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沉默的帝陵,见证一个推行汉制的神秘王朝

学术   2024-11-10 12:49   河北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草原上沉默的帝陵,见证一个推行汉制的神秘王朝

来源:道中华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忠肝义胆但身世复杂的萧峰;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忠烈的杨家将;结束了辽宋多年对战但也充满争议的“澶渊之盟”……这些鲜活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对契丹人和辽朝的最初印象。

  

历史上的辽朝“信威万里”,东临大海,西北广及沙漠,并且推崇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辽朝覆灭后,契丹文化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好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我们留下了一道道可循的印记:坐落在内蒙古与辽宁等地幽深山谷中的辽帝陵,就静静地诉说着这个王朝兴衰的传奇故事。



▲辽代帝系及陵寝分布图(图片来源:《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


一代雄主耶律阿保机和辽朝的建立


10世纪初,中原大地群雄逐鹿。而在北面,一个战神正在冉冉升起,他就是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八部中实力最强的迭剌部。他在降服了一众部落后,29岁就被推举为迭剌部的“军事一把手”。


几年后,因契丹老可汗去世,阿保机被推举为新可汗。


这一年是907年。此时的契丹并不强大。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骑射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就在此时,中原发生巨变,契丹的机遇来了。


四月,朱温灭唐。之前契丹可汗的合法地位是唐朝册封,耶律阿保机这个新可汗急需中原政权认可,于是遣使向朱温请求册封。


七月,幽州的刘守光囚父篡权,刘守光之弟刘守奇率数千人投奔契丹,此后又有大量幽州军队投奔契丹,契丹就此开始强大起来。


这时,另一个“天助”耶律阿保机的人出现了,他叫韩延徽


韩延徽是刘守光的参军。他受刘守光指派到契丹求援,但他见了耶律阿保机不拜,惹怒了阿保机。


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后劝阿保机:这是个人才,你用好了,汉人们会铺天盖地过来的!


阿保机一听在理,就提拔韩延徽为自己的首席智囊。


韩延徽教阿保机怎样建牙开府、筑城郭、开市场,怎样建造汉式的基础设施去安置汉人,还让阿保机把手中的大量荒田分给汉人,让他们各安生业。


这一番操作,让北上的汉人大多留在了契丹。


趁契丹内部混乱之机,耶律阿保机又采用韩延徽的策略,以汗位换取自成一部。


阿保机对其他部落说: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我要自率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同守,自成一部。


随后,他效仿幽州(今北京)建造汉城。汉城的土地适合长五谷,有盐池之利。


韬光养晦一段时间后,耶律阿保机发动“盐池之变”,统一契丹各部,于916年正式建国,国号“契丹”,后称“大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


登上大位的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推行汉制;仿照汉字,创制契丹文字;按照唐朝法律,制定法典;建置州县,培养“集中原文化于一身”的长子,巩固世袭君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辽太祖开疆拓土,却熬不过光阴转瞬。926年,耶律阿保机在出征渤海班师辽上京途中忽然去世,葬于祖山,是为辽祖陵。


古人事死如事生,耶律阿保机将他的雄心壮志和对辽朝的期待,尽数留在了他的陵寝中。


辽祖陵:开创辽代陵寝制度的先例


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乡)石房子嘎查(村)西北的一个口袋形山谷中。


▲辽祖陵遗址位置图。(图片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此地依山脊为陵墙,太祖玄宫择中而立。走过唯一的正门黑龙门,至漫其格山北侧案山,形成清晰的轴线布局,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礼制。


▲辽祖陵黑龙门。(图片来源:“视觉赤峰”微信公众号)


辽祖陵距辽上京约20千米,这非常符合唐朝帝王陵临近首都并位于都城西侧的规制。


辽祖陵陵园分为内、外两区,形如“日”字,应该是模仿辽上京城设计,这也是古代中原王朝“帝陵若都邑”规划理念的体现。


▲辽太祖纪功碑。(图片来源:“视觉赤峰”微信公众号)


