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

文摘   教育   2024-07-27 08:46   北京  

关注北晚作文

一起阅读写作



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本期,同学们就写下了那些记忆中的“盘中餐”……

本期小画家



盘中情思


曾子育(13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2)班



本期小作者




红薯香

尹奕澄(11岁)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六年级(5)班


我的故乡是坐落在大山山谷里的一座的小村庄。安静的小村子以外,除了山,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家乡的田野,永远是一块烙印在我心中的棋盘格。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农家菜园,棕色的是刚割过的稻田地,一格一格,层次分明,色彩质朴却又鲜艳。
每次回到家乡,我最爱和父亲一起走在田野上,听父亲讲他小时候下水摸鱼、上树掏鸟的乐事,父亲也乐于传授我他儿时的手艺。而我深得父亲真传的秘法就是——田埂烤红薯。
田埂上烤红薯,可以算一门技术。打洞可是大有学问的,首先一定要选择那种高且厚实的田埂,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先从田埂的侧下方开始横挖出一个深洞,这个洞是用来生火的,然后需要从田埂上方往下钻一个洞,直到和最初的烧火洞相通,这个时候可要小心,万不可大力往下猛戳,否则可会造成“局部性塌方”。打洞的关键,是要在在旁边斜斜的引出一个出烟洞,否则烤出的红薯就会带着难闻的烟熏味。红薯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不能肚大头小,这样中间不容易烤熟,也不能太细长,不利于剥皮,要选个子适中的红心红薯,口感最好,方便烤熟。
打好了洞,选好了红薯,收集了稻梗和茅草,万事俱备,就可以开烤了。父亲这个时候会找来一片石条,架在洞口,放上红薯慢慢翻转,而我是不耐烦的,每每直接用田埂旁的溪水和成稀泥,包裹在红薯表面,直接扔到洞里,做成一个“叫花薯”,不过事实证明,美味和耐心是成正比的。
红薯烤熟大约需要三刻钟左右,我和父亲席地而坐,抬眼远眺,远处的群山枕藉着,依偎着,立在雾霭中守护着脚下小小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看来村里几户人家已经开始做饭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从身旁的叶间抓过一只背上泛着蓝光的甲虫来,注视着老牛在一层层的绿意间甩着尾巴……这是独属于乡村田间的野趣和烟火。
身后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是红薯烤好了。刚烤好的红薯香气扑鼻,掰开来软糯香甜,口感绵密,深吸一口这自然纯粹的香味,顿觉身心轻盈自在。两三口下肚,疲惫一扫而空,腹中升起一股暖流,闭上眼,我仿佛看见儿时的父亲,兴高采烈抓起烤红薯狼吞虎咽,站在同一片田埂上品味着红薯带给他的快乐和享受。
回到北京,那股幸福的香味也渐渐远逝,但每当闻见烤红薯的香气,我就会想起家乡那棋盘格似的田野,立在雾霭中的群山,升起炊烟的村庄,田埂上一份独特的野趣,以及定格在时光中的美味。对于一年只回一次家乡的我来说,烤红薯的味道是不能剪断的绳子,它是记忆,是欢乐,是野趣,是人间烟火,更是我珍藏在心底的无法忘却的滋味。
这滋味,令我怀念。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完整、文笔成熟、富有情思的文章,小作者生动地回忆了自己与爸爸一起烤红薯的经历,描写细致生动,融入了情感,并能延展出自己的思考与体悟。



