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所Nature Chemistry:突破性进展-钼基催化剂实现高效的二氧化碳转化

文摘   2024-12-19 06:30   上海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4-01628-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全球性议题。其中,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转化和利用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近期,一项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使用钼基催化剂,实现了高效且可持续的CO2转化。



1. 为什么制备钼碳化物催化剂?



  CO2通过逆向水气变换(RWGS)反应产生的产物CO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下游费托合成的各种高价值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然而,根据RWGS反应的经济技术评价,当使用贵金属(Pt、Ru、Ir和Pd)时,该反应的成本高;当使用过渡金属(Fe、Co和Ni)时,由于副产物甲烷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在下游设计分离工艺。为了大规模实现RWGS反应转化CO2,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体系

      Mo碳化物作为RWGS反应的载体曾被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没有活性金属的Mo碳化物由于Mo和C之间独特的原子排列,也以激活CO2,并且对CO2转化表现出高活性。然而,制备Mo碳化物通常需要一个温度程序化的氨化和渗碳(TPA和TPC)过程,其过程和条件非常严格。实际上,为了避免TPA和TPC在合成Mo碳化物材料时的高能耗,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些Mo碳化物都是非原位生产的。它们的结构和催化作用其行为复杂,受反应条件影响很大。此外,材料表面的晶体结构或原子排列(如暴露的切面、金属/碳比和末端原子)也可以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

      因此,本文开发了一种在反应过程中易于合成碳氧化Mo或碳化Mo催化剂的策略,从而消除了高能耗的渗碳过程。从Mo氧化物到Mo碳化物/碳化物的相转移将直接发生,并在还原、渗碳和氧化联合气氛中达到动态平衡,避免了严重失活。本文采用一步(FSP)合成了一种掺Ir的MoO3催化剂(Ir-MoO3)。所得的不饱和Mo氧化物可直接用于600℃下催化CO2加氢制CO。该催化为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碳化Mo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可用于碳化Mo催化剂的工业应用以及CO的大规模催化转化和利用。

图1 RWGS反应的催化性能。a. MoO3、α-MoC和β-Mo2C以及掺杂不同非贵金属(La、Zr、Fe和Cu)和贵金属(Pt和Ir)的各种钼基催化剂对CO2的转化;b. 100 h稳定性测试。反应条件为:600°C, 0.1 MPa; 24% CO2, 72% H2, 4%N2; GHSV = 300 l gcat−1h−1;c. Ir-MoO3催化剂在不同GHSV值下的长期稳定性(2000 h);d. 不同GHSV条件下,600℃时Ir-MoO3的CO2转化率和CO生产率;e. 本研究Ir-MoO3催化剂(绿色)与文献中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包括铜基催化剂(橙色)、钴基催化剂(青色)、Mo2C-和Mo2N-负载金属催化剂(蓝色)和贵金属催化剂(红色);f. 动态条件下MoO3和Ir-MoO3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Ea)。



2. Ir-MoO3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性能体现在哪里?秋季招聘 



2.1 活性和选择性

     本文采用TPA法和TPC法合成了Mo碳化物。如图1a所示,MoO3的CO2转化率为25.4%,仅略低于β-Mo2C催化剂(28.3%)和α-MoC催化剂(29.8%),这是因为MoO3在反应过程中内碳化。在MoO3中添加Zr或Fe会降低催化性能,而添加La和Cu有助于提升催化性能。相比之下,掺入0.5wt % Pt(42.4%)或0.02wt % Ir(40.4%)可显著提高MoO3的CO2转化率。将Ir负载增加至0.5%,MoO3的活性从40.4%提升至44.2%。然而进一步增加Ir负载量至5%,活性不再增加。还制备了0.5 wt% Ir/Al2O3和Pt/Al2O3催化剂来研究RWGS反应中Ir活性位点的催化行为。发现Ir或Pt位点只是有利于CH4的生成。相比之下,钼基催化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对于Ir-MoO3催化剂,CH4副产物在400℃时迅速减少并消失,且这种变化不受Ir负载量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Ir间接参与了反应,其中Ir仅作为促进剂而不是催化剂的活性物质。

