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上沙,一个不容忘却的历史暗角|湘南徐工

文摘   2024-07-18 07:01   广东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说来惭愧,在东莞市的长安镇生活了那么多年,无数次经过S358省道长安上沙段,无数次看见那个高大庄严写有“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九个大字的牌坊,我皆不曾下车走进它的腹地。但是,这一次我正式决定走进上沙,走进历史深处的孙氏宗祠。不可否认,长安近期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就是2016年第四届长安莲溪书香节。值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之际,这显然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其实,我心中一直怀有某种英雄情结,仰慕英雄,崇敬英雄,既然我长期在长安生活,如果我再不借这个契机造访英雄故里,我似乎不能宽恕自己。

孙中山名闻遐迩,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既是中国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国际的。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也不想浪费过多的笔墨。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缘于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原因,中山市南蓢镇的翠亨村有一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未曾去过;广州市越秀区的东风中路上有一个中山纪念堂,我也未曾去过。尽管孙中山的足迹遍布全球,但有一个地方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它就是位于长安镇上沙社区的孙氏宗祠。这个与孙中山有关联而又近在咫尺的孙氏宗祠,终于在一个晴空万里、惠风和畅的上午,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她的心脏,窥探了这个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历史暗角。这个地方与革命无关,与政治无关,与信仰无关,只与繁衍有关,当我细细打量完这栋老宅的每一个角落,感觉是如此的真实与鲜活,仿佛自己穿越到另一个世纪。

伫立于牌坊前,开始寻古探幽。牌坊醒目处赫然写着“上沙”,在红色的“上”与“沙”两字之间印有一张孙中山遗像,两侧是一幅嵌字式对联“上联:中所景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下联: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嵌的是孙中山的名字,横额是“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穿过牌坊,转身回眸,仍是一幅嵌字式对联“上联:中山支远流长念本思源由莞领;下联:大道光前裕后履仁蹈义立沙溪”, 嵌的是横额“中山大道”四字,在其上面同样印有一张孙中山遗像,与正面那张遗像的位置不偏不倚。两副对联皆由来自中山翠亨村的后人所写,镌刻在气宇轩昂、庄严肃穆的牌坊上,透过这两幅别具一格、用心良苦的对联,足以彰显出其族裔对孙中山先生的那份崇敬之情。

走过牌坊,沿着中山北路径直往南走,至中山公园处再往左拐,沿着湖景路一直往东南方向走,走到沙湾街岔路口便会看到一个挂在电线杆上的指示牌,上书“孙氏宗祠”。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抱着一颗敬仰的心走进这个被历史所淡忘的犄角旮旯吧!

穿过那方碧绿深邃的池塘便是孙氏宗祠了,一栋镬耳封火山墙的明式建筑映入眼帘。早于1996年5月21日便被长安镇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于2004年1月8日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本地政府是相当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抬头仰望,这是一栋古色古香、巍峨壮观的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色彩鲜艳,恰到好处地嵌入圆柱横梁,真是巧夺天工,吉祥喜庆符号亦随处可见,它显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右边写有“礼门”,上有鹰隼图案;左边写有“义路”,上有公鸡图案;中间当然是正门,挂着两个大灯笼,灯笼之间写着“孙氏宗祠”,下面是一副对联“上联:金声世泽;下联:雪映家风”,横额是“光大门闾”。好一个“雪映家风”!莫非孙中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家风不无渊源?

现在的孙氏宗祠当然是无需购买门票的,纯粹属于公益性质,任何来到此地的游客皆可免费参观。门槛前坐着一位中年大叔,我向他打了一声招呼,便一脚跨进了孙氏宗祠。这是一栋三间四进合院式建筑,抬头处尽是穿斗混合梁架,风格新颖,造型奇特,设计巧妙,非常具有古建筑研究价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雍睦堂,两根黑色的圆柱镶嵌六块朱红色的门板,大红大黑交相辉映,视觉张力甚是震撼。右边是一块关于修祠建校记的石碑,上面尽是一些密密匝匝的文字,记录修祠建校的来龙去脉;左边是一块关于旅港乡亲居乡人士乐助修祠建校芳名册的石碑,上面详细记录了为孙氏宗祠作出贡献的姓名及其募捐金额,其孙氏族裔对公益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跃然碑上。

