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ience] 重新理解并缓解析氢化学实现可逆的水系锌金属电池

学术   2024-11-07 08:04   湖北  

全文摘要
界面析氢行为严重制约了水系锌金属电池大规模储能的可逆性和实用性。与传统观念中氢气释放主要来源于析氢反应与锌沉积过程之间的竞争不同,本工作惊讶地发现,在剥离过程中,由于新暴露的锌表面加速化学腐蚀,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氢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统筛选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的有机添加剂。值得注意的是,发现添加剂的吸附强度与其抑制界面析氢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巯基乙胺(MEA)为模型添加剂,成功在锌表面原位构筑了梯度固体电解质界面,作为化学“屏障”,将界面水分子与电极表面隔离,从而实现了更高的库仑效率(>99.5%,4000次循环),相比之下,不含MEA的电解液的库伦效率仅为98.1%(189次循环)。这项工作为界面析氢机制以及水系锌金属负极的添加剂筛选标准提供了新见解。
图文速递




图 1. 解耦Zn沉积/剥离过程中的水相关的界面副反应

(a) 原位气相色谱技术的示意图。(b) 新鲜Zn电极在1.0 M ZnSO4(上)和Zn(OTf)2(下)电解液中,分别以5 mA cm²的电流密度进行沉积、剥离以及静置60分钟后检测到的H生成速率。(c) 在1.0 M ZnSO4电解液中,新鲜锌电极在(上)剥离、静置、再剥离、再静置的连续过程中,以及在(下)沉积、静置、再沉积、再静置的连续过程中产生 H 的速率变化。(d) 新鲜Zn电极以及在1.0 M ZnSO4水系电解液中剥离和沉积测试后收集的Zn电极的拉曼光谱。(e) Zn电极在剥离和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界面反应过程示意图,其中CC表示“化学腐蚀”。





图2. 不同添加剂分子在Zn沉积/剥离过程中对H释放的作用

(a) 在Zn电极上原位构建化学“屏障”以隔离界面水分子策略的示意图。(b) ME、EA和MEA分子的分子结构,其中青色、蓝色、黄色和白色球分别代表 C、N、S和H原子。(c) ME、EA和MEA分子的静电势分布。(d) HO、ME、EA和MEA在Zn (002) 表面上的吸附能及其相应的吸附构型。(e) 在ZnSO、ME/ZnSO、EA/ZnSO和 MEA/ZnSO电解液中,Zn电极的H生成速率及其相应的电流密度分布,条件 5 mA cm²、2 mAh cm²,循环4次。(f) 在MEA/ZnSO和ZnSO电解液中Zn箔的线性极化曲线。(g) 在 ZnSO和MEA/ZnSO电解液中经过5次循环(2 mA cm²、1 mAh cm²)后,裸Zn和MEA/Zn的接触角。





图 3. Zn 电极的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

(a) 和 (b) 为在2 mA cm²、1 mAh cm² 条件下,分别在ZnSO和MEA/ZnSO电解液中获得的Zn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c) 在MEA/ZnSO电解液中获得的Zn的深度剖析高分辨 XPS光谱,条件为2 mA cm²、1 mAh cm²。(d) 不同溅射时间下Zn–S和Zn–N含量的相对比例。(e) MEA/ZnSO 电解液中Zn电极表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 4. 原位技术用于探测Zn沉积/剥离过程中的界面反应

(a) 通过EQCM监测在MEA/ZnSO和ZnSO电解液中电极的十个沉积/剥离循环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 (b) 质量效率。(c) MEA/ZnSO和 ZnSO电解液中电极在第十次剥离过程中从3945 s到4000 s的质量变化。(d) 原位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SR-FTIR)装置的示意图。在MEA/ZnSO和ZnSO电解液中,以5 mA cm²和2 mAh cm²的条件下对电极进行(e) 沉积和(f) 剥离过程的原位 SR-FTIR 光谱。(g) MEA添加剂在ZnSO 电解液中对Zn负极界面反应的保护机制示意图。





图 5. 各类电解液中Zn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a) 在不同电解液中,以1 mA cm² 和0.5 mAh cm² 条件下Zn||Cu非对称电池的库仑效率 (CE)。(b) 本工作中非对称电池的CPC和添加剂量与其他文献的对比。(c) 不同电解液中吸附能、平均CE (左) 与4次循环后界面H生成量 (5 mA cm², 2 mAh cm² 条件下, 右) 的关系。(d) 在不同电解液中,以 5 mA cm² 和 2 mAh cm² 条件下Zn//Zn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e) 在 5 mA cm² 和 5 mAh cm² 条件下,DOD 为 53.3%的Zn//Zn (16 μm) 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f) 在两种电解液中,以 1.0 A g¹ 条件下 Zn//MnO 纽扣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 CE,其中黑色和红色点分别表示 ZnSO 中的放电比容量和充电比容量,灰色和紫色点分别表示 MEA/ZnSO 中的放电比容量和充电比容量。(g) 在 0.1 A g¹ 条件下,MEA/ZnSO 电解液中 Zn//MnO 软包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 CE。

研究结论
总之,与传统观点认为在循环过程中生成的氢气主要源于在锌沉积过程中Zn²⁺与水/质子的竞争性还原不同,本工作通过解耦的原位气体监测方法证明,大量的氢气也会在剥离过程中生成。界面化学表征显示,意外的氢气生成源于剥离过程中新暴露的金属锌位点的加速化学腐蚀。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系统筛选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的有机添加剂,发现添加剂在锌表面上的吸附强度与其抑制循环过程界面氢释放的能力呈正相关。结合深度剖析的结构表征和原位技术,研究发现微量的MEA添加剂能够在电极表面原位形成梯度SEI层,有效抑制锌沉积/剥离过程中的界面副反应。因此,实现了高达 > 99.5%的平均库仑效率以及2 Ah cm⁻²的高累积可逆容量(1 mA cm⁻²,0.5 mAh cm⁻²下超过4000次循环)。对界面化学的理解为合理设计电解液系统以实现更高可逆性的水系Zn/Zn²⁺电化学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

Re-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hydrogen release chemistry toward reversible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Bo Liu,Zhibin Xu,Cong Wei,Zixuan Zhu,Yanyan Fang,Xin Lei,Ya Zhou,Chongyang Tang,Shiyi Ni,Hongge Pan*,Gongming Wang*
https://doi.org/10.1016/j.esci.2024.100330



水系能源
科研人一枚,定期分享锌、锂、钠、钾、镁、锰等水系电池及电容器相关的文章,不定期更新热门专题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