2.2.稳定性

      各种Mo基催化剂的稳定性在600 °C下测试100小时(图1b)。MoO3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在最初的30 h内从24.7%增加到28.3%,然后缓慢增加,并在随后的70 h内保持稳定在29.3%。这表明MoO3样品的渗碳可能在反应条件下发生。对于经TPA和TPC预处理的α-MoC催化剂,其初始催化活性(38.0%)远高于MoO3,但在前10 h内下降到32.1%,然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28.2%),这归因于反应中被气氛中的氧化性物种(CO2和H2O)氧化。在β-Mo2C催化剂上观察到类似的催化稳定性趋势。在MoO3中添加Ir后,与商业CuZnAl和Mo碳化物相比,观察到显著的活性和稳定性改善。初始CO2转化率可以达到43.7%,没有任何诱导期,并且在整个测试期间非常稳定,在100 h时最终转化率为44.1%,表明渗碳过程非常快,即使在各种氧化和还原气氛的组成中也能立即达到平衡状态。此外,在100至700 l gcat-1 h-1的各种空速(GHSV)下研究了Ir-MoO3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图1c)。在2000 h以上的整个试验过程中,CO选择性为100%,未发现明显的失活现象。从图1d中可以看出,即使在非常高的GHSV(20000 l gcat −1 h−1)下,CO2转化率也为7.5%,其中CO生产速率可以达到17.5 mol gcat −1 h−1。CO2转化率可以达到59.4%,这接近于在600 °C下H2/CO2比为3的RWGS反应的平衡转化率(60.3%)。



3. Ir-MoO3催化剂的性能和已报道催化剂相比如何?



      图1 e比较了文献中报道的各种类型催化剂在RWGS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包括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Pt、Rh、Pd、Ru)、负载型非贵金属催化剂(Cu、Co)和Mo基催化剂(Mo2C、MoCx、Mo2N)。具有CO生成速率的Cu基催化剂DFNS-TiO2-Cu10和CuCe比Mo2C和Mo2N催化剂更有活性,600 °C时CO选择性>98%。相比之下,具有氧化物载体的贵金属表现出较低的活性(0.02和0.16 mol gcat −1 h−1)和较低的CO选择性(Pd/SiO2和Pt-K/莫来石,分别为89.6%和83.9%)。0.02% Ir-MoO3在600 °C下的CO生成速率约为17.4 mol gcat−1 h−1,没有任何副产物,几乎是其他催化剂活性(5.5 mol gcat−1 h−1)的三倍。当Ir含量增加250倍至5%时,Ir-MoO3催化剂的固有活性处于相同水平(18.8 mol gcat−1 h−1)。当反应温度降低到500 °C时,对于0.5% Ir-MoO3,CO生成速率下降到7.0 mol gcat−1 h−1,但仍远远超过类似条件下的贵金属催化剂。从图1f中可知,没有Ir的MoO3催化剂的活化能Ea为42.3 kJ mol-1,而在Ir掺杂后其降低至35.2 kJ mol-1,暗示形成具有不同反应途径的新活性物质。

图2 Mo物相及结构分析。a. MoO3和Ir-MoO3催化剂的细化XRD谱图;b. 一个超级单体的MoO3和Mo17O47结构视图,其中Mo原子为蓝色,O原子为红色;c. 一系列MoO3样品中Mo氧化物的组分分数及其在600℃下RWGS反应中的催化性能;d. MoO3和Ir-MoO3催化剂在400°C还原和600°C(RWGS)反应4 h和100 h后的XRD图;e and f. HAADF-STEM图像;g. 在反应条件下RWGS反应4 h后MoO3 的Mo XPS光谱;h–j. ToF-SIMS对Ir(h)和Mo(i)的物相鉴定,以及它们在Ir-MoO3-spent催化剂表面和亚表面的分布(j);k. Ir-MoO3-spent催化剂的WGS-RWGS循环试验。



4. Ir-MoO3催化剂中Mo物种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根据图2a,在所制备的Ir-MoO3样品中观察到正交Pba2空间群的Mo氧化物(Mo17O47)。Mo17O47的含量约占所有Mo氧化物的58.0%,超过了标准MoO3的百分比。然而, MoO3样品中它下降到6.1%,表明Ir添加大大有助于这种独特的结构的形成。Mo17O47物种可以被视为不饱和的三氧化钼(MoO2.8)。一个超晶胞含有9个不等价的Mo位和24个不等价的O位(图2b)。在第一个Mo位点中,Mo与六个氧原子键合以形成扭曲的MoO6八面体,其与六个MoO6八面体共享角,与一个MoO6八面体共享边,并且与一个MoO7五角双锥共享边。Mo−O键的键长分布在1.77到2.16 μm之间。这种结构不同于标准正交晶系MoO3的Pnma空间群,在Pnma空间群中,Mo6+与6个O2-原子键合,形成具有两个较短(1.89 Å)和四个较长(1.90 Å)Mo-O键长的共角MoO6八面体。此外,在前体中添加痕量(0.02%)的Ir将导致在Mo氧化物中形成55.6% Mo17O47。将Ir含量进一步增加到0.5%和5%将仅略微增加量,分别为58.0%和59.4%。如图2c所示,在所制备的催化剂中Mo氧化物中Mo17O47的比例与催化活性有很强的关系。

