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常用中医外治法、针灸类操作规范
每天的10:58分,我们在老地方等你
欢迎进入全国医保交流群,
交流群添加微信号:yqwh116进入
常用中医外治法
1.拔罐疗法
拔罐法,古代称之为“角法”,是在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使罐具吸附于体表,刺激相应的经络穴位或患处,以祛风解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疏经活络、调整气血等,达到防病治病的方法。
◎适用范围
(一)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痛症。
(二)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等内科疾病。
(三)疔、疖、痛、痘、丹毒、脱肛、虫蛇咬伤等外科疾病。
(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闭经、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炎等妇科疾病。
(五)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儿科疾病。
(六)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白癜风、带状疮疹等皮肤疾病。
(七)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五官科疾病。
◎禁忌症
孕妇、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及操作步骤
1.火罐
利用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短于罐体的薄纸卷或薄纸条,烧着后投入罐里,然后将火罐迅速叩在治疗的部位上。投火时,纸卷或纸条,都能斜立罐里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者可在治疗部位,涂擦一点水,吸收热力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取纱布制成火把,蘸取适量95%的酒精,(注意挤干纱布,不要滴落酒精),点燃后,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往罐底一送,或在罐内快速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治疗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现代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3)滴酒法:向罐内滴 1~2 滴95%酒精,旋转罐体让酒精均匀分布于罐体的内壁下半部分,然后点燃酒精,排出气体,将火罐迅速扣在选定的治疗部位上。
(4)架火法:以直径 2-3 厘米且不易燃烧及导热的块状物,放在治疗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然后将火罐扣上,即可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5)贴棉法:取大约 0.5 厘米见方蘸取95%酒精的脱脂棉一小块,紧贴在罐壁中段,点燃后马上将火罐扣在治疗部位上。
2.水罐
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药物罐
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中药汤液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药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4.真空拔罐
本法专用于抽气罐,将真空枪口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抽吸数次,以拔罐部位皮肤隆起,病人耐受为度。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真空枪拔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气。
5.电火罐
利用电动抽气装置,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治疗部位及穴位,并能控制罐内负压大小,操作简便,关节、肌腱等肌肉浅薄处亦可吸附,适应性广。
6.着罐
(1)单罐:用于局部小范围病变或压痛点。根据患病部位大小选取不同型号的火罐。如在中脘穴拔罐治疗胃病;在天宗穴拔罐治疗肩周炎等。
(2)多罐:适用于大范围的病变。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状等情况,酌量吸拔火罐。如竖
脊肌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疾
病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
7.闪罐
施术者右手持玻璃罐,罐体型号根据治疗部位选择合适大小,左手持火把,将火罐置于施术部位附近,点燃火把后以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治疗部位,吸拔成功后迅速将火罐取下,再拔,再取,如此反复操作次。当罐腰底部发热时,再以罐壁滚熨治疗部位,直至皮肤潮红为度。闪罐速度要快,节奏适宜,一是火罐离施术部位不能太远,否则,闪罐速度慢且吸拔力太弱,不易获效。二是要正确地持火把,将火把平放于掌心,让它沿前臂延伸出去,以便于操作。
8.游走罐
亦称走罐、行罐、推罐。将火罐吸附于涂有润滑介质的治疗部位上,推拉火罐在皮肤表面一定范围内运动,至局部皮肤红润、充血,甚至出血为度。此法适用于如脊背、腰臀、腿部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具有松筋解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解表散寒,除湿清热、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9.刺血(刺络)拔罐
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疗程
(一)留罐 10 分钟一次,夏季可留罐时间应适当缩短,以免皮肤起水泡。
(二)拔罐数量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多少,辩证、辨病、辨部位取穴,一般选用 10 至30 个之间,同一个部位 3-7 天拔罐一次(罐痕变浅或消失即可),3-5 次为一疗程。
(三)闪罐法数量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多少,疾病深浅,辩证、辨病、辨部位取穴,罐口发烫即换罐,闪至皮肤潮红,一般选用 3 至 10 罐,闪罐法短期内可连续治疗,每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闪罐后可结合拔罐治疗以加强疗效。
