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母亲的小作坊

文摘   2024-12-01 18:47   江西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记忆如风中残烛,在寒风的轻抚下逐渐黯淡。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总有某些特殊的片段,深深镌刻在脑海里,仿如昨日,清晰可见。

入冬的清冷悄然而至,我来到信丰县球狮畲族村,领略那里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当迈进展示厅时,我的目光瞬间被角落里那台制作爆竹筒的物件吸引,内心澎湃,竟一时语塞,激动得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能急切地向身旁同事不停比划,解释它是如何把一张普通的纸张变成爆竹筒。脑海中,浮现出当年母亲那灵巧的双手,须臾之间,一个个爆竹筒便在指尖诞生。“轰……轰……”那搓爆竹的声音好似穿越时空而来,在耳边萦绕回响,将我的思绪带至童年岁月。

我的家乡在李渡,闻名遐迩的“李渡烟花”是这里的闪耀名片,当它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夜空中绚丽绽放时,那漫天华彩不仅照亮了北京的天空,更点燃了每一个“李渡人”发自内心的自豪火焰。儿时记忆里,制作爆竹的首要工序——纸质卷型,便是在家乡星罗棋布的手工作坊中完成的。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撮子”,它是实现纸质卷型的核心工具。别看这“撮子”只是由几截木头拼接而成,却能够为工人操作提供极大的便利,使得制作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遥想当年,家乡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女们把希望寄托在这简易的手工活上。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换得一份微薄却珍贵的收入,既补贴了家用,也编织出了生活的美好。






在我的家里也曾有过这样一台承载着全家希望的机器。父亲溘然离世的那年,家中仿若天塌了半边,生活的沉重担子,无情地倾轧在母亲那瘦弱的肩头上。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咬着牙,用仅存的积蓄买下了一台二手“撮子”,她说:“咱们以后的日子,可就指望它了。”

母亲的鞭炮作坊坐落在压水井旁,作坊面积不大,却布置得井井有条,各式摆设简单实用,一张被岁月摩挲得光滑无比的木板桌、一根细长的搓针、一碗散发着淡淡米香的浆糊、一沓粗糙的黄色纸张,以及这台看似简便却意义非凡的“撮子”,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多余的物件。在这方小小的空间里,母亲劳作的声音单调却又充满温情。一针一卷一搓,那熟悉的声响一个接一个地荡漾开来,回荡在每个春夏秋冬、晨昏午后……母亲好似不知疲倦一般,坚守在那里,撑起了我们的家。

  

那一年,寒冬降临,母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路颠簸从爆竹厂领回两大袋纸张。我和弟弟帮忙将沉甸甸的纸张搬到鞭炮作坊里,仔细地把它们展平、分类堆放。晚饭后,昏黄的烛光在风中摇曳,母亲又开始“加班”。烛光映照下,她那疲惫的面容坚毅如常。母亲说,多做一点,就能赶出更多的货,过年时就给我们买新衣服、买好吃的,让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个好年。

于是,在那个寒冬,作坊里满是忙碌而温馨的氛围。母亲手法娴熟地擀筒,弟弟拿着刷子,蘸着浆糊认真涂抹,我在一旁负责将做好的爆竹筒整齐装货。母亲手脚麻利得很,擀出的爆竹筒力度均匀,每一个都板正精致。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在那个月领回了150元工资,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的印象深处,那年的除夕满是丰盛与美好,尤其是桌上那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泛着诱人的光泽,幸福的滋味充斥着舌尖味蕾,令人垂涎留恋。我们心里都明白,这个丰盛得令人难忘的夜晚,是母亲带着一家人,用无数个夜晚的辛勤忙碌换来的。看着母亲那憔悴的脸上绽放出难得的笑容,好似穿透冬日阴霾的暖阳,直直地照进心田,暖融融的。

如今,制作鞭炮的家庭作坊已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凋零、消失,但母亲那时在昏黄烛光下劳作的身影,除夕夜里那盘红烧肉的滋味,以及一家人围坐一团的欢声笑语,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头。每当回忆起,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不禁让人泪湿眼眶,我知道,那些远去的日子里,藏着我们一生都要守护的爱与温暖。








  丨 高速同行


江西高速客家行
江西高速客家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