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为了丰富我们的餐桌,专家学者们是如何科研攻关,将论文写在大海上的?各种新加入的虾兵蟹将中,谁将成为广东海鲜下一个“潜力股”?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海上牧渔记”。
大量大黄鱼、黄鳍金枪鱼、
黄金鲹在路上了
在11月底在广州南沙举办的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以下简称“水产种博会”)上,号称“世界上最难养”的银鲳灵活游动,一群黄金鲹或聚或散闪耀夺目……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展区,63支团队展示了种业技术攻关最新成果。
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于今年7月,项目首创开放共享的科研攻关模式,面向全国引进63个科研团队,围绕28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开展联合攻关。这是广东一次性投入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种业科研项目,对推广良种良技,推动广东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
其中,作为海水鱼养殖第一大品种,大黄鱼在水产种博会上迎来了高光时刻,其适合广东海域养殖的硇洲族大黄鱼攻关成果格外值得关注。
成果展板上,大黄鱼的故事徐徐道来:广东人虽爱大黄鱼,但广东省海域内并不适合大规模养殖浙江、福建等省培育的大黄鱼品种。2023年,广东省内相关企业首次突破了南海(硇洲族)大黄鱼批量人工繁殖生产技术,并初步在深水网箱种苗培育试养中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为产业化奠定基础。
又如黄鳍金枪鱼,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产卵,人工繁育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已经开展了深水网箱金枪鱼全周期养殖试验,开发了金枪鱼人工养殖专用饲料,完成了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及配套工艺构建,有望形成以高经济价值品种支撑高精尖装备应用的良性循环。2024年开始,广东省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种苗,同步探索开展育种攻关和商业养殖,推动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产业化。
还有黄鹂无齿鲹(黄金鲹),广东在国内率先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初次实现黄金鲹苗种规模化生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下属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率先突破黄金鲹苗种规模化繁育,并开展养殖性能测试、种苗批量生产,计划于2025年在深远海推广养殖,有望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主养品种之一。
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表示,广东是全国率先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省份,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水产种博会的举办,将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不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持续赋能水产业转型升级。
耕海牧渔,
他们将论文写在大海上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渔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2023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357.3万吨,增速创历年之最。水产苗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海水鱼苗占全国比重超四成。攻关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健全广东省种业创新体系,推动育种创新进程,筑牢海洋种业根基,支撑蓝色粮仓建设,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种业振兴的背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将论文写在大海上,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志刚和朱春华,听他们讲讲扇贝“橙黄1号”和章红鱼的故事。
故事1
九年耕耘,一个“橙色”的奇迹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4年水产新品种”中,扇贝“橙黄1号”是由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湛江银浪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培育而成的。在一堆黑乎乎的传统扇贝中,“橙黄1号”亮丽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磁白色稍带粉红色的贝壳内面,第一口脆,第二口甜。让扇贝如此美味的,不仅仅是雷州优良的海水资源,更因为其身上凝结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志刚团队多年来的心血。
雷州沿海水质优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扇贝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型产业。原本养殖户们一直养殖的品种叫作“墨西哥湾扇贝”,这种扇贝外形漆黑,一般取其中的肉来晒干作为瑶柱,而不作为海鲜直接上餐桌。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养殖,养殖户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由于累代近亲繁殖,墨西哥湾扇贝出现存活率低、生长缓慢、收获时个体偏小、闭壳肌小等种质退化问题,养殖效益严重下滑。
刘志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要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通过一番调查考量,2015年,他选择了在雷州半岛北部湾长期养殖的墨西哥湾扇贝,将其与在山东等地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扇贝“渤海红”进行“杂交育成”,希望通过两个品种的杂交,达到优势互补,培育出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终于,经过三年的基础研究,四年六代的选育,两年的扩繁和生产性中试,在和他所带的六届研究生的配合下,2023年新品种大功告成。
扇贝“橙黄1号”不仅继承了墨西哥湾扇贝耐高温、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还融入了扇贝“渤海红”鲜艳美观的壳色,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肉柱得率高,产量更是提高了45%。
“你看,这么漂亮的贝壳颜色,直接就能上桌了,它现在是海鲜,不仅仅只是瑶柱了。”刘志刚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橙黄1号比原先的品种品质高出一大截,价格也高了50%。有一个养殖户去年养了2万笼,一笼卖到了四五十元,投入成本只有30万元,收入却有90多万元,利润达到60多万元。而且新品种的养殖周期短,5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如今,扇贝“橙黄1号”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中的明星产品。刘志刚也依然默默坚守在他的科研岗位上,继续书写着他与海洋生物的传奇故事。“我不仅仅想研究出更多适合养殖、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更希望看到养殖户们因为我们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干的就是这个事!我们追求的是成就感,精神上也丰收了。”
故事2
要把章红鱼打造成为中国
的“挪威三文鱼”
在湛江湛蓝无垠的大海深处,孕育着一种独特的美味——章红鱼。这种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特别适合深远海养殖。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朱春华对它的期待,是让中国章红鱼成为挪威三文鱼一样的存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春华接触到了章红鱼,并且敏锐地察觉到了章红鱼的独特之处。“它肉质紧实,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口感鲜美且富有弹性,与深远海养殖模式的契合度很高。”朱春华说起章红鱼赞不绝口:“它的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
但当时,章红鱼的养殖全部依赖捕捞野生苗,而野生苗养殖存活率仅有50%左右。于是,朱春华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章红鱼的科研工作中。
为了章红鱼的人工养殖与优化,朱春华煞费苦心。他亲自挑选优质的鱼苗,精心调配适合章红鱼生长的饲料,从蛋白质的含量到微量元素的比例,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他像一位呵护孩子成长的家长,时刻关注着章红鱼的生长环境,调控着养殖场的水温、水质,确保章红鱼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茁壮成长。
在朱春华的不懈努力下,湛江章红鱼逐渐崭露头角。“这种鱼它是洄游的,生长在50-70米的深海区,冬天回到岸边来产卵繁殖,所以它是属于暖水性的。在欧洲市场,章红鱼的市场份额很大,在日本的市场也很好。捕捞和养殖的章红鱼,目前全世界的产量在20万吨左右。”
如今,首批重量逾万公斤的章红鱼良种已顺利投放至海洋发展集团旗下位于川岛镇的深水网箱中,在珠海格盛一号养殖平台上,章红鱼也是主力品种。对于章红鱼的市场前景,朱春华抱着很大的信心:“清蒸鲜嫩,做成鱼生则爽脆弹牙,章红鱼只要吃过一次就不会忘记,绝对能够成为中国的‘挪威三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