      从图2d可以看出,在还原的MoO3催化剂中,MoO2相占主导地位,并且在最初的4小时反应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变。当反应时间延长至100 h时,观察到大量的Mo碳化物,包括α-MoC和β-Mo2C,以及少量的MoO2,表明渗碳通过在MoO3中的Ir掺杂剂加速。反应100 h后,β-Mo2C在34.5°和39.5°处的峰逐渐增大,观察到了从α-MoC相向β-Mo2C相的相转移。然而,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催化活性保持非常稳定,这说明RWGS中真实的活性中心可能不在Mo碳化物相中。结果表明,Mo氧化物的预还原温度对反应过程中的渗碳过程起关键性作用。在400 °C还原有利于立方α-MoC的形成,而较高的还原温度(500 °C以上)将导致β-Mo2C的形成。对于Ir-MoO3,在400 °C还原后可获得最大的CO2转化率,这表明活性Mo物种源自α-MoC。



5. 如何鉴定Ir-MoO3的活性位点?



   通过球差电镜STEM表征用过的Ir-MoO3催化剂(图2e)。可以清楚地观察到α-MoC、MoOxCy和β-Mo2C(图2f),表明在暴露于反应气氛之后Mo的碳化物和碳氧化物共存。根据XPS结果,在229.9、230.7和232.6 eV处的峰分别归属于Mo氧化物的Mo4+、Mo5+和Mo6+物质。图2g中Ir-MoO3废样品在229.0和228.5 eV处的两个新峰可以分别归属于Mo−C−O(46.7%)和Mo−C(28.2%)。MoO3废样品中主要是Mo氧化物,仅检测到16.1%的Mo−O−C。通过XPS评估的O/(O + C)比表明,Ir-MoO3样品在反应过程中的渗碳程度很高。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可以识别表面的物种,并监测其沿着纵向深度分布的变化。从图2h和i可知,Ir+是主要的Ir物质而不是IrO+,并且在Ir-MoO3废样品上检测到不同的Mo物质。如图2j所示,随着时间的延长,Mo/C比为1:1的α-MoC和Mo碳氧化物所对应的MoO+和MoC+物种的量逐渐减少,而Mo/C比为2:1的β-Mo2C所对应的Mo2C+物种的量呈现增加趋势。结果表明,体相为β-Mo2C,而表面富集了含有部分Mo碳氧化物的α-MoC,两者都可以作为催化RWGS反应的活性中心。

      从早期的分析中可以排除β-Mo2C,但应进一步鉴定活性物种,以区分α-MoC和Mo的碳氧化物。众所周知,α-MoC在水煤气变换(WGS)反应中具有活性,但一旦被H2O氧化成碳氧化钼,则会失活。因此,WGS活性对表面上的α-MoC和Mo碳氧化物物种敏感。如图2k所示,通过一步TPC处理制备的Mo碳化物在200 °C下的WGS反应中表现出约35-40%的CO转化率。之后,用惰性气体吹扫催化剂,然后在600 °C下在RWGS反应中测试,其中CO2转化率为约40%,表明碳化钼可以催化WGS和RWGS反应。随后,再次在WGS反应条件(200 °C)下使用催化剂。然而,它的活性显著下降到5%以下,在RWGS反应后澄清了表面上的Mo碳氧化物畴。最后,该催化剂再次用于RWGS反应,仍然表现出高活性(40%)。该实验表明,Mo碳氧化物是RWGS反应的活性物种,而不是Mo碳化物。

图3 RWGS反应后MoO3和Ir-MoO3催化剂的结构表征。a. 归一化XANES光谱;b. R空间k3-weighted EXAFS光谱;c. Mo K边的小波变换;d. α-MoC、MoO3-spent和Ir-MoO3-spent样品的ND图以及Mo物种对应的模型。

