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明版书各时期的字体特征与鉴定

文化   2024-10-08 00:02   湖南  

左为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大明一统志》,黑口白棉,经厂本赵体字风格。右为明万历万寿堂本,白口,仿宋体字。


一般来看,明版书的鉴定与纸墨、字体版式有着直接的关联。明代常用白棉纸与竹纸,白棉纸质白坚韧,偏厚并带有棉性,较宋元以来以桑树和楮树皮为原材料的白色皮纸略有区别。


颜色发黄的有黄麻纸,福建的麻沙纸等,但用到最多的是竹纸。竹纸在明代得到大规模使用,色黄而薄脆,与宋元纸张颜色几无差别。


元普宁藏残叶,黄麻纸,竖帘纹,帘纹宽在2.5厘米,约两指宽。


宋元旧纸的帘纹一般在两指宽,后世帘纹逐渐变窄,因宋元抄纸所用器具渗水缝隙宽。纸墨鉴定版本需要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来分析。


但以字体版式来鉴定,鉴定版本则要通俗易懂的多。明代前期一般是“黑口”,中后期大多是“白口”,这是从版式上看的。版式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再配合着字体风格,一同分析,互为参照,会更加精确,而字体风格才是鉴定明版书的重心。


明永乐十三年内府刊本《性理大全书》,赵体字,黑口,白棉纸。


明版书的鉴定,按时间划分(分前中后期)、按地域划分(浙刻、闽刻、京刻等)、按刊刻机构划分(官刻、家刻、坊刻),各存其理。


 目前普遍以时间划分为主,划分的依据主要以字体风格而言的。每段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特色。明代前期承继宋元,明代中期则形成自己的风格,及至后期又在此基础上出现变体,这都是时代赋予的特征。


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颜体字风格,黑口,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版书在近乎276年的漫长演变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李清志《古籍版本鉴定研究》中


“明初镌刻尚古雅,刀法圆滑软弱,仍带元风。自中叶以降,刻书多用硬体宋字,刀法逐渐变得不灵活而僵硬,使人有板滞之感。”


明后期字体风格则是在此硬体字的结构上变化,多种风格的构筑与孳生,共同构成了明代刻书事业光彩灿烂的新篇章。


明初(洪武到弘治),赵字为主


明初刻本《附音傍训句解孟子七卷》,细黑口,竹纸,闽刻颜体字,有元版遗韵。国家图书馆藏。


元人刻书凡三变:其笔画圆整与此(宋刻本《纂图互注荀子》)相类者,乃元初承南宋之后,故不易判;其一则用赵承旨体;其一写刻俱不甚工,而尚有古拙之气,下逮洪武成化,自成一派。——邓邦述


明代前期承袭了宋元版刻的字体风格,字体风格也被完全的继承,且并非单一的赵体字。因此明初字体风格呈现三种面貌。沈津也认为明初有三种字体风格


“元人刻书字体有三,其笔画圆整,与宋本者,乃元初承南宋之后之面目。一为写刻,但不甚工,另一种则为赵体。”


李清志在《古籍版本鉴定》“明代版刻字体”一节中,将明初字体归纳为四种:1、承袭元建本之遗风的建阳本;2、赵字刊刻的内府本;3、非赵字,字体近欧柳等是;4、非属上述三类,带有圆活的书风。


洪武三十年建安书堂《元史节要》,建阳颜体风格,国家图书馆藏。


黄永年先生归纳为两种,即是“建阳的坊刻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在个性风格的福建,则是瘦削圆劲的颜体。以明初建本完全继承元本,又自成风格,两百年间几无变化,难辨先后。


 李致忠先生将此归纳为,其主要风格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风为主,总结八字“黑口、赵字、多简、无讳”,赵孟頫书法流丽婉转,圆转儒雅,整个时代的书风都笼罩在其下,无论官刻坊刻尽习其字,明初风格“就带有黑口赵字继元的味道。”


据拍场所见一些写刻本,还有一些趋于平正的楷体,略有台阁体书风。


明中期(正德到隆庆),嘉靖白棉纸本


南宋临安府(今杭州)陈宅经籍铺刻本《朱庆馀诗集》,此本是《四库全书》实收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宋刻本。明中期覆刻宋本诗集,字体风格、行数版式大多都以此书铺为依据,开“嘉靖白棉纸”风格之新风。国家图书馆藏本。


“凡版刻用硬体宋字者,大概即可鉴别为正德间及以降之刊本,因弘治之前使用硬体宋字者,尚未见其例。”——李清志《古籍版本鉴定研究》


自黄永年首次提出“嘉靖白棉纸”的分期论断,天下一统,再无他论,此后一直沿用。


至明中叶,字体逐渐演化,受到文坛复古文风的影响,逐渐波及到版刻事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字体,加上明代特有的白棉纸,享有“嘉靖白棉纸”的美誉。


明嘉靖间朱警汇印《唐百家诗》,嘉靖白棉纸本,明“仿宋”字体,所选底本多为宋临安书铺本,字体皆以纯正的宋体字为底本,为一代名刻。图片源于网络。


 与前期的赵字迥然不同,明中期转而趋向于浙本的欧体字。这种字体与宋代的宋体字并非一致,源于翻刻、模仿宋本,但是随着明代刻书工匠的改造,逐渐横细竖粗,撇捺直挺,棱角分明,字形上方方正正,板滞生硬,所以有人称其“明匠体”,实为后世“硬体字”之滥觞。


明嘉靖十四(1535)年袁褧刻本《楚辞集注》,据李开升《明嘉靖刻本研究》,此本字体具有苏式字体特征。浙江天一阁藏。


根据李开升《明嘉靖刻本研究》对字体风格的划分,是以地域为划分标准,具体是苏式嘉靖本是欧体字风格,北京式嘉靖本是赵体和姜立纲的字体风格,建阳式嘉靖本是颜体字风格。这种以地域区分的方法与宋代以来的蜀刻、浙刻、闽刻异曲同工。


明后期(万历到崇祯),风格多变


明崇祯十年(1637)宋应星自刻本《天工开物》,此本为国内仅存一部,国家图书馆藏。


“至天启崇祯间,江浙等地之版刻又演变为稍狭之纵长方形,有称之为长方宋体字者。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经文往往刻以较大之正方硬宋字。”   ——李清志《古籍版本鉴定研究》


明崇祯汲古阁刻本《诗经》,字形方正,与明中期的宋体字大不相同。


到明代后期(万历到崇祯)在明代中期的基础上,字体进一步成熟衍化,或拉长,或压扁。字形正方的是以汲古阁刻本为代表,字形有的故意拉长,但笔画并未发生改变,仍旧是千篇一律。此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各种书籍、杂志、广告等广泛使用。


 到了清初,这种硬体字又发生一些变化,即是故意将字中的撇画故意拉成很多,一般经验来看,以此断定明版和清初辨别。


 明代刻书较宋元版无论数量、质量、种类等等都有了极大发展,对于明版书的鉴定,主要是工具书的著录和网络资源的搜索为常用手段。但在现实中,熟悉明代前中后期各个时期的字体特征特点,利用知识目鉴,对于掌握明版书的鉴定大有裨益。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第一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