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四季·画卷中

文摘   历史   2023-10-09 23:47   中国香港  
土楼长大的孩子绕着鹅卵石铺成的年轮一圈一圈地转悠,在光阴荏苒中蓦然回首,不知不觉已走过不惑。离家渐远,每每重回故土,总会在静默的屋檐下抚摸着缕缕土黄色的斑驳,记忆如画,倾听着燕子的啁啾,岁月如歌,那墙上的弹洞,那昔日的炮口(注1),翻阅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那青春无悔、红旗飞扬的壮丽诗篇。

年去岁来,那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那节奏安详的脚步声,那鸡犬相闻的嬉闹声,那吱悠作响的打水声,传唱着土楼四季的悠扬,在岁月的长河中,翻阅着一帧帧四季更迭的唯美画卷。

春天的土楼是一幅热闹的迎春图。新年的脚步近了,蜿蜒的溪水涨起来了,枝头的新绿多起来了,小鸟的欢歌唱起来了,土楼的春天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闪亮登场了。

常年在外的几万官陂人早早就回来了,过年是无论如何都要回家的。平日里静寂的山村顿时热闹非凡,路边的人群熙来攘往,路上的小车川流不息,上官圩、下官圩、霞葛圩整天堵车,各个村庄的停车场上摆满了小车。

经过几天的忙碌,打扫房间,买年货,做粿,杀鸡宰鸭,贴春联,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年夜吃过团圆饭,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妇女们在门口拜正(注2),鞭炮声噼哩啪啦响了一整夜,新年到了!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发红包,喜气洋洋。初二到初七扛关帝爷,各楼轮流,一楼一天,从玉田楼一直到田下楼。一大早,老爷爷们穿上袢衫(注3),戴着帽子,小孩子们穿着新衣,列队拿旗,新郎官扛关帝,八抬大轿,大人们组织列队,还有各色的队伍:锣鼓班、舞狮舞龙队、戏班、表演队伍,好不热闹。抬着关帝爷,走过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妇女们在香炉里换香,然后引回家里祭拜,祈祷一年的好光景,锣鼓声、音乐声、喧闹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下午和晚上,各楼的节目各不相同,有舞狮,有舞龙,有武术表演,有乐队表演,有潮剧,有歌舞,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轮到哪个楼扛关帝,亲朋好友就去哪个楼表示庆贺,一起吃个饭,喝个酒,气氛浓烈,年味十足,这就是土楼人家别具特色的过年习俗,热闹、欢庆、祥和。春水潺潺,杨柳依依,春风和煦,岁月静好,火红的鞭炮、满天的礼花给漂亮的春景披上一件朦胧的轻纱,正如水美楼对联所写的“水月松风比清华曲写阳春烟景,美玉明珠方朗润益增大块文章”,美不胜收。

记得小时候过年,路上没有那么多车,也没有那么丰富的表演,一出社戏,一个锣鼓班,一场露天电影,仅此而已,但一样的热闹隆重,一样的喜气洋洋,就是这七坎武术,还有这开口狮,可是千百年来客家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就连早年搬迁到台湾的官陂人如今也一样在继承着。

除了春节,不远千里也必须回来的还有清明节,官陂人对清明节的重视,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清明扫墓从春分那天开始,一直到清明那天结束,必须从十一二世,一直扫到二十几世。

祭扫上祖可以派房亲代表去,祭拜时里三层外三层,仪式感特别强,然后在大草坪或者是村部摆上几十桌一起就餐,场面蔚为壮观,平日里素未谋面的远亲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自家人”(注4)。

近几代的扫墓是要整个家族一起一起去的,集结五六十人,十几辆小车浩浩荡荡地开出去,然后在地坟堂或树荫下一起就餐,其乐融融,在春和景明中踏青赏春,让人心旷神怡。客家人历经先秦到宋元的五次大迁徙辗转到南方,衣冠南渡但根在中原,这种追宗报本、感恩孝顺、亲近自然、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样祖祖辈辈言传身教保留下来的,积淀深厚而又日久弥新。

