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整个国内经济学术圈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学术   2024-11-22 12:03   北京  


对于目前国内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最近在网络上有两位博主发的帖子爆火,引得成百上千名网友共鸣,评论下方吐槽批判得都很激烈,其中不乏有意思的观点。







博主:KK!


“整个国内经济学术圈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评论区热评👇


网友 colourful:国内经济学最厉害的一批人在体制内做内参,而这些人基本都是美国读博回来的...


网友 起床了吗:数字经济、ESG投资、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什么的,一大坨数据一放,包装点从国外学来的十几年没变的方法,这不是啥探索创新,是很多只回归猴子,只不过树冠上的老猴子耍的是香蕉,树干上的年轻猴子耍的是树枝,森林底端的小猴子偶尔低头看看地上的牛马,发现树皮还不如人家的烂草好吃。


网友 MATT.TF:一摸一样,学到研究生我就不想学了,大而虚,太虚了,没有任何对现实的解释里,学完后依然是空白一片。商科之王真心是会计学,先别说就业怎么样,也别诟病它并非基础学科,但它确实起码有自己的逻辑,严严谨谨的,要简单有简单要难度有难度,要理论有理论要实际有实际。虽然是烂,但依然有用。


网友 ***Sama:而且国内的学术环境很容易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最精华的部分在structural estimation。但是这部分非常难做,且耗时间,周期都是四五年打底。但是一旦做出来就会非常有用。但是国内这个评价体系,基本给没法给这种研究留空间。最简单的就是做一点回归,然后靠着学术关系发发文章。


网友 Luminary:现在中国不是没有经济学,是没有中国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很基本的要求,政府即便是干预,也不能是这么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但是就因为这个,中国得以长期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能够描述,这就很离谱。现在还没有一个大才能够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就像亚当斯密建立微观经济学来描述个体行为,凯恩斯建立模型来描述大萧条下的经济,中国经济学家乃至世界经济学家都知道真个问题。你必须要近距离接触,去调研去感受,才能写的出来这个模型,中国经济学家又没有这个能力的,邹恒甫可能可以,但是年纪太大了上限定死了,谁能第一个搞出这个,不是拿诺奖的问题了,直接就是经济学又一大流派的开山鼻祖,足以起名亚当斯密,凯恩斯等。


网友 Sen:我们现在很多经济发展成果都是有悖于西方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原理的,我们需要有一套新的经济学体系,但是现在只有框架是向这方面走,里面的人都在套壳子,当然这方面也有一部分是话语权的问题,经济学本就起源于西方,你搞一套人家觉得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出发点的东西出来,根本发不了那些顶刊,见不到成果,然后继续循环😂


网友 suwjdud: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所学和所见大有区别,但是这很正常,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百年来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比方说凯恩斯的大萧条、弗里德曼的石油危机。但是这些原理和中国如今的国情完全不同。中国的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又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思想,它是一种融合,但是没有哪个理论或者模型能够解释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更何况在中国经济没有走向世界第一时也无法研究其发展路线。如果几十年后能有人提出一个模型、理论,真正解释什么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和亚当斯密、李嘉图、凯恩斯等人起名的人。


网友 拍的囧的呼唤:经济学本来就是马后炮,其他学科都是“理论突破—指导现实”,经济学是“现实变化—理论打补丁—现实再变化—理论再打补丁”。


网友 纳贺菜奈子:想创新,可以学计量,自己延展统计方法,可以搞理论,这样基本要把数学补完,实分析,测度论,实变函数都得掌握,可不是大家都在谈的学完三高就完了。😂而且不要以为想一个中国好选题就简单,独到的视角能让人用简单的方法得到巧妙的结论,别以为这点容易😂


网友 David Lau:不知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算不算理论创新。


网友 小胡的mp3鸭:😞我们学院的老师全搞能源金融。







博主:我是小红薯

“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排列组合,不像是在做研究”



评论区热评👇


网友 Jerzy:开始在国内做研究,也这么认为,有什么意义呢,然后去了美国国际组织,发现身边发AER的同事都是这么调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文社会学科自诩什么社会科学,其实都是用科学的皮毛方法,这里主要是数学统计,来说自己想说的话,这么看还不如法学。


网友 抽jiang专用:其实国外顶刊也是各种替换y啦,而且也看connection。差别在于啥呢,第一,国外顶刊有connection,还要质量做保障;国内顶刊有了connection,质量不是重要了。第二,同一个x换y,国外顶刊对于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要求要高。国内呢,两者近乎没有,更关注的是热点或者政策性。但现实性和政策性是挂钩的,前者保证不了如何去谈后者呢?这是个很割裂的东西。比如JAR23年还在发EDGAR对于投资的影响,这个东西很老了,但就理论和现实而言,它是有意义的。国内如果你去搞篇互动易对于投资的影响,大概率废。但数字化转型,工业机器人等等,这些文章纯粹的政策性,却很好发,理论,现实和合理性再议咯。


网友 爱吃喜多多(ikun版):国外不也一样吗?更奇怪的更容易发,尤其是环境经济领域的,空气污染与离婚率、空气污染与收入,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


网友 越之: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科学都是排列组合后🈚中生🈶,倘若最后的🈶是对于人类有意义的,那自然是有用的,如果是没意义的,自然就被人唾弃和诟病。但无论如何,排列组合是底层逻辑,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回到题主的问题,对于XY,亦或是更多的变量,抛去方法或者技术的魅惑,回到所设定变量的意义上来看,对于这项研究是否有意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网友 Jeff_邓:同楼主的看法,我也不喜欢这种研究泛式,现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隔几天就出一个新概念,新名词。我是劳动经济学方向,虽然是很卷,但没有觉得已经缺少idea甚至到需要组合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劳经主题的必要。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变迁,影响个体教育,就业,收入,流动的制度性约束不断放松,至少在我看来,中国的劳动经济学问题还有很多研究的可能性,即使局限于传统劳经话题。


网友 晴天雨天:如果一个博士试图不做这样的研究,那他的发论文乃至大论文评审都会很痛苦…因为很多老师只认这个逻辑。不论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你“内生性检验做了吗,稳健性测试 不够啊,实证怎么不用did”…结果就是用这个套路培养出的青年老师变成资深老师,继续这样带学生


网友 苔: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社会科学就是在大量普遍的联系里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可以理论化的特殊联系,大量基层科研人员的工作就是在普遍联系里试错,这些尝试大部分是无意义、无法理论化的,但这种试错也是必要的,在量的堆积下可能会促成一些质变的出现,进而推动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联系。这个过程有点像用蒙特卡洛模拟解决问题,粗暴但好用,只是大量基层科研人员的工作有时只能算作随机数,恰恰需要少一些意欲惊天动地的自命不凡😪


网友 momo:99%的组都是这样的。这样是产出最快的方式。一切以见刊为导向,就会是这样子的。流水线作业嘛,新时代流水线工人。🥱大导都流水化作业了,一部分人看论文找y,一部分人整理数据,一部分人调参。你这不行,还要一个人自己做全程。




Tips:报名即将截止!机器学习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即将举办,欢迎对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应用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报名!






为了我们不走散,学说请你加星标

疯狂暗示↓↓↓↓↓↓↓↓↓↓↓

学说平台
“学说”平台(www.51xueshuo.com)是清华大学孵化的专业知识传播平台,平台利用学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术直播、音视频分享和个性化推送,推动经济金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普惠,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传播与最佳商业实践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