板面交响曲

苗雨(13岁)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初一(7)班


一粒米,一根面,一勺汤,一份面。每次回到家乡安徽阜阳,我最忘不掉的,当属一碗热腾腾火辣辣的太和板面。板面的香气与街上浓浓的烟火气交织着,成为了我心中最无可替代的盘中餐。
厨房内,交响曲拉开了帷幕。首先登场的是贪吃却有力的爸爸,只见他拿出一个大盆,向盆中加入白花花的面粉与热滚滚的开水。开水和面也是板面劲道的关键。粗糙的大手伸开五指,裹上些面粉,一次次卖力地向下摁。这些面粉与水随着手向内柔和,变得光滑细腻起来。不一会儿,柔软的面团大功告成。
然后就是我和妈妈的主场,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摔面。我手握刀具,将面团切成大小相等的面胚,一个个面胚乖巧的躺在早已白花花的案板上,等待着妈妈将它们焕然一新。妈妈撸起衣袖,口中还在夸着今天爸爸的面和得相当到位,我也跟着捧场,全家人其乐融融,好不热闹。取面,压片,摔面,入水,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摔面最为讲究,手握3个面皮,用力向案板摔去,面粉四起,面皮瞬间长高,噼里啪啦,热闹极了。捞出面条,稍微凉置,盘中餐初步见影,凝聚了三人之力,等待最后的“升华”。
压轴登场的当属奶奶,她身穿一身白围裙,一下子就有了大厨风范。手握一把铁铲,压住一勺羊油,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水清澈见底,放闪着金光,泛起油花。撒下一把香料,投入一把火红的辣椒,待它们在油锅中充分散发食材最原始的香味。等待油色逐渐转黑,切下大块大块的羊肉丢入锅里,与辣椒一同在锅中起舞,伴随着奶奶飞舞的双手,味汤也算是大功告成。
我给每一个人舀入几根宽面,泼入几勺羊汤,撒下一把葱花。“开饭啦!”我喊道。看着眼前的盘中餐,我深感全家人一同做饭享受的乐趣。有时虽然只是家常便饭,但却令我深感家的美好。
面前盘中餐,亦是家的味道,被我们咽在肚里,落在心里,留下痕迹,成了岁月,也成了回忆。奶奶总说家的味道,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心灵深处的记忆。盘中根根板面,将一家人的心紧紧相连,我想,这就是盘中餐最真挚的意义吧!
辣味与情脉一起澎湃,散发香气。我爱的不仅是这盘中餐,更是萦绕心头的家的味道。

 指导教师:苏茜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角度比较独特、构思有新意的文章,小作者注重写做面过程中,每位家庭成员的付出和配合,在细致的描写中,自然地表现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



吃烤鸭 读北京

要好(13岁)

北京市回民中学初二(9)班


北京烤鸭无疑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更是味蕾上的传奇。
踏入烤鸭店,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店内的装饰非常古朴,墙上悬挂着几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抬头望去,屋顶的横梁上雕刻着复杂的花纹。我找了一个空位坐了下来,打开菜单,前几页讲述了烤鸭的历史与发展。北京烤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经过几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宫廷宴上的必备佳肴。如今,北京烤鸭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里,我读到了北京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深吸一口那独特而又醇厚的肉香,我好奇地走上前,观察烤鸭师傅的动作。只见他们一个个分工明确,动作干净利落,互相配合默契。最辛苦的人,便是进行烤制工作的师傅了。他不断地用一个长铁钩子翻转着烤鸭,使它们受热均匀,时不时还向烤炉里面添加几块木炭。师傅的手臂坚实而又有力,那铁钩子在他手中就如同一把趁手的长刀,披荆斩棘,奋勇而前。炉前炎热,师傅额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不断地滴落下来,我的心口不禁一紧。我明白了。从选材到烤制,北京烤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技艺与传承的匠心。在这里,我读到了北京的智慧与匠心精神。
没一会,烤鸭就被推上了桌。在灯光的照射下,那金黄色的外皮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令人垂涎欲滴。师傅用刀片轻轻将鸭皮分离下来。刀起刀落之间,香气四溢。我小心地将烤鸭片加进薄饼里,配合上甜面酱、黄瓜丝一起放入口中。那一口下去,鸭皮酥脆的口感与满口的油脂香,在嘴里一并迸发开来。在这一刻,我与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连接。在北京,烤鸭不仅仅是食物,它是北京人待客的热情,是团聚的温馨,是相聚的欢乐。每当有亲朋好友来访,北京人总会带他们去品尝烤鸭,这份情感,就像烤鸭的香气,深入人心。在这里,我读到了北京人独特的文化与情感寄托。
从盘中烤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底蕴、人们的传承……北京,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有特点、结构完整的文章,小作者从北京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写烤鸭,有意地将烤鸭从制作到上桌的过程,与北京文化的不同侧面联系,这个构思立意不错。文章对于师傅的动作也写得清晰生动。不过目前菜肴与文化的联系,还主要靠议论来表现,与“我”的实际所见所感还有点距离,最好要深入思考:传承如何体现?北京人的待客热情如何体现?可否考虑结合具体的历史细节,聚餐的表现等来写?