(四)游走罐数量根据病变部位多少及范围大小、多少,辩证、辨病、辨部位取穴,一般选用 2 至 8 个部位(如双肩部、两肋部肝经、双下肢胆经、背部膀胱经、背部督脉等),游走罐后可结合拔罐疗法或刺络放血疗法,以加强疗效,5-7 天进行一次治疗,3-5 次为一个疗程。
(五)刺血(刺络)拔罐数量根据病变部位多少及范围大小、多少,辩证、辨病、辨部位取穴一般选用 1 至 10 罐,5-7 天进行一次治疗,3-5 次为一个疗程。
2.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刺血疗法、刺络、刺血脉,现代常称之为刺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启脉”,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方法之一。
◎适用范围
(一)中风、中暑、小儿惊风等一切急性病。
(二)头痛、眩晕、失眠、腹痛、腰痛、便秘、痹证、哮喘等内科疾病。
(三)闪挫或跌倒而致的腰背疼痛。
(四)小儿疳积、小儿泄泻及小儿夜啼。
(五)疔疮初起痒痛而未化脓者。
(六)痤疮、荨麻疹、湿疹、扁平疣、黄褐斑、银屑病和带状疱疹等皮肤科疾患。
(七)肥胖症。
◎禁忌症
(一)体质虚弱、贫血、低血压者。
(二)孕妇或有习惯性流产者,女性经期最好不要施用刺血疗法。
(三)大出血后或一切虚脱症。
(四)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
(五)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静脉曲张者,不要直接针刺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六)血瘤(静、动脉瘤)。
(七)传染病患者和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八)虚证、虚寒证及寒证患者慎用。
◎操作步骤
1.点刺:医护人员先在刺血部位上下推搓,使血液凝聚穴位,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浅表络脉郁血明显处迅速点刺,迫其出血,血尽而止。此法常用于四肢末端或耳尖部。如点刺耳尖治目疾,点刺少商治咽喉疾患,点刺太阳治头胀头痛,点刺十宣治晕厥等。
2.散刺:医护人员根据刺血部位大小,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病灶周围由外缘向中心进行多点散刺。多用于皮肤病、疖肿、疔疮初起及扭挫伤局部等病症。
3.刺络:医护人员先用止血带捆扎刺血部位上端,后用三棱针刺入突显的细浅静脉,使其少量出血。如中暑时在肘窝、腘窝处浅静脉处刺络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端处多针刺血
4.挑刺:多在病灶反应点处,医护人员用三棱针由浅至深挑破皮肤部分的纤维组织。多用于痔疾、瘰疬,眼疾等病。
◎疗程
刺血疗法一般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即可获效。若病情复杂,未能立即获效,可进行
再次刺血。如病已大减,则不应继续刺血,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3.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用边缘光滑的铜钱、瓷器片、水牛角等工具,蘸取植物油、清水或酒在人体体表进行反复刮动,以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等出痧,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范围
(一)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三)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等。
(五)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发热等。
(六)骨科疾病: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
性脊柱炎等。
(七)神经系统:面肌痉挛、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
(八)儿科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厌食症、遗尿等。
(九)皮肤疾病: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
◎禁忌症
(一)急危重病者禁刮,如急性传染病及脏器功能衰竭者。
(二)孕妇禁刮,妇女的乳头禁刮。
(三)刮拭部位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等均不宜用刮痧。
(四)大病初愈、气血亏虚、饱食、饥饿状态下不宜刮痧。
◎疗程
按穴位/部位施治:2-10 穴位/1-4 部位每次,1 周进行 1-3 次刮痧治疗,7-10 次为一疗程
4.烫熨治疗疗法
烫熨治疗是应用发热的容器在人体的一定部位进行烫熨、或滚动、摩擦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其简便安全,是治疗疾病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适用范围
(一)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腰肌劳损、脊柱骨折、脊柱术后疼痛综合、脊
髓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关节强硬、关节痛、软组织损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适用于寒湿、虚寒引起的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呃逆、反酸、
泄泻、便秘、痞满等。
(三)妇科疾病:适用于寒湿、虚寒引起的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盆腔炎、不孕症等。
(四)产科疾病:产后腰痛、腹痛、产后小便不通等属于寒湿、虚寒症者。
(五)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喘证等属于寒湿、虚寒症者。
(六)神经内科疾病:中风后遗症。
(七)儿科疾病:腹泻、疳疾、便秘、遗尿等。
(八)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肥胖症等。
(九)围手术期:术后关节痉挛、术后尿潴留、术后局部疼痛等。
◎禁忌症
(一)24 小时急性创伤的局部、高热患者、急性期炎症患者、血友病患者、活动性结核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禁用。
(二)过敏体质、孕妇下腹部禁用。
(三)皮肤局部有破损、感染、肿块、破溃禁用。
◎操作步骤
局部涂凡士林,用双层包布包裹药包,先在医护人员手背上试温,将药袋置于患处熨敷,随时移动药袋,用力均匀,来回推熨,开始时用力轻而速度快,随着药温降低则用力增加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则重新加温至合适温度。