      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对催化剂中Mo物种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从图3a中的归一化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中,分别观察到MoO3和Ir-MoO3废样品中MoO2和α-MoC具有两个强峰。这一现象也可以从图3b的k和R空间的k3加权Mo K边傅里叶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谱中发现。从吸收边的移动也证实了MoO3-废样品中Mo的价态高于Ir-MoO3-废样品中的价态。EXAFS拟合提供了Mo原子周围原子径向分布的信息。在2.03 Å和2.56 Å处观察到MoO3废样品的两个峰,这两个峰可归属于MoO2结构中的Mo−O和Mo−O−Mo键。而Ir-MoO3-废样品在2.10和2.98 μm处的那些来自α-MoC的Mo-C和Mo-C-Mo键。图3c中小波变换EXAFS振荡图像对不同物种更为敏感MoO3和Ir-MoO3样品的小波变换EXAFS谱特征分别与MoO2和α-MoC的相似。具体来说,在0到10 Å−1的k范围内,底部的特征比Ir-MoO3-废样品中α-MoC的特征更强,这是MoOxCy物种的贡献。

     Ir-MoO3与α-MoC在反应过程中原位生成的Mo碳氧化物(MoOxCy)的独特结构可能是Ir-MoO3与α-MoC在催化性能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关键因素。中子衍射(ND)被用于识别结构,因为它能够揭示轻元素的位置,如D、C、N和O。ND模式和相应拟合模型的详细信息见图3d。对于用过的MoO3样品,在d = 1.7 Å和d = 2.2 Å(d是晶面之间的距离)处具有两个强峰的ND图谱可以很好地拟合到MoO2标准样品,导致加权轮廓残差(Rwp)值为8.33%。对于参比α-MoC样品,ND图谱可以很好地拟合标准结构(Rwp = 1.28%)。相比之下,Ir-MoO3-废样品在d = 1.5 Å和d = 2.2 Å处观察到了两个强峰,与α-MoC中的峰相对应。拟合结果表明,α-MoC、MoOxCy和MoO2的含量分别为63.4%、18.3%和18.3%。然而,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形成的MoO2的晶胞参数似乎比标准MoO2中的大,表现出更长的Mo−O和Mo−Mo原子距离。同样地,在反应期间产生的MoOxCy物质变形。它是面心立方(fcc)结构,a = 4.21 μm,比立方α-MoC结构(a = 4.27 μm)短。MoOxCy中Mo−O或Mo-C的平均原子距离(2.11)和Mo−Mo(2.98)比α-MoC中的短(分别为2.14和3.02)。通常,与碳化物相比,当较大的原子(O)被碳氧化物的小原子(C)取代时,晶胞将略微膨胀。然而,在本文的情况下,在Mo的碳氧化物中观察到了明显的收缩,暗示了空位的存在。这一点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得到了证实。反应后氧空位的数量增加,并且Ir的进一步添加促进空位的产生。因此,在含有氧化、还原和渗碳气体的复杂反应气氛中,生成了晶格畸变和缺陷的不饱和Mo碳氧化物,这可能是维持Mo基催化剂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图4 反应物活化和活性位点调查。a. H2不同Ir掺杂量的MoO3和一系列MoO3物质的温控还原;b. 还原(虚线)和消耗(实线)样品的H/D交换百分比;c,d. CO2还原(c)和消耗(d)样品的温度编程解吸;e,f. 脉冲(e)和突破(f)实验,对MoO3-spent和Ir-MoO3-spent样品在600°C下使用13CO2同位素标记;g. 突破实验中13CO2/H2气氛下产生的12CO百分比比较;h. 在O2/Ar气氛中后续氧化处理下的再生13CO2百分比。



6. 如何利用同位素标记实验来探索Ir-MoO3的吸附性质



     一般来说,RWGS反应应该遵循两条路线,即氧化还原和缔合机制。CO可以直接由CO2生成,而前者没有H2参与,而H参与的中间体在CO2活化过程中形成,并促进后者中C-O键的断裂。因此,了解H2和CO2在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从图4a所示的H2程序升温还原结果来看,Ir的加入大大促进了MoO3的还原。MoO3的还原温度在0.02%Ir的辅助下从630 °C降低到475 °C,然后当Ir负载量增加到0.5%和5%时分别进一步降低到422和230 °C。