夏日的土楼是一抹清凉的山水图。官陂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森林覆盖率高,入夜降温快,加上神奇的土楼建筑冬暖夏凉,楼内古井里的泉水一样的冬暖夏凉,不得不佩服客家先民们无穷的智慧。在上官,玉田楼、水美楼、马石楼、新荣楼等十多个土楼,环绕着在田楼这一巨型土楼,像一个大花蕊周边绽放着朵朵花瓣,又像众星拱月一般精巧构思,宛如一幅巨型山水画在苍茫大地上缓缓铺开,绮丽壮观,震人心魄。

记忆中童年的夏天是在水里度过的,一天能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将军潭上打擂台,阳龟潭里骑乌龟,大队溪桥下跳水,半潭石上坐交椅,东溪里流去了多少往日的欢愉。日渐富裕的村民越发会享受生活了,自掏腰包或三五集资,在各个山泉的源头处开辟游泳的“新战场”,不冷潭、欢乐谷、下龙坑、吴坑口,清凉的泉水更是家乡男女老少避暑的绝佳场所。山泉清冽,飞瀑四溅,绿树成荫,池馆水榭,更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在边上砌上一壶山泉水、木炭火烧成的功夫茶,沐浴凉风,品茗听泉,寄情山水,怡然自得,好不惬意!

秋季的土楼是一帧沉甸甸的丰收图。田野里,金黄的稻田稻浪翻滚,碧绿的上海青,紫色的茄子,鲜红的番茄,金黄的玉米,白色的萝卜,大大的南瓜,长长的丝瓜,披白纱的冬瓜,露出头的番薯,尽情描绘着丰收的喜悦。果园里,龙眼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红灯笼般的柿子让人垂涎三尺,大大的蜜柚招人品尝如蜜的生活,圆圆的赤皮梨催你滋润干渴的的喉咙,秋日的硕果叫人回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和真谛。

寒窗苦读的学子,同样收获颇丰。“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自古客家先民,从中原迁至闽东南、粤西北山区,虽条件艰苦却能磨练出惊人的毅力,使得辛勤耕作、发奋读书的优良传统有增无减、愈发浓烈。父辈们辛苦打拼,闯出了一番天地,更加懂得了知识的珍贵,誓将培养下一代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官陂学子金榜题名,捷报频传。譬如2022年高考,官陂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复旦、厦大的都有,成绩喜人。

社会上,助学奖教的风气日益浓郁。各级教育促进会捐钱捐物,奖励先进,更加助推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几年前我的母校上官小学每间教室都装上了空调,太让人羡慕了。小学同学的女儿张沈心然2022年考上清华大学,将获得的奖学金十余万捐赠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引起巨大的反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家乡的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寒冬的土楼是一张热气腾腾的温泉图。官陂共有四口温泉(注5),真可谓是风水宝地,得天独厚的资源让你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还记得小时候,约上三两个小伙伴,走过几公里,只为了去好好享受一番温泉。在天子地的溪边,一个圆形石堆中间有一口温泉,一头引进溪水,一头略微排出剩水,整口汤热气腾腾,躺在天然的石椅上沐浴,那感觉只剩下一个字——“爽”!

就是现在,每每冬天回去,总是要去洗汤(注6)的。如今这口天然温泉要收费一元,还送你一包沐浴露,收费是为了支付路灯、定期清洁汤池的费用,真够便宜的。记得以前汤池没有路灯时,到路边的店铺借个手电筒,店主总是慷慨地答应,根本不担心我们到时候不还他手电筒。人多的时候,几十个人好不热闹,脱下的衣服大石头上随便放,手机、兜里的钱根本不用担心会被偷的,老家的治安就是这么好。当然,洗汤最好的时间是深夜,一口汤,三五个人,静静地躺在石板上,仰望星空,抑或是沐浴月光,此刻万籁俱寂,烟雾缭绕,让你感觉进入了仙境一般,你才会明白这里为什么叫“天子地”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建起了许多特色温泉,凤狮温泉、怪塘谷、龙天温泉酒店,越来越高级的享受,也带动了官陂旅游经济的发展。

