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览效果的最终呈现,曾经圈内盛传“三分灯光七分调”,这话道出了调试的重要性。但是别太当真,若果真如此博物馆项目灯光得以调试计价才对,设计和设备都是“添头”。可实际却是按灯具计价,设计和调试可以“白嫖”。
不过此话能流行,却也折射灯光调试不可忽视!
灯光调试是调灯师的工作,但是博物馆调灯师不是一个专业职称。很多公司也未设置专门的职位,所以没有专业资格要求、职责、操作规范等。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能是电工、照明设计师、技术员等等。
在施工现场,效果调好了,别人就尊称一声“老师”、“调灯师”;效果出不了,别人就会直接支楞:“那个调灯的,把梯子推过来。”
现场干活只看“疗效”,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得拿出硬活。如此情况下,现场调灯师三教九流,什么来路都有,手法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些调灯师比较随性,实用为王。调灯主打“短平快”。
见过某位“大师”,通常开馆前急急忙忙打“飞的”到现场。布灯图、产品资料的什么都不看,到了现场捋起袖子开干,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一顿操作,调灯的速度很快。
这时他们一般不希望被干扰,若是设计师或者专家过来建议,“大师”通常不耐烦甚至直接开怼“不用说那么多,一会调完再你看。”
大家悻悻而退,等“大师”调试好了,引领专家、设计师过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很有道理的样子。效果与没调之前当然好很多,在洗脑和实效的化学作用下,大家很快就接受了。
这些“大师”通常经验丰富、闻多识广。什么场景用什么灯光心中有数,调试灯具时凭脑子想来就用。这很解决问题,但是有点定式化,呈现效果单一。
遇到较真的主也麻烦,如果设计师抠细节如:照明层次感问题、氛围问题等等,“大师”通常会用往常案例和比喻来解决问题。
某次现场,见过“大师”说他调的光很自然,自然得如同雨后天空般的晶莹。我碰巧在现场,听得一脸懵逼。晚上一起喝酒,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请“大师”解惑“天空般晶莹的光”,“大师”楞了一下,喝了口酒,意味深长地说:“当时咋不问,现在过了那个点我也想不出来了。”
当然也有慢工出细活的调灯师。调灯师带几位助手去到现场,到了不慌不忙先找个地方点只烟,让助手们搬梯子做调试准备。
一会工夫,瞅出哪位是负责人便过去敬只烟,聊上几句,再一起转展馆一圈了解大致情况。差不多了再回过来,对着梯子上的助手们开始“指手划脚”,重要场景再亲自上阵,这样忙活几天把工作做完。
调试工作差不多了就找业主或者负责人过来,边看边解释,遇到要调整修改的马上让助手干。
经验是调灯师的底气,瞧一眼判断选择灯具类型、灯光角度、光束角大小等,全靠平时积累。但是,要把事情做好,工作还需要更加仔细,从准备工作开始。如果要去调灯,应先了解现场的工程进度,是不是到了调灯的节点。
现场条件是否具备看以下几项:
1、轨道已经安装完成,灯具也已经装上轨道,试电OK。
2、展柜、多媒体等基本入场,开始调试。
3、场景制作进入尾声。
4、大部分图文板已经挂上。
5、部分展品到位。
这些工作准备越充分越好,但也不能等全整完了再过去。现场必须仍具备施工条件,工作全做完了再过去调灯就太晚。这时的工作主要是工具撤离、现场清理、文物入位。再去调灯,不小心把文物给弄坏了,这点灯都不够赔的。
所以,应该在施工尾声且仍具备施工条件时入场调灯。开始调灯时先熟悉现场:
1、与项目经理或室内设计师走一遍现场,了解设计意图、展览重点等。
2、准备好布灯图与电工再走一遍,了解现场负载、接电开关位置、控制点位等。
3、布灯图与现场轨道及灯具对照,查看漏失。
负载是要注意的!以前用卤素灯那会,一只灯几十瓦上百瓦,十几只灯轨道负载就到头了。到头了接电处发热,安装时不小心容易冒火花。
那会卤素灯发热严重,灯口和内部的反光器是不能碰的。有些厂家用塑胶卡口固定反光器,结果用了一段时间卡口齐刷刷地被切掉。再仔细看,全是掉在地上的反光器干的活。温度太高导致塑胶融化,就被切掉了。
现在LED功率少了一大半,发热没那么厉害了,但是灯带还是会出问题。现场安装工人有时图省事,灯带一米一米地往上接,拉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线路前面的接电头就承载不了,这时候烧不烧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
前些年一同行做个馆,快完工了上面领导突然要过来检查“中期成果”,大家手忙脚乱地停工清理清扫。一阵功夫后,现场负责人带着领导一路“侃侃而谈”地过来,大家脸上的笑意预示着一切将是那么美好与圆满。结果刚步入下一个厅,后面就烧了起来!
大家慌作一团,队伍的后半部分明显乱了,亏得前方的领导们已经进入了下一展厅。火已经烧起来了,而检查却又不敢停,大家都急得不行!这时一哥们站出来,临时处理相当了得:通知将领导尽快往前带,后面的电工、木工、泥工什么工全部上阵,终于在一片慌乱中“揪”出了那根“肇事”的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