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产业转移,“河南的对手是越南”?

文摘   2024-10-23 20:00   陕西  

关注山海图,山海皆可图

最近这两天,关于国内产业转移的消息沸沸扬扬。

由于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是成都,忽然间好多人都在传成都要大面积拆迁;

虽然后来都辟谣了,但也足以说明人心浮动。

那么,这一次产业往内陆转移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新三线建设”?又会对出海产生什么影响?

01

中西部产业转移

其实中西部产业转移这个事,确实是老生常谈了。

早在2010年,就有《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相关文件;

最近又炒起来,是因为9月25号,ZZ局会议又提出了: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9月底这个会有点不一样;

2012年以来,这可是第一次在9月份,单独召开讨论经济形势的ZZ局会议,

而且承认了问题,指出了调整方向;

大家不免觉得,这次提出产业往中西部转移,肯定不一样,肯定是要下大力气。

经过20多年的年的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也在逐步升级。

最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是“来者都是客”的情况;

甚至于,也逐渐面临土地短缺,人力成本增高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产业往中西部区域迁移,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

这么多年,成都、重庆、郑州、西安等地,成了最大受益者,也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例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郑州的手机制造、西安的新能源车制造,多少都和产业内陆转移的背景有关系。

02

是不是三线建设2.0

说起“三线建设”,年轻人可能不太知道,但上了年纪的人应该不陌生。

当年有备战备荒的大背景,重要的工厂和科研单位,需要分散开,才能避免“一锅端”的风险。

那么这次产业转移,是不是三线建设2.0?

从宏观背景来看,有相似之处。

现在的国际局势风谲云诡,不确定性很多,确实要有提前做极限情况的打算;

因此,高层提到,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但是,这两个目标,是值得细细玩味的。

第一,什么叫“战略腹地”

战略腹地的本质,不是要独善其身,还是要服务全国,尤其是要支持东部地区。

不是说中西部承接东部的战略转移,成了战略腹地,就不要西电东送了,西气东输了。

第二,什么叫“关键产业备份”

当年的“三线建设”是迁移,而“关键战略备份”是“拷贝”。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三线建设”是“剪切粘贴”;

“关键战略备份”是“复制粘贴”。

当年的“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备荒,但现在的中西部产业转移,是为了全国均衡发展的。

“三线建设”中,只有国家投资,转移的也主要是军工产业,山(区)、散(分散)、洞(穴)是优先布局的地形。

但是,中西部产业转移,并不是备战备荒的逻辑。

一方面,民间投资和招引外资是重要的资方;

另一方面,非军工产业占比远大于军工。

因此,这次的中西部产业转移,不是“三线建设2.0”,而是切合当先宏观环境,追求均衡发展的一次布局。

03

“河南的对手是越南”

在这波由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讨论中,我听到了一个论调,很有意思,说:

“河南的对手是越南

什么意思呢?

是因为产业转移,就跟放牧一样,是逐水草而居;

哪里的劳动力更便宜,哪里的税收更优惠,哪里的产业政策更给力……

那么,企业就会搬过去。

我们说中西部各省份,各方面成本比东部沿海便宜,但是,人家很多东南亚国家也有这方面优势。

比如说人力成本:

在越南,成熟一点的园区里,人员工资在算下来就2000-3000人民币一个月;

而在河南一个鞋服工厂里,针车车工的平均工资在3000元-4000元左右,针车组长则是5000元以上。

比如说关税成本:

2020年,越南成为第一个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中国家。

协议生效后,越南少部分服装产品关税直接降为零,大部分服装产品关税将从协定生效后,3年-7年内逐步下调为零。

相比之下,现在欧美对我们的关税大棒,那可是步步紧逼。

所以,“河南的对手是越南”这样的说法,也不算空穴来风。

但今天我不想去辩论这句话到底对不对,我想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视角。

举个例子:

矛和盾,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会说:“对手关系”。

没错,但是如果一个战士,左手持盾牌,右手握长矛,那么,他的矛和盾,是什么关系?

显然是合作关系。

其实“河南”和“越南”也是这样的逻辑。

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到“河南”与“越南”之间的对比上,我们把视角往高拉一层,现在来想一个问题:

我们不管是搞中西部产业转移,还是搞出海,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战略空间,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就像不管用盾牌还是长矛,最终都是为了获得胜利。

所以,我们不要用对立的视角去看“河南”和“越南”;

而要用协作的视角去看。

04

两手都要硬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出海,分别对应的是“内循环”和“外循环”。

我记得双循环战略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人不看好;

大家一听内循环,就觉得是要闭门造车;

转眼4年过去了,现在应该没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搞双循环了。

没有内循环,根基不稳;

没有外循环,增量不足。

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所需要的能力,本质上是不同的。

就说内循环;

比如有一个工厂要从上海迁到河南,需要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起码要能留住工人,教育、医疗、住房,这些配套设置,是不是也同时需要跟上;

比如企业进入当地,一些办事的效率能不能提升,对企业的保护是不是到位?

直到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地拉平标准,资源合理配置,不要搞重复建设等等……

这些软性问题,都不是出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内循环的本质是内部的自我进化,久久为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外循环呢?

一个企业,要在海外开疆拓土,需要考验的,主要还是企业家的能力;

比如是不是能从一个中国企业,转变成一个全球化的企业;

比如,能不能拿出“二次创业”的劲头,不要盲目骄傲;

能不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敞开胸襟,海纳百川……

外循环的本质,是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发挥出去,和其他国家分享、双赢。

05

总结

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出海,一个是基本盘的稳定,另一个是开疆拓土;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总之,都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战略空间;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

这波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河南”的对手,从来都不是“越南”,而是自己。

END
《2024东南亚出海投资峰会》将于12月20-21日在中国深圳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山海图诚邀您来参会!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咨询请添加下方微信
关注山海图,山海皆可图
 

山海图出海
深度解读出海现状,更新一手出海信息,点个关注,山海可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