斗转星移,时光如梦,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回味着一帧帧岁月珍藏的画面,土楼却永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整个官陂现存大小土楼60座,有凤山楼、龙头楼、溪口楼、在田楼、龙田楼等土楼,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半月形、畚箕形,可谓星罗棋布、目不暇接。不管圆的还是方的,都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寓示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洪秀全的“有田同耕”,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从毛泽东从土楼得到启发创立革命根据地,到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客家人总是心系国家,不懈奋斗,从平日里的邻里和睦,到农忙时的守望相助,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心中总是装着他人,一向如此,世代相传。 

午夜梦回,徜徉在土楼之间,再到汤店(注7)来一碗上官手工面,小酌一杯客家老红酒,配上烟肠(注8)、五香、豆腐,仿佛还有牛肠粄、虾粄(注9)、米粉、鸡蛋饼,吃撑了,再喝杯先苦后甘的野生清明茶,体味着“民以食为天”与人间烟火气。归途中再次邂逅土楼,驻足观赏,忆苦思甜,近距离感受着土楼昔日的沧桑、今日的巨变,笔端不经意间流泻出一首隽永的小诗:     

官陂赞

土楼四时水墨中,客家风韵别样浓。

官山叠翠无穷意,陂水潺湲汉唐风。

注:

1.墙上的弹洞,昔日的炮口:在田楼外墙上残留着子弹的弹孔和碎片,有一间屋子的外墙上有一个炮口,炮已不在,小时候往内可见屋内养一头牛。

2.拜正:客家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在门口祭拜,祈求新的一年全家人平安顺利。

3.袢衫:客家传统服饰,在过年、祭祀、社戏等重要节日老人穿的统一服装。

4.自家人:客家话,房亲、宗亲。

5.四口温泉:上官两个点:龙岗天子地(水温约70度/日出水量1160吨)和凤狮汤头(水温约62度/日出水量1520吨);下官两个点:下官七寨里(水温约45度/日出水量90吨)和下坑(水温约43度/150吨)。

6.洗汤:客家话,洗温泉。

7.汤店:客家话,面店。

8.烟肠:客家特色美食,香肠。

9.牛肠粄、虾粄:两种客家特色美食,客家话把“粿”叫做“粄”。牛肠粄是一种用米浆蒸成的白米粿,卷起来状如牛肠,需蘸上葱头油、特色粿浆吃,味清爽甜香。虾粄状如梭子,粄皮需用糯米蒸熟后在舂臼里使劲舂,舂出韧劲粘糯感,馅为大蒜、虾米和瘦肉,包完后放大锅里煎到外酥里嫩,味极鲜美。

作者资料:张镇森,电话13105009392,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大边村水美楼人,资深语文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漳州市楹联学会会员,诏安县音乐协会会员,酷爱文学、书法和音乐,《假如生命是一首歌》《明月·清泉·和风》《师恩难忘》《2019年最美的遇见》《张镇森诗六首》《延续中华文脉》《脱贫不忘习主席》等作品发表于《诏安文艺论坛》《丹诏乡讯》《诏闻天下》“学习强国”app等报刊媒体上。2020年指导学生习作《踏草归来米饭香》获市级一等奖,2021年诗作《观海》《回乡偶书》《重阳》获“璀璨华夏·诗缘杯”全国诗词文学大赛三等奖,楹联作品多次获市级优秀奖。

欢迎关注公众号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会

公众号上更新文研会公告,活动,研究成果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客家源流文化研究会的原创文章,版权为我会所有,

欲转摘者,需征得我会同意方可,否则视为侵权。

热忱欢迎张廖氏宗亲提供相关资料素材。

邮箱:gbkjylwhyjh@qq.com

或直接联系管理员

管理员联系方式:18759650003

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获取更多文章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会
官陂客家历史源流研究,搭建与客家团体之间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