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投资应该怎么做

文化   财经   2024-04-19 21:54   广东  
文/熊大

这几年,时不时就会爆出各种理财产品暴雷的新闻,近期比较严重的是几个信托公司暴雷的事情,具体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看新闻。
在我国,信托一度被认为是“毫无风险”的理财产品,因为募集的资金不是借给房地产商就是借给政府,称为房地产信托和政信类信托。
在楼市一路长虹的年代,在大基建纵马狂奔的年代,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只要资金量不断,只要楼市上涨的信仰不变,什么都好说。
但如今,楼价腰斩的新闻不绝于耳,特别是杭州和深圳这种实体经济做得不够扎实的城市,在过去几年动辄上千万两千万的房子比比皆是,现在就是那些在2018年之后买房的人求仁得仁的时候了。
楼市行情不好,房地产商日子自然不好过,资金链断裂也是自然的事情。楼市作为经济的引擎一旦歇火,传导效应遍及各行各业,政府的土地财政失灵,大基建模式也是难以为继,信托暴雷不难理解。
我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几乎是毕业之后当记者开始就在这个领域不断积累。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宏观经济明显出现问题的苗头,其实不是这几年而是2014年,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终结就是宏观经济出问题的苗头。
2014年,其实非常值得研究,在那一年资本市场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国企信用债的刚兑神话被打破。
很多人不知道,从2001年至2014年3月,中国债券市场没有发生过发行主体实质性违约的事件。即便偶尔出现信用事件,也都在刚兑的环境下化解。单看债券收益的话,是看不出来有什么风险的,因为投资人总能获得稳定的信用利差。
但这个神话随着2014年3月“11超日债”(ST超日于2012年3月7日发行,至2014年3月6日期满两年)未足额兑付而被打破。随之往后的年份,信用债暴雷的事件频频发生,到了后来,大家都麻木了。
其实如果稍微有点常识,都会知道那是国家有意识地在提前释放风险,也就说不救了,不兜底了。这种风险释放其实一直持续到去年恒大的万亿大雷爆发。
当然,2014年之后我们的经济还是歌舞升平,那种感觉其实就是最后的狂欢,那几年我每次看到到处人声鼎沸,都在炒房子。
狂欢,自然离不开楼市。
随着楼市不断被刺激,杠杆不断被放大,包括棚改货币化的推进,以及2017年之后对非重点城市的楼市的强刺激,让我们的宏观经济得以喘一口气,但这是打了吗啡的效果,而不是本身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迎来新生带来的结果,其代价就是彻底掏空了全国居民的消费力。
到了2018年,特朗普主张的贸易战开打,在当时的我看来宏观经济下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所以2019年之后我旗帜鲜明地告诉大家别投资房产,也别买商铺,因为这笔账是长期账,而不是以当时你的收入为标准可以衡量计算得过的。
我记得我好几年前写过2018年是分水岭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我就懒得找给你们看了。
同时,2018年还出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它也是P2P集体大暴雷的年份。要说在2018年之前也有P2P暴雷,更多的是那些连骗都不下点功夫的野鸡P2P平台居多。但2018年开始的暴雷,都是那些知名度很大的P2P平台。
这些大型P2P平台的背后,其实很多都是自己的实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这些背后的公司靠着自融得以维持苟延残喘的机会,但庞氏骗局自然会在收益无法覆盖还本利息的时候东窗事发。
一时之间,P2P名声变得很臭,当年承认合法,后来也不承认了,干脆认为都是非法集资,要知道在当时,连很多国企都在搞P2P平台。
很多事情,其实真的没法说明白,有的人是明着骗,有的人是暗着骗。
信用债这种事不算非法集资,但是无法足额兑付,算谁的?算投资人的。信托这种事也不算非法集资,割的还都是高净值人群而不是普通中产,但暴雷了,这事算谁的?算投资人的。
不过你P2P是暗着骗,你搞自融那就是天然有问题,没办法,P2P行业背后的很多实体公司都是民企居多,放在中国经济这个场域,其实都叫屌丝。那你出问题了,自然就是罪加一等。那么最后是谁的问题,自然是平台有问题投资人也有问题。政府,当然没问题,嗯。
太多了,这几年的投资理财暴雷的新闻,还有城投债也是频频无法兑付,然后不断展期。真好,亲儿子是不一样的。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一个不保护投资人的市场里面,兜里有点钱的人都老实一点,别去投什么听起来很高大上的理财产品。在我们这个市场,投资的风险已经跟收益率无关了,跟道德有关,这才让你不知所措。
很多人动不动就说,“不投资的话钱容易贬值”,讲这话是不是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若是兜里有1000万以上的现金资产,我说的是现金资产,那你确实应该好好考虑如何规避贬值风险。
但你没有的话,你用不着焦虑,你越因为所谓的贬值焦虑,你越容易亏钱。说难听一点,投资股票你亏了,只要你买的不是垃圾股,你不至于被全部割掉,甚至还会回本赚钱(我不是提倡大家炒股,只是做一个对比)。
很多人从来不去搞清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投资,就是你拿钱去支持某件事,这件事成了,你才有收益。“这件事”就是资产端,资产端的风险评判,你不一定非得懂很多金融知识,但你可以用常识,违背常识的都得谨慎。
在经济下行的年头,资产端的质量自然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更应该小心。
2018年时,央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在某个论坛上就讲过:“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高于6%就要打问号,这个观点在现在依然有效,比如你看看那些理财类的保险产品,年化收益现在最高也是3%+,之前两年还有4%+,你就能知道现在国内固收类的理财产品真实的收益率是什么水平才比较靠谱。
保险是非常保守的,险资被监管层限制得很死,不能乱投资,所以保险公司给出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没有什么好慌的,兜里真有点钱就好好规划自己的退休养老的问题,指望社保你确实没法指望。但投资这件事,最重要的是投资自己的身体健康,投资自己的学识技能,为这些事情买单错不到哪里去。
脚踏实地很重要,但抬头看看天,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大,想想全球又是什么局势,作为普通人的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什么是你未来人生的重点,什么又是可有可无的,其实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是在投资。
投资这件事,本质上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涉及到了人性问题。

而经济走到这一步,不知道有没有人去深思过,今日之局面,其实没有无辜者。
作者简介:熊大,毕业于中山大学,前经济记者,目前为职业投资人,保险、命理分析业务咨询添加助理微信:13226629207。每次读完文章,请给我点赞、点在看。将这个公众号“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每天的文章。

金融路人甲
复盘预测股市/分析经济走势/洞察财富逻辑/透视人性规律/读懂人生哲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