绕过雍睦堂,一个供奉着孙氏祖宗灵位的神龛赫然在目。雕刻有双龙戏珠图案的神龛流金溢彩,朱红色的供台硕大无比,黝黑的圆柱高大挺拔,还有那刻有对联的牌匾似乎默默地用文字诠释着这里的一切。上联为“莘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开莞岭”,下联为“妥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位于上联的右边嵌有一块石碑,上书“映雪流芳”;位于下联的左边也嵌有一块石碑,上书“金石词宗”。除此之外,在厅堂的两边还有一副楹联,各用木匾悬在墙壁上,真真是相得益彰。右边为上联,上书“庙貌庆重新想当年乐业安居德绍江东传岭表”;左边为下联,上书“宗支同衍派看此日源长流远泽由莞水播香山”。看见这些晦涩难懂又无一个标点符号的对联,我除了叹服于撰联者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亦叹服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慢悠悠地将孙氏宗祠的厅堂走了一遍,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厅堂的左边还嵌有一块石碑,是一块关于上沙孙氏世系图的石碑,并在下面陈列了一些关于孙中山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历史考古资料,我饶有兴致地一一看将过去,自觉受益匪浅。请原谅我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请原谅我不是一个历史学者,请原谅我既往的孤陋寡闻,我现在才知道:孙中山先生的祖先叫做常德公,育有四个儿子。他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居住,五世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故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另外,在长安生活这么多年,我不知道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绵长悠远的古老传说,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美丽故事,我现在才知道: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古名叫作长沙,又名沙溪。先辈祖先因为居家生活的地点是在海边的一带长沙上,方才这样取名。远在八、九百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因为此地的地理位置极好,背山面海,可耕可渔。村内有曹、梁、王、蒋、甘等姓氏的人杂居一村,后来孙姓人氏从外地迁入,子孙繁衍众多,反客为主,遂成为大姓,现在上沙村仅存有孙姓之外的曹、梁两姓。

较之于动辄就是几个“A”的风景名胜区,孙氏宗祠肯定算不上大。试想一下,一个宗祠能大到哪儿去呢?伟人故里也不例外。但尽管这样,我今天愣是在孙氏宗祠停留了一个时辰,没有其他人与我争风景,我也看不见除我之外的其他游客。在安静肃穆中,在寂寞静谧中,我一个人端详着孙氏宗祠里所有的一切,哪怕是一块看似普通的青砖,我的视线也会从它的上面掠过,目力所及处绝不漏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我试图将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角色,紧紧追寻孙中山先生的步伐,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倡导者。他首先举起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我试图理解他推崇的博爱精神,博爱是一种崇高伟大的爱,爱得博大精深才是博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完美演绎与体现;恍惚迷离中,我似乎依稀听见他发出一声壮志未酬的呐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走出孙氏宗祠,仍然穿过那方碧绿深邃的池塘。我不禁再次回眸凝视,蓦地发现,那个中年大叔正坐在门槛前抽烟,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身后的孙氏宗祠,于我看来,他倍显落寞与孤独。池塘边正在建造一栋新的住宅,外立面被一个宽大的广告喷绘包围着,上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突然发现,这24个字与孙中山先生耗尽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东西竟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历史契合,难道不是吗?

东莞市有一个长安镇,长安镇有一个上沙社区,上沙社区有一个孙氏宗祠,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容忘却的历史暗角。但愿,我下次带着女儿再度参观孙氏宗祠的时候,希望那位中年大叔不再百无聊赖,希望这里能再热闹一些,喧嚣一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历史也从来不会被忘却,某种光辉需要渲染,某种精神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湘南徐工
凡是您写不来的,或自认为写不好的,或欲附庸风雅,皆可交给湘南徐工,他是全方位写手,不限白话文、文言文,不限体裁与题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