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纳哥生活点滴

2024-04-01 22:12   法国  

很久没遇到沙尘天气。来自撒哈拉的暴风送来漫天的橙色细沙。海平线看不清了,对面的科西嘉岛消失了,山里的树也显得沉重低落。这场风席卷了南欧大部分地区,地中海的南法和意大利南部受影响最为严重。

这种坏天气里我得到消息,一个朋友的妈妈过世了。这位夫人今年95岁,前几天夜里睡觉感觉不舒服,打电话让朋友叫了急救车,我不记得是心脏还是肺部有积水的原因。住院的这几天她很痛苦,有一天打电话让儿子过来一趟,宣布了自己要与世界告别的决定。

我们一起吃过很多次饭,她还到我家共进法式下午茶,我送过她中国的礼物……她是一位温和优雅的夫人,跟几个同样90多岁康健的老闺蜜常聚在海滩喝香槟,新冠期间摩纳哥要实施宵禁,她在发烧的状态飞回丹麦,仅仅因为宵禁晚上餐厅就不能营业,她不喜欢没有自由。当一个人活到这个年龄还与时代同步,就已经是活得通透豁达、看淡生死。我非常喜欢她,敦敦也喜欢她,她同样喜欢我们。




一个与我产生链接的人突然就像美丽的泡沫升上天空,升向远方,在没有人看见的中途彻底消失,无影无痕……突然的,我就伤感起来。我的母亲过世之后我一直不敢大哭,因为有人告诉我这样对她不好。于是说不清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机用了私心,其他共同的朋友们哭,我没再控制。

她的狗狗也感觉到了什么,我这位朋友还不知该怎么处理这只看它一眼就难过无比的狗狗,敦敦和我都认为,但凡我们具备条件就会收养过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认为西方人没有亲情,好像是亲眼目睹过一样进行言之凿凿地评论。我猜是因为西方人父母多数不帮孩子带孙辈,不帮孩子买房子,不帮找工作。作为孩子,不常回家陪伴父母,不住在一起为父母养老……

谈论东西方差异离开社会制度就脱离客观缘由,评价东西方文明的区别离开历史文化就会有失偏颇。在欧洲多数国家,子女继承父母的房子不但要缴遗产税,连父母在世期间给孩子买房子也要缴纳将近总房款一半的税。除非是富豪,普通大众是不会这么做的。以法国为例,25岁之前的年轻人租房子,政府补助将近房租的80%,就是为了鼓励每一个家庭的年轻人尽早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至于西方人不愿给父母养老的问题,别说西方人,就是我们国人当今的父母,有几个愿意跟子女一起生活的?定期回来看看吃顿饭还好,过年一个春节长假就住得相看两厌不是吗?西方人养孩子就是为了爱,这种爱宏大到了可以收养天生残疾的孤儿,他们不能理解“养儿防老”这一理念,爱还能指望回报,还能具有功能性。孩子听父母话也是因为爱,不是因为“报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全部是因为爱,不为责任不为义务,更加无关道德。

西方人泪点很低,我想泪点低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善良而纯真同时又不吝表达,于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变得极简单。按照习礼仪习惯,我也发给这位朋友一条安慰信息:“我亲爱的朋友,对于你的失去我很难过。你母亲的一生很精彩,这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她那么幸运。她所去的地方是一个比我们的世界美丽得多的地方,我们只是和她告别一段时日,终将我们会与爱的人再相聚。”


《涅槃经》讲,佛临终前,阿难倚门而泣。佛知阿难不舍,唤来阿难,劝慰道:

“ 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


东方的生活哲学充满悲剧色彩,教人坚强勇敢。人与人再深爱也是“无不散宴席”,而西方的生活哲学在悲情中能生出乐观,他们可以将天上的某一颗星想象成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每一个恬静舒朗的夜晚,心底的温情与爱静静流淌取代了悲伤,星星的闪烁就是在回应。我是很羡慕他们这样的能力,他们可以随时带上一束花,去汇报自己要结婚了,有宝宝了、要去远行了……亲吻墓碑,不落一滴眼泪。或者是在街心花园捐赠一个长椅,嵌上逝者的名字,供自己和陌生人享受生活与大自然,他们可以平静地面对爱的人已经离去的事实。就像有些人说的,他们亲情很冷漠。而我好羡慕这种“冷漠”的能力。


我爱敦敦不是为了让他也爱我,当然如果他也爱我,我会很感恩这份爱。我爱他是为了让他去爱他未来那个成为他妻子的女孩儿,去爱他的“小敦敦”、爱生活和这个世界。


附上一段视频,敦敦是在公众号里长大的孩子,现在他更成熟了。很久没更新文章,可是还有那么多人没有取消关注。谢谢这些陌生人,随意讲些琐事,分享人生本该有的感受和模样。我们都曾经错过很多本应有的东西,然而过去心不可得,愿君珍惜当下。





一见倾心的人生
以生活的方式旅行,以旅行的方式生活,记录生活之旅中的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