6.1 通过H/D交换实验研究H2活化能力

根据图4b所示,还原的MoO3在130 °C下发生H/D交换,并且在600 °C下出口气体中检测到的HD百分比达到56%。相比之下,还原的Ir-MoO3的起始温度降低至100 °C,但HD百分比(52%)略低于还原的MoO3。对于那些反应的样品,Ir-MoO3的起始温度下降到70 °C,最终HD百分比在600 °C时增加到66%。然而,对于MoO3,H/D交换仍然在130 °C开始,并且HD百分比(59%)没有明显提高。这些结果证实了Ir掺杂剂将改善MoO3的还原,并进一步诱导反应期间H2活化的活性位点。进行CO2程序升温脱附实验以显示在还原催化剂和废催化剂上在没有H2的情况下CO2转化成CO的反应性,分别如图4c、d所示。Ir掺杂剂增强了CO2吸附,并促进了在高温下向CO的转化。一旦Ir-MoO3催化剂经过RWGS反应,其化学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CO2脱附被显著抑制,并且CO生成温度从825 °C降低到710 °C。反应后,观察到CO2活化的显著增强,特别是对于Ir-MoO3样品,暗示在反应条件下产生特殊的活性物种。

6.2 同位素标记实验追踪反应物组分和探索反应路线

使用13CO2/He或13CO2/H2作为进料气体来区分CO产物中的C来源,因为反应后的样品中存在12C的Mo碳化物和Mo碳氧化物。从图4e中,当13CO2/He脉冲到MoO3废样品上时,观察到大量未反应的13CO2,并且来自13CO2进料气体的13CO在CO产物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12CO。相比之下,对于Ir-MoO3废样品,进料气体中的大部分13CO2在十个脉冲期间被转化。产生的12CO的信号比13CO强得多,这表明CO更倾向于在进料气体和催化剂中的碳化物之间的碳交换路线之后,而不是在氧化还原路线中通过直接C=O断裂产生。

6.3 同位素标记穿透实验证实反应条件下的碳交换过程

在反应条件下的碳交换过程包括在13CO2中的反应、通过H2再生O空位以及在12CO2中再次反应。图4f比较了当在600 °C下暴露于13CO2/He气氛时,在废MoO3和Ir-MoO3催化剂上的13CO213CO和12CO信号。两种样品产生的13CO信号几乎相同,而在初始阶段,Ir-MoO3-废样品上的残留13CO2小于MoO3-废样品上的残留13CO2。前者产生的12CO百分比(23.6%)几乎是后者(4.1%)的六倍。随着反应时间延长,Ir-MoO3废样上的13CO2信号逐渐增强,15 min时与MoO3废样上的13CO2信号基本保持一致,同时12CO信号逐渐减弱。然而,13CO产物几乎与反应时间无关。这表明,通过碳交换将13CO2转化为12CO,在连续的13CO2/He流中,如果没有H2再生空位,则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此外,本文使用13CO2/H2作为原料气,进一步研究了H2存在下的反应路线。为了证明13CO2转化为12CO,13C留在催化剂中,随后将O2引入系统中,通过将它们氧化为13CO和13CO2来确认13C的存在。在图4g,h中收集了在13CO2/H2中的所有CO产物中的12CO百分比和在O2/He中的所有CO2产物中的13CO2百分比。对于所有测试的样品,在引入13CO2/H2后,13CO2还原和碳交换都发生。MoO3废料样品的碳交换率仅为15.2%,而Ir-MoO3废料样品的碳交换率为29%。该结果表明,反应后的MoO3具有更强的CO2还原能力,但碳交换能力较弱,而Ir的添加促进了碳交换过程。在反应器中引入O2后,对于MoO3-废样品产生约28.4%的13CO2,而对于Ir-MoO3-废样品,该值提高到42.2%,暗示促进了Ir-MoO3上的碳交换。结合这些结果与早期的结果得出结论,在RWGS反应过程中存在氧化还原和碳交换途径。在MoO3中的Ir掺杂剂显著促进在不存在H2的情况下的碳交换路线。在H2存在下,碳交换仍然是Ir-MoO3比MoO3更突出。



7. RWGS反应机理是什么?



    为了对MoOxCy上的RWGS反应机制进行更基本的了解,本文进行了一系列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阐明在反应温度(600 °C)下氧化还原和碳循环途径的每个基元反应步骤相关的反应景观。根据ND结果,建立了α-MoC表面上的立方MoOxCy簇作为模型。通过计算具有从0到1的各种O/(O + C)值的结构的形成能,将O/C原子比优化为1(MoOxCx模型)。O/(O + C)为0.5的结构相对更稳定,并且接近于XPS的结果。基于此,当在MoOxCx(Vo)模型中产生空位时,形成能从3.11 eV增加到3.19 eV,暗示没有空位的结构更稳定。

