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美玉,何必屏黜它山之石

2024-04-08 20:00   法国  




第一次读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我没有读懂。后来了解了“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和“存在主义文学”类别后,再读一遍才理解作者的本意。

很多人读国外文学作品会觉着名气未必实至名归。就像他们读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很难领悟文学价值。


法国在中学阶段就设置哲学课程,这项教育法规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他领导下的国民制宪会议认为哲学是“影响观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12 岁以上男孩的必修课

今天的法国高中哲学课,文科生每周保证8 小时,经济科每周4小时,理科生每周3 小时。电视台经常会有哲学家被邀请到演播厅参与讨论各类社会话题,哲学思维在大众生活常见且常用。所以加缪这本书因哲学意义具有地位,与法国全民学哲学的读者基础不无关系。


《局外人》的主人公在母亲的葬礼中没有哭的证据,成了他在法庭上被道德审判的依据。现实中有人刻意在葬礼上大声哭甚至请别人帮忙哭的风俗,最初也是为了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对“冲破道德”的意识和尺度的探讨,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既不了解这个现代哲学思想,也不具备敢于质疑的意识,所以我没有看懂。


法国允许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促成了法国人在辩论中求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包容开放局面也推进了中国人的创新意识。可是人一旦与自身社会文化不同的事物相遇,往往带上莫名的敌意和本能的抗拒。所有文化表象的背后都有深层的真相,不考虑各自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就用对错衡量未免苛刻,其实彼此民间的人文几乎是互不了解,不了解而妄评是人类的通病。


理解对方一部文学作品都不简单,接纳文化与价值观又岂是易事。所有的误解与偏见就是因为不够了解而自认为很了解,所以真正的了解是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了解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包容谁或被谁包容,而是走出自己的藩篱,发现更多的它山之石。


一见倾心的人生
以生活的方式旅行,以旅行的方式生活,记录生活之旅中的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