园经济的本质既不是地大、也不是人多,更不是剥削奴隶,而是高效使用生产资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地再大、人再多也没用,比如日耳曼人占领不列颠后,划给领主的征税地就很大,但却并没有用,他们做不到罗马式庄园的高效,所以生产水平就赶不上罗马时代。同时这也说明,日耳曼人入侵后,并没有保留罗马庄园。那日耳曼人为何要破坏这种生产结构呢?按说日耳曼人应该整体接手罗马人的产业,这样就不会破坏原来的农业生产。而这也并非不能做到,无非是把庄园的主人赶走,换自己人当地主就行了。这倒不是说他们是蛮族,所以都不理性、不开化、不知好歹,而是谁来当这个地主呢?罗马是少量精英统治着庞大的帝国,所以别看不列颠开发出了不少土地,但庄园的数量却并不多,都是大庄园。日耳曼人所谓的“精英”就是自由民,占总人口的1/4,这就远远超过了庄园的数量。如果按照“经营替换”的方式接手庄园,那就会有大量自由民分不到土地,统治者就会失去支持,所以肯定不行。同时,也不能强行把他们塞进庄园,当生产者,因为罗马庄园里的生产者是奴隶,一切劳动程序也都是按照奴隶的标准设计的。比如他们住的房屋、使用的器具,都很简陋。罗马政治家老加图在他的著作《农业志》中就详细论述了如何经营大型农场,连每天给奴隶吃多少面包,喝多少水都计算好了。而让日耳曼精英像奴隶一样,在那样的环境生活劳动肯定不行。没办法,日耳曼人只能“忍痛割爱”,重新划分土地,把大庄园变成小地产,分给数量庞大的自由民。而一旦庄园的边界被破坏,原先的管理模式就维系不下去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庄园主修建的排水系统谁来维护、耕牛归谁使用……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所以只能彻底放弃罗马式的庄园经济,变成更小的经济单元。但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就大大降低了,而这通过花粉分析是能够证明的。因此,日耳曼人统治时期,虽然整体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减少,但产量却大幅下降了。可没办法,事情发展到这里,经济就要给政治“让位”了,日耳曼人必须先解决统治问题,然后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既然日耳曼移民的数量庞大,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那么这种变化就不可能是温情脉脉的。因此,不列颠传说中的那些血腥场面就不是纯粹的想象。但根据学界研究,日耳曼移民与原住民的比例不会超过1:4,这样一来,就不会发生欧洲移民美洲那样的种族灭绝情况。庄园的主人自不用说,他们的产业被夺,日子一落千丈,肯定是损失最大的群体。不过,大多数罗马人其实都是“无产者”,他们与日耳曼人并没有经济冲突,所以他们是愿意“改换门庭”,进入日耳曼人的社会体系的。但很可惜,日耳曼人不会让他们轻易如愿,因为日耳曼人是胜利者,理应享受胜利果实,所以他们自然需要失败的罗马人从事体力劳动,比如种地、开矿。这也是人之常情,就像当年罗马人开疆拓土一样,他们也不会把失败者“当祖宗供着”,而是会卖为奴隶,替罗马人干活儿。当然,日耳曼人不是罗马人,他们虽然也有奴隶,但却不会大规模蓄奴,无论是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欧洲大陆的其他日耳曼人,他们都没有这样的习惯。这意味着,以上这些激烈的手段虽然存在,但却并不是日耳曼人掠夺本地财富的主要方式,那日耳曼人到底使用了什么方式,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把“罗马不列颠”变成了“日耳曼不列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