辽祖陵东南约1000米处,为奉陵邑祖州城。当时的奉陵邑祖州城内居住着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并有官吏办事之处及市肆等。祖陵陵园和祖州城之间有太祖纪功碑楼、圣踪殿等重要遗迹。


▲辽祖陵遗址示意图(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辽祖陵在承继唐代陵寝制度规制基础上又有创新,为后来辽朝诸帝陵所遵循和沿袭。它反映出契丹统治者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尊崇和效仿。


辽庆陵:埋藏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变迁


在辽朝的第六位皇帝——辽圣宗时期,辽朝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年幼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伊始,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临朝摄政。萧太后重用韩德让等能臣名将,锐意改革,整顿吏治,诏开贡举,在辽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圣宗后来的亲政和治理铺平了道路。


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汉文化修养极高,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能赋诗,大力倡导创作契丹文与汉文诗歌,并以唐朝诗人白居易为偶像。


“澶渊之盟”后,辽圣宗奉宋真宗为兄,宋辽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政治往来持续不断,促进了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契丹国志》记载,宋真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后,辽圣宗按照儒家“兄友弟恭”的传统,召集大臣哀悼,令后宫妃子以下一律戴孝哭丧,有犯真宗讳者必须改名。


圣宗为政期间,选拔贤才、改善民生、大兴教化,使辽朝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庙号为“圣宗”的皇帝


1031年,辽圣宗去世后,葬在庆云山麓。尔后,他的儿子兴宗、孙子道宗也先后归葬于此,三座帝陵合称庆陵。


▲庆陵的三座帝陵自东向西排列,人们按帝陵玄宫位置称为东陵、中陵、西陵。上图依次为东陵、中陵、西陵玄宫平面简图(图片来源:(日)田村实造、小林行雄著,李彦朴等译,李俊义等校注《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庆陵建造时正值辽朝极盛时期,随葬物品极为丰富豪华。可惜,金兵破辽时,庆陵惨遭洗劫。  


走进辽圣宗永庆陵,可以想见辽朝曾经的恢宏气势。地宫为砖砌,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室,前室为矩形墓室,中、后室为圆形大墓室,前室与中室东西两面各有一侧室,各圆形墓室筑有穹窿顶,矩形墓室及各甬道筑有券顶。


▲东陵中室所绘秋景图之摹本(鸟居绿子临摹)。(图片来源:(日)田村实造、小林行雄著,李彦朴等译,李俊义等校注《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墓门上,工匠在预先雕造好的构件轮廓表面填绘了相应的彩画,并在砖砌额墙上描绘了一条由垒脊瓦垒成的正脊及一对承托在正脊两端的巨大鸱尾。


▲东陵墓门。(图片来源:(日)田村实造、小林行雄著,李彦朴等译,李俊义等校注《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在这座帝陵中,无论是建筑结构、装饰彩绘,或是壁面中的四季山水画和人物肖像画,还是以平浮雕牡丹花纹或四神图作为装饰,都遵循唐代传统的哀册,既存唐代遗风,又有宋式营造,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历史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这一切都鲜活再现了那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辽代帝陵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


辽朝立国200多年,历经9任皇帝,分葬于5处帝陵。其中祖陵、怀陵、庆陵在内蒙古,显陵和乾陵则在辽宁境内。


如今,关于辽代帝王陵的考古工作越来越多,为后人研究辽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历史发现呈现在公众面前。‌


辽朝,在历史长河中轰轰烈烈,曾开创了200余年的辉煌。而今,鉴于史料匮乏、文献记载不翔实、文字难解等因素,契丹和辽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十分神秘。但遗留在草原中的城址、屹立的辽塔和沉寂的皇陵,却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将那段悠久的过往娓娓道来。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供图)

(作者简介:徐娟 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俊义 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心教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