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抄丨理洵:吃鱼饭的接力

文摘   2024-07-08 07:34   陕西  

       陈晓卿,哦,就是那个前些年央视风靡一时的栏目“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导,他的书《吃着吃着就老了》中有篇《一份鱼饭的接力》,其中说到《南方都市报》的编辑余少镭的逸事,颇有味道。说余不只是编辑,也是高产作家,在广州,“最牛的时候,连续五年每天写一篇鬼故事。为了把鬼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少镭居然把家搬到了一个公墓的对面。每天后半夜,他会关上阳台的灯,仔细向对面观望。然后第二天,南都又会有一篇新的文章出来。”

  按照创作课的说法,这亦应算作是深入生活,再往深走一点,应该算作是深入鬼生活。创作灵感的获取,有时就是那么奇怪,你不身临其境,还真出不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你深入生活了,灵感也不见得就能出来。余编辑算是幸运的了,竟然连续五年,都有灵感出来。

  不过,这种状态终究有枯竭的时候,陈晓卿的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便说,“少镭写了近百万字的鬼故事之后,愈发觉得自己有些创作枯竭的迹象,于是决意搬家到北京创业。到了首都,他在四惠地铁站旁边租了一间民房,重新开始写作,下笔如有神助。每天早高峰,他打开着窗,看着几十万上班族丧尸般地走动,他觉得,和眼前相比,广州的鬼真是弱爆了。”

  到底还是人间多彩,胜于鬼界。生活是人世的生活,自有其丰富的内容,即使是探索鬼界的生活,亦须人去深入。只有人,才能体会到人间的纷乱与精彩,鬼界的生活,亦是人去想象与编造的,因而相对于人的生活,鬼自然便是“弱爆了”的。作家即使创作,但作品表现出来的,亦不过为生活的很为微小的一部分罢了,如一粒沙相对于满恒河沙数,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深入生活毕竟是十分受罪的事情,现在很多的写作者都不愿意到生活深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即使像余少镭那样看似轻松地体验生活,都很难做到,因而,现在几乎就很少能看到比较优秀的作品了。相反,先不说能不能写出作品,仅是有体验生活的的心思,想着办法去体验生活的写作者,就微乎其微了。当然,有人会说,每天都在生活中,还不算是体验生活么?当然不算,因为此生活是真的非彼生活。

  这篇文章,写的是鱼饭,鱼饭是什么?陈晓卿说,“所谓鱼饭,就是把不剖膛的海鱼用淡盐水腌起,然后放入浓盐水煮熟,自然冷却。”是一种地域美食,想一想,估计一般的人都是很难接受那种味道的,尤其是北方人,“那种鲜,可能是北方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的。”写作者深入生活,何尝不像是一般的人,去挑战鱼饭?

  吃鱼饭,仍然需要接力者。


新雨堂
崇尚阅读,自由书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