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航港之起航地,胶州湾的板桥镇“人烟市井,交易繁华”,是整个胶东半岛最重要、最繁忙的古港口,一千年中,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货物的船队从这里出发,驶向世界。
据《胶州市志·大事记》载:“623年(武德六年)撤销胶西县,并入高密县,设立板桥镇。” 板桥镇由此踏上历史舞台。
青岛胶州的板桥镇是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点,从唐朝的板桥镇,到北宋的市舶司,估客骈集、千樯林立,贡艘浮云、轴轳千里,胶州人从这里通达四方、走向世界。
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后,1913年“海上丝绸之路”被法国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学界认为,古“海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线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经辽东半岛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甚至后来延续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
板桥镇的崛起是与“海洋”“贸易”“文化”三个关键词产生关联的。在板桥镇建置之前,这片土地有三里河遗址所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经历过琅琊海战;秦始皇三次亲临,还派徐福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曾为胶东王的汉武帝刘彻,也多次巡幸琅琊、不其城……这条由胶东半岛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列岛的航线,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板桥镇正式建置,属密州(治诸城)。虽然板桥镇在唐代正在悄悄兴起,但在北方海港中的地位尚不及登州和莱州。“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板桥镇古港口在宋朝时期成为北方唯一市舶司为标志的。
为更好管理货物和对外贸易,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在胶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用来管理港航、征收税钞、鼓励贸易往来和保护外商外侨等。当时全国设有8处市舶司,分别设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温州、密州等地,北方唯一一个就设在密州板桥镇。其进出口货物量“必倍于杭、明二州”(《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同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在胶西板桥镇设立板桥榷场,后改名为胶西榷场,与南宋互市贸易。
昔日的板桥镇有多繁盛?《宋史》里有载:“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 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府周于智,写“少海连樯”有序云:“每秋冬之交,估客骈集,千樯林立,与潮波上下,时而风正帆悬,中流萧鼓,转瞬在隐约间;又令人想蜃楼海市,咫尺云烟矣。”“少海连樯”作为“古胶州八景”之一,描写的正是板桥镇昔日的繁盛景象。
经过了宋朝的隆盛,板桥镇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及枢纽,也没能逃脱式微的命运,尽管这个式微的过程比较漫长。元明以后,随着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的淤积,海岸外移,板桥镇港口逐渐让位于它的外港塔埠头码头。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胶东半岛诸海港被关,板桥镇作为北方重要古港的优势也逐步消失。
随着历史变迁与城市建设,文物部门多次对板桥镇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通过考古勘探,大致确认了宋金时期板桥镇遗址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确定了胶州市湖州路附近云溪河路段地下文化遗址分布状况及文化内涵,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实物佐证。瓷器为板桥镇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这些瓷器生产使用时代最早可上溯到唐、五代时期,晚则到清、民国时期,其中以宋金元三个时期为主,这也是板桥镇遗址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此外,板桥镇遗址还有两组宋代大型建筑基址,包括砖、瓦当、脊兽、螭首等建筑构件,以及夯具、碑刻残件等建筑用器。2013年3月5日,板桥镇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类较多的历史遗物反映了板桥镇港口贸易的繁荣。板桥镇遗址规模巨大,文化堆积深厚,蕴含丰富,出土的历史遗物数量之大,门类之多,令人震撼。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多是贸易品,通过远洋和内陆运输而来的数以万计的瓷片几乎涵盖了北宋时期所有著名窑系的产品,有利证明了在宋代北方地区物质流动中的枢纽地位和港口贸易的繁荣。长期以来,人们对密州板桥镇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史料记载,通过对板桥镇遗址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使我们对这座沉睡地下近千年的古镇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大型公共建筑群市舶司衙署和仓储的发现以及大量铁钱、各类窑口瓷片的出土,充分印证了宋代密州板桥镇在中国北方港口中的地位。这对于胶州和青岛港的历史沿革、板桥镇港口的海运贸易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为历史古港的板桥镇,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它的存在与发现,使得胶州文化发展脉络愈加清晰。
板桥镇
板桥镇秧歌广场
胶州有中国秧歌城的美称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
板桥镇秧歌广场秋景
板桥镇秧歌广场秋景
板桥镇月老园
板桥镇月老园简介
板桥镇博物馆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安澜桥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
板桥镇
板桥镇
板桥镇
板桥镇秋景
板桥镇浮雕
板桥镇浮雕简介
板桥镇浮雕
板桥镇浮雕简介
板桥镇浮雕
板桥镇浮雕简介
板桥镇
胶州古称“海表名邦”
板桥镇浮雕
板桥镇
胶州古称“海表名邦”
胶州的由来
胶州古称“海表名邦”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往期回顾
【随笔 摄影】申艳娟|回眸疫情期间国庆假期的颐和园和北坞公园
【影视评论】申艳娟|铁血铸军魂——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