每个步骤的中间体(IM)的能量分布和构型示于图5a中。氧化还原和碳循环反应途径的示意图见5 b。DFT计算表明,CO2和H2的吸附是有利的,其负自由能为−1.68 eV(IM 1)。然后,来自CO2的C原子吸附在Mo原子上,其能量更有利(IM 2)。与通过*HOCO中间体的H辅助CO2活化相比,CO2直接解离为*CO和 *O更有利,其负自由能为−0.12 eV。此外,H2辅助CO2还原为*COH和*O的过程必须克服1.58 eV的过渡态势垒,而直接CO2解离过程的势垒为1.27 eV。基于无空位的MoOxCx模型的反应途径更有利,因为与有空位的途径相比,过渡态势垒更低。

图5 DFT计算的RWGS反应机理。a. 氧化还原和碳循环途径的能量分布分别以绿色和橙色表示,基于MoOxCx模型。根据模拟,能量最有利的中间体(IM)被标记为每一步,Mo、O、C和H原子分别用青色、红色、灰色和白色标记,CO2中的C原子用黄色标记;b. 从反应物吸附到产物解吸和碳循环过程的碳循环途径示意图。

      在直接CO2解离(IM 3)之后,下一步骤可以是不涉及H的CO解吸(在氧化还原途径中从IM 3到IM 4),其能垒为1.32 eV。或者,*CO可以在CO解吸之前通过解离的H*氢化成*COH,具有1.12 eV的较低能垒(在碳循环途径中从IM 4到IM 5)。随后,O*和H*之间反应为OH*对于氧化还原途径,自由能势垒略有降低。然而,*OH和*H之间形成H2O*的反应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由能垒(从IM 5到IM 6)。一旦H2O*形成,水解吸的最后步骤在反应温度下自由发生。对于碳循环途径,氢化发生在*COH上,形成*H2O,在晶格中留下C,自由能降低(从IM 5到IM 6),显示氢化的能量优势。最后,CO将通过从晶格(IM 6)中提取C原子而从表面脱附。最后两个步骤都是能量有利的过程,使碳循环成为一条更可行的路线。请注意,最终状态下来自CO2的C原子(黄色)与初始状态下晶格中的C原子(灰色)不在同一位置。如图5b所示,碳将通过另一个碳循环途径再循环。在RWGS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中的C原子被CO2分子中的C原子交换,比氧化还原途径在能量上更有利一点,从而允许两种反应途径共存。因此,碳循环途径作为Ir-MoO3催化剂上氧化还原途径的补充,表现出比MoO3催化剂更好的催化性能。



8. 结论



(1)本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种简单的策略,建立钼碳化物从Ir改性MoO3在RWGS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碳化预处理,这是因为火焰喷雾热解法(FSP)方法中淬火过程产生了缺氧的钼氧化物(Mo17O47)。

(2)微量的Ir(0.02wt%)是有效的,并且作为促进剂在反应条件下加速还原和碳化。由于在反应过程中在还原和氧化气氛的混合物中原位渗碳,在α-MoC表面上产生了独特的MoOxCy结构,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17.4 molCO gcat−1 h−1,其中molCO是产生的CO摩尔数)和在600 °C下2000 h RWGS测试期间的稳定性。

(3)通过STEM、XPS和XAS表征定性地确定了具有丰富空位的不饱和MoOxCy结构的形成,并通过ND图案进一步定量地分析。

(4)同位素交换实验证实,来自CO2的C被插入到空位中,并且CO释放从MoOxCy中取出C原子,完成碳循环。该反应途径比传统的氧化还原途径更有利,如DFT计算所示,通过促进H2解离通过*COH物种。因此,该反应途径补充了氧化还原途径,并进一步促进了Mo碳化物上的CO2转化。

该研究为建立Mo碳化物作为高效催化剂提供了一种低能耗的策略,并为Mo基催化剂体系用于CO2利用铺平了道路。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实验室,通过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本文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够为化工行业提供新的原料来源。此外,这种催化剂的高稳定性和活性预示着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交流群聊



欢迎加入纳米原子催化微信群 

为满足纳米催化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纳米原子催化专家学者群在内交流群,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18182086034(王老师(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姓名+单位+研究方向,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申请入群
 并请一定注明:姓名+单位,
否则不予受理,
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QQ群聊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科研路虽远
行则将至!


         

 

    

         

 

  



纳米原子催化
纳米原子催化(Nano atom catalysis)分享催化最新进展,分享催化基础学科知识。关注纳米原子催化材料前沿表征技术与科研思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