相思红豆

李锦涵(14岁)

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初二(12)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奶奶的声音又飘荡在耳边,红豆饼的甜香似乎又环绕在鼻尖,引领我走向记忆深处,奶奶对我那满满的爱涌上心头。
幼时,我喜爱在乡间泥泞中奔跑,迎着夕阳越过那遍地金黄,便能听到奶奶收起锄镐箩筐,唤我一同回家的声音。牵着奶奶满是泥土的手,回看家门前的大片红豆地,已到了丰收的时候。我对着水井旁的两大桶竹筐红豆,早已垂涎三尺。
奶奶总会让这两大筐红豆,变成各种美妙的食物,然后眯着眼,带着笑,看我狼吞虎咽。其中,红豆饼是上上品。
奶奶处理红豆,有她自己一套方法。她的大手在水中搓几搓,水中便有细末腾起,经过冷水淘洗,红豆就有了光泽。先闷后蒸,润泽饱满的红豆很快就沙沙糯糯,香甜无比。蒸笼盖揭开伴着蒸汽,我的心通通跳着,因为奶奶像是正在施法的神仙,也因为紧盼着笼中飘来的幸福甜。
这时,如果偷吃,一定会被烫,可我总是忍不住伸手,被烫得哇哇直叫时,总有奶奶柔软的拥抱。她轻轻吹着我的手,叠起眼角的皱纹,看我抹抹眼泪,吃一口她吹凉的豆馅,手早就不疼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奶奶轻声哼唱着,我看见旁边桌上放着做了一半的酥皮外壳,感到一阵温暖。那时的我,从不害怕孤单伤痛,因为奶奶总在身边陪伴着我。
后来,我离开了香甜的红豆地,坐上车,我看着眯着眼睛招手的奶奶越来越远,心里又腾起那沙沙甜甜的味道,眼泪却静静流下来。望着窗外,村里种满红豆的田地,一块又一块久久不见尽头,一直送我到千里之外,心中早已满是甜香。
还记得那一年丰收季,我望着窗外的落叶,心里并不喜悦。演讲比赛高手如云,我却没有能动人的话题。“涵涵,有包裹!”我用冰凉的手,接过妈妈递来的盒子,打开,里面竟是奶奶亲手制作的红豆饼,一口下去,无数回忆涌上心头。对,这就是奶奶的味道。我的鼻尖有些泛酸,记忆中红豆饼的芬芳在这一瞬间飘到我的身旁,香甜不仅在舌间盘旋,更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久久无法消逝。
我迫不及待地给奶奶打了一个电话:“奶奶,红豆饼,真好吃!”熟悉而温暖,泪水划过脸颊——“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那红豆饼的芬芳让我不能忘怀,它蕴含着奶奶的味道,这满满的爱,也永远萦绕在我的心间。

 指导教师:尚昱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自然真挚、结构完整、生动感人的文章,小作者围绕着奶奶做的红豆饼,写出了我与奶奶相处时的温暖记忆,前后呼应,更体现出亲情之绵长动人。





北晚作文8月征稿征画主题


征稿主题1:快乐假期(8月11日截稿)

(假期是一个“充电”的好时期。暑假过半,同学们应该都有了不少新体验。你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尝试了哪些新事物?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请写一写。)



征稿主题2:读书有得(8月25日截稿)

(书中有着无限天地。在这个假期,你读了哪些书?有没有哪些“旧书”,给你带来了新的体会?又有哪些“新书”,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请写一写。)



征稿主题3:自主命题(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截稿)

(本版接受中小学生非虚构类记叙文、虚构类短篇小说作品投稿。)





征稿要求

文章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言之有物,生动有趣

(400-800字,不超过1200字。暂不接受诗歌投稿)


作者需为在读中小学生。如有指导教师请注明。

(课内作文及仿写、改写、续写作文,请注明。)


画作鼓励原创手绘、写生作品

(临摹、数码绘画作品请注明)



投稿投画邮箱:hzzw1000@163.com

邮件标题请按“征稿主题名称+文章标题+姓名” 命名


请投稿者在投稿时提供:

小作者姓名、年龄、学校、班级,

小作者本人身份证号,邮寄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如投稿时未注明相关信息,视作主动放弃稿费。

本版稿费每月底统一上报,经审批后发放,请耐心等待。

收到汇款单后,请及时携带身份证、汇款单,按要求前往邮局领取稿费。


录用后将以邮件通知,请勿一稿多投。


关注公众号,查看征稿征画近期主题和作品。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感悟,分享心得~


北晚作文
《北京晚报》作文版,为中小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