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幸福就是满足,满足就是得其所哉。
那么,如何才能得其所哉?
如何“得”是一方面,却是属于方法的层面的,而何为“所”在我看来,正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
我以为,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不能得其所哉,不能达成所愿,不是说得到的东西不够多,能力不够强,而就是在于我们的那个“所哉”或者说“所愿”,与自己的能力和所得未能匹配,所以就无法让自己满足和心安,乃至幸福。
你可以看见,世人孜孜以求,勤奋刻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了一笔又一笔财富,却总也不能对自己满意,总也不能感到幸福,甚至还会空虚失落,自怨自艾。
哈佛幸福课的主讲人泰勒博士,就是从他的自身经历出发,发现获得全国冠军也不能让自己幸福。
虽然之前的努力训练吃得苦中苦的全部寄托都是在于拿到冠军,但当他真的拿到冠军之后,感到的是很大的失落和无助。
可见,如何得,应该说相对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如果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去得到是总有办法的,至少是知道该怎么去争取得到,这条路是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争取的过程中竭尽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毅力真是没的说的。
问题在于,即使得到,也不能让自己真正开心,我们要的仅仅是某一样东西或者某一个目标的实现吗?
不,我们要的是幸福,要的是这种追求的结果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可是,事与愿违,当我们按照一开始设计的路一直埋头走下去,却到后来不能获得“得其所哉”的那种满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问题就正在于,我们的那个“所哉”是不是设置错了。
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方向错了,走得越快,错得越远。
我们想要的是A,却可能在南辕北辙地朝着B迈进,结果得到B自然就不能让我们满意了。
又或者是我们其实想要的是A,但我们不知道,而只看到了B,以为得到B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就缘木求鱼地只去追求B,结果得到B才发现它的背后空空如也,不能让我们满足内心的那种对于A的需求。
这里有个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其实要知道B是手段,但由于我们不清楚我们的目的是A,或者完全把B当成了目的本身,自然最后就不能由B达到A的结果了。
说来说去,我想说的就是,明白我们的定位,也就是何为我们应该追求和看重的那个“所哉”,才是关键,这是比如何“得其”更重要的事,当然也是更难的事。
如果在这上面错了,那就可能总是在为镜花水月折腾着,追求来追求去,最终都是一场空。
就像赵本山在一个小品里说的:“追求了一辈子幸福了,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受罪!”
幸福真的就是受罪吗?其实不是说幸福是不存在、不可能的,而是看我们怎样去定义幸福了,如果像前面说的以手段为目的,比如以为有钱了就幸福、升官了就幸福、考上大学就幸福等等,那就很容易落空。
这就是个定位问题。只有当你为自己的定位,你确实可以对之满意,可以以此为满足,不为其他,不需其他,你得到的正是你想要的,那就可以真正幸福。
比如孔子说的“求仁而得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定位,就是一种可以贯穿人生命始终的终极的定位,就不需要什么其他的东西作为手段,就可以求则得之,得其所哉,并且得之而后快,不复他求。
说到底,这个定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是你可以立即实行并且随时不失掉的,那它带给你的幸福感才是可靠的。
应该说还不是它带给你的幸福感,而是你对自己如此定位自己的认同,带给你的满足和心安,就正是你的幸福。
所以,既然定位不会失掉,那么你的幸福也就不会失掉。
而我们常常之所以得非其所,不能安心,就是在于,我们没有找到那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定位。
我们错把一些莫须有的或者不可靠的东西当成了我们的必需品,当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所以不但求得异常艰难,无法“求则得之”,而且即使得到也不知其可,不得安宁。
正如我曾经看到的一句话:人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是的,当然不是说这个东西本身是错误的,而是说我们把它当成我们的追求,我们的幸福所在,是不应该的,是徒劳无功费力不讨好的,因而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不用急着上路,先想想自己究竟应该追求什么吧,究竟什么能带给我们持久的满足和可靠的幸福。
可以说,很多东西都是形式,都只能作为手段,虽然世间的价值观往往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全部目的,但真的要弄清楚,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一生想要的全部吗?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根本需要吗?如若不能,就早点脱身出来,寻找那些真正的心灵解药吧。
当你对自己有了一个合适合理的定位,你要达到就容易了,要偏离就不容易了——虽然会受到很多的诱惑和冲击,但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真的明白无误了,也就可以风雨不侵波澜不惊了,你就有了一种悠然前行——哪怕是独行——的定力和洒脱。
作于201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