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献来源 (引用本文)
宋秋英, 何露, 刘海俊, 等. 穴位埋线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23, 42(7): 694-698.
作者信息
宋秋英1, 何露2, 刘海俊2, 吴之昊1
1.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杭州 310015
2.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德清分院, 湖州 313200
文献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治疗(针刺治疗组相同穴位,留针10 s后拔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各项评分及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SYM中直肠症状评分及PAC-QO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AC-SYM评分与PAC-QOL评分呈正相关(P<0.01)。
结论: 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排便次数、排便费力症状及生活质量。
便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相关研究显示,大于50%的帕金森病患者合并有便秘,其中47.8%的患者需要服用通便药,但长期使用通便药可能会诱发癌前病变——大肠黑变病。近年来,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穴位埋线作为针灸治疗的创新形式,其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鲜有报道。故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帕金森病便秘患者40例,并与假刺激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及德清分院就诊的帕金森病便秘患者80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中途因各种原因脱落者,重新筛选病例补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便秘病程及帕金森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件号2019(伦02)-HS-40]。
1.2 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中相关诊断标准。便秘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帕金森病及便秘的诊断标准;年龄为50~80岁,性别不限;意识清楚,生活能自理或只需要协助,愿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者;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或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传染病者。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穴位取中脘及双侧天枢、足三里和大肠俞。大便质地坚硬伴腹胀者加下脘和支沟,大便质地不硬者加气海和上巨虚。穴位皮肤局部用碘伏常规消毒后,采用7号一次性无菌埋线针直刺15~20 mm,得气后用针芯将缝合线推至穴位深部,然后快速拔针并查看针孔处无暴露缝合线,最后用碘伏再次消毒局部皮肤。嘱患者治疗后6 h内针刺部位保持干燥。
2.2 对照组
采用假刺激治疗。取穴同治疗组。常规消毒后,将7号一次性无菌埋线针直刺15~20 mm,得气后留针10 s,然后立即拔针。
两组均间隔(14±3) d治疗1次,共治疗6次。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指导,指导其形成正确的排便习惯、运动方式和饮食结构。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s, PAC-SYM)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PAC-SYM对患者便秘的3个主要临床症状(粪便性状、直肠症状、腹部症状)的12个条目进行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将“无此症状”“轻微”“中等程度”“严重”“非常严重”分别赋值0~4分,总分0~4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便秘症状越重。
3.1.2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PAC-QOL)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PAC-QOL进行评分。PAC-QOL共28个题目,每个题目按照“一点也不”“有一点”“一般”“比较严重”“非常严重”分别计为1~5分,总分28~1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差。
3.1.3 不良反应
记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一切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包括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出血、感染及腹痛腹等。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正常,所有主要症状消失,症状评分为0分。
显效:便秘有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和粪便形态接近正常,症状评分降低≥2/3。
有效:排便间隔缩短1 d,或粪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症状评分降低≥1/2。
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症状评分无降低。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PAC-SYM各项评分比较
由表2和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PAC-SYM各项评分(粪便性状、直肠症状、腹部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C-SYM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SYM中直肠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AC-SYM中粪便性状评分和腹部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QO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5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P<0.01)。
3.4.4 治疗组治疗前后PAC-SYM评分与PAC-QOL评分相关性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PAC-SYM评分与PAC-QOL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相关系数为0.817,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详见图1。
3.5 不良反应
7.5%患者(治疗组4例,对照组2例)出现针刺部位局部少许渗血,按压后即刻止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者出现晕针、血肿、皮疹和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安全评级为1级。
讨论
便秘可存在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前数年甚至十余年,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运动前症状,其严重程度与帕金森病其他非运动症状呈正相关。因此,帕金森病便秘也是目前研究和治疗的重点之一。帕金森病便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肠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堆积、肠道菌群失调、抗帕金森药物的使用及其他因素相关。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因此给治疗带来困难。最新1项Meta分析纳入了18项临床研究,涉及15种不同的干预措施,但结果显示没有一种措施可得出强有力的证据。
参与本研究的80例患者,便秘病程平均31.5月,其中37例(46.3%)发生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之前。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便秘症状中按发生频率依次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用手法协助排便,其中排便费力发生率明显高于大便干硬,此结果与李雪莲等研究发现相似,也进一步证明帕金森病便秘主要原因是传导功能障碍。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埋入的可吸收线体在皮下逐渐分解吸收,对穴位产生持续性的物理和生物刺激,并通过调节脏腑气血,促进排便反射及大肠蠕动,起到促排便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各种慢性便秘的临床症状。本研究选用主穴中,足三里健脾和胃,益气补虚,大肠俞理气降逆,天枢健脾理气行滞,中脘健脾行气。大便质地坚硬者加支沟、下脘理气通便;大便质地软者加气海、上巨虚益气助阳通便。以上各穴均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最常用的经验用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便秘症状得到改善,其中直肠症状改善尤为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与既往研究相似,也进一步佐证帕金森病便秘多为慢传输型,可通过行气健脾促进肠道蠕动达到排便的作用。另外,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治疗后PAC-QOL评分明显降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与薛奇明等研究结果相似,即便秘改善后,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便秘患者排便次数及排便费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可行,可作为帕金森病便秘的非药物治疗选择。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进行多中心研究,故还有待更大样本量进一步临床认证,其作用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略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针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