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种起源(二)扩张之路
美食
美食
2024-01-03 16:31
山东
咖啡属的4倍体另类——阿拉比卡(C.arabica)是咖啡家族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基因库最单薄、最脆弱的成员,而如今却遍布全球,这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尤其是殖民帝国的侵略和扩张。如果要问咖啡被当做饮料最早是起源于哪里,答案可能取决于你的提问对象。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阿拉比卡作为一种农作物,一定是通过某种渠道由埃塞俄比亚被传入了也门:一种说法是被奴役的苏丹人将食用“咖啡大力丸”的习惯连同咖啡种子一起带入了也门;另一种说法则是精明的也门商人将咖啡及其种子一并带到也门。无论如何,至此之后,阿拉比卡便在也门扎下了根。也门成为阿拉比卡传播的中转站。17到18世纪是欧洲发现咖啡的大时代,但由于地缘因素,他们仅能通过也门管中窥豹。林奈称之为“阿拉伯茉莉”。17世纪中叶,林奈发表《植物种志》时,仍然用带有产地前缀的单词为其命名“arabica”,阿拉比卡自此有了自己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也门都被认为是阿拉比卡的发源地,它也曾一度垄断全球咖啡贸易。也门咖啡出口前会通过水煮或者焙烤灭活,种源也一直未能走出也门。直到17世纪中叶,一位印度僧侣巴巴布丹从也门摩卡港藏匿了若干颗咖啡种子带回印度,种植于印度的马拉巴地区(Malabar)。马拉巴至今仍是印度著名的咖啡产区,名声在外的印度风渍处理法咖啡”季风马拉巴“即出产于此。17世纪末,臭名昭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一批阿拉比卡种子从印度带到了爪哇岛,从此阿拉比卡在东南亚地区扎下根来。并且,为几个世纪后的杂交系咖啡埋下伏笔。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一株咖啡苗带回本土阿姆斯特丹,并且精心呵护让它在温室之中繁衍生息。18-19世纪阿拉比卡在整个美洲以及东非的扩散都和法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18世纪初法国多次从也门盗取咖啡树苗,种植于留尼旺岛(旧称波旁岛)。一个世纪之后留尼旺岛的阿拉比卡跟随法国天主教的传教士再次折返非洲大陆,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扎下根来。另外,留尼旺岛的阿拉比卡也被巴西引入美洲大陆。其二,18世纪初阿姆斯特丹的市长将种植于温室内的一株阿拉比卡赠送给了当时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继而,随着法国的殖民势力,这株阿拉比卡的后代又散布到了牙买加、古巴、海地、巴西等美洲国家。1967年埃塞俄比亚开始“闭关锁国”限制阿拉比卡种源外溢,但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也出现了若干次个人或者组织以身涉险,深入埃塞俄比亚腹地,采集野生咖啡种子。经也门由法国人参与的两条链路和埃塞俄比亚种源的直接输出,这三条扩张链路构成如今纯系阿拉比卡品种的三大阵营:埃塞俄比亚→也门→印度→印尼爪哇岛→法国、荷兰→美洲另外,在印尼爪哇岛繁衍生息的铁毕卡族群机缘巧合又进行了一次咖啡属内的跨物种杂交,形成了后来席卷全球的杂交品系。参考资料:斯图尔德·李·艾伦《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Lindsey Goodwin 《The origin of coffee》图片来源:https://varieties.worldcoffeeresear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