◎疗程
每天治疗 2 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操作时间 15~30 分钟,15 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及疗效可治疗 2~3 个疗程
5.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等理沦为指导,把中药饮片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等物质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于穴位、患处(阿是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消瘀、通络止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范围
(一)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胰腺炎、阑尾炎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三)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五)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剧吐、先兆流产、先兆早产、便秘等。
(六)骨科疾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
(七)神经系统:中风脱证、面神经炎、多发性脊髓炎等。(八)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九)儿科疾病: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十)皮肤疾病:特应性皮炎、痤疮、慢性湿疹等。
◎禁忌症
(一)对药物产生皮肤过敏现象者禁用。
(二)局部穴位有溃疡性皮肤病、开放性创伤,及局部疮疡、烫伤等皮肤破损者禁用。
◎方药的选择和操作步骤
从理论上讲,凡是被临床证明有效的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原料来治疗相应疾病,但其亦有一定的选方原则和纳入标准:
(1)应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等;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蝥、附子、大戟、大黄、芒硝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助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亦可根据病情需要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如醋调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能使药猛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可让缓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则意在专取药物本性;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操作步骤:制作贴敷药膏,将药膏贴敷于患者相应穴位。
◎疗程
按穴位施治,2~10 个穴位。1-2 天贴敷一次,7-10 次为一疗程。
6.中药涂擦疗法
中药涂擦治疗是将各种中药直接涂擦于患处,以达到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适用范围
(一)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腰肌劳损、脊髓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关节强硬、脊柱骨折及四肢骨关节创伤、脊柱术后疼痛综合征、关节痛、软组织损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适用于寒湿、虚寒引起的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呃逆、反酸、泄泻、便秘、痞满等。
(三)妇科疾病:适用于寒湿、虚寒引起的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盆腔炎、不孕症等。
(四)产科疾病:产后腰痛、腹痛、产后小便不通等属于寒湿、虚寒症者。
(五)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喘证等属于寒湿、虚寒症者。
(六)神经内科疾病:中风后遗症。
(七)儿科疾病:腹泻、疳疾、便秘、遗尿等。
(八)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肥胖症等。
(九)围手术期:术后关节痉挛、术后尿潴留、术后局部疼痛等。
(十)皮肤疾病:神经性皮炎、湿疹、瘙痒症、痤疮、斑秃、脂溢性脱发、银屑病等。
◎禁忌症
对药物产生皮肤过敏病者禁用。
◎操作步骤
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必要时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疗程
每天治疗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操作时间 15~30 分钟,15 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及疗效可治疗 2~3 个疗程。
各地区政策有所差异,具体以所在地区政策为准!
欢迎预约“医保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视频可长期回看
每节课时间:一个小时讲课+半个小时问题解答
《快速查看病历违规》一节课
《如何迎检》一节课
《飞检如何查理疗》一节课
《DIP/DRG病历书写技巧》两节课
《深度解析DIP》一节课
《深度解析DRG》一节课
《医保物价技巧》五节课
《深度看病历》十节课
《飞检查门诊统筹》五节课
《申诉技巧》五节课
。。。。。。。
陆续更新中
预约可扫描文末的微信二维码
▼
<<< END >>>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医保规范技巧!
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具体以相关政策文件内容要求为准。
图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其他商用
内容参考:广西《中医非药物疗法第一批操作规范(试行)》
如有侵权,请联系13881801118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医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