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百日咳诊疗防控考核试卷及答案20题

百科   2024-06-21 16:07   河南  


1.下面可能属于百日咳的传染源的有(ABC)。

A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患者。

B携带菌者。

C 和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同住人员。

D感染百日咳鲍特菌患者基本不往来的邻居。

2.百日咳的传播途径有(AB)。

A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 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C 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

D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3. 《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防控工作坚持的原则是(B)。

A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治疗、快速处置”的原则

B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的原则

C坚持“早发现、早防控、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D坚持“治疗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的原则

4.《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防控措施正确的是(ABCDE).

A做好病例报告。

B开展多渠道监测。

C加强预防接种,以及做好健康宣教。

D加强聚集性疫情处置。

E加强重点机构防控。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百日咳归属哪类传染病(B)。

A 甲类。

B 乙类。

C丙类。

D 丁类。

6.某聚集例如学校、医院发现聚集性百日咳疫情时,下列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CD)

A病例搜索。在涉及聚集性疫情的集体单位、医院开展病例搜索,并评估疫情波及范围。

B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密切接触者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近距离接触病例之日起14天。

C预防接种。属地疾控机构及时评估人群免疫状况,做好适龄儿童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D感染控制。发生聚集性疫情时,每日对单位内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7.当地疾控部门组织开展疫情形势动态评估,连续几天无新发病例,可判定聚集性疫情结束。(C)

A连续7天无新发病例。

B连续14天无新发病例。

C连续21天无新发病例。

D连续30天无新发病例。

8.做为公众人员,有效预防百日咳的措施有(ABCD)。

A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B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是预防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C 有症状时及时就诊。公众特别是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D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9.接诊百日咳患者时,医务人员防控措施正确的是(BD)。

A正确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B 做好手卫生。

C 没有必要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D 房间内经常通风,必要时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10.收集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患者产生的废弃物包装袋为(C)。

A 黑色垃圾收集袋。

B 红色垃圾收集袋。

C 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

D 橘红色收集袋

11.《方案》对于强化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提出要求正确的是(ABCD)。

A收治百日咳患者的医疗机构应严格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B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

C做好病例预检、分诊工作。

D做好职业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自身感染。

12.百日咳是由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 A )

A. 百日咳鲍特菌

B. 流感病毒

C. 肺炎链球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13.治疗百日咳应首选( D)

A.青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磺胺药

D.阿奇霉素

14.百日咳鲍特菌最适生长的温度为(C)。

A34℃—37℃。

B35℃—38℃。

C35℃—37℃。

D35℃—40℃。

15.百日咳鲍特菌病原学特征正确的有(ABD)。

A对生长营养条件需求较高,体外较难培养。

B百日咳鲍特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在体外存活时间短。C 该细菌对热及紫外线不敏感。加热至56℃ 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干燥3—5小时均可灭活。

D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可有效灭菌。

16.百日咳的潜伏期通常为 几天.(B)

A. 1-3天

B. 5-21天

C. 14-28天

D. 30天以上

17.做好住院患者所在房间通风,并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房间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A)

A正确

B 错误

18.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 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 周内传染性最强。(A )

A 正确

B 错误

19.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主要宿主,细菌黏附定植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B)

A 正确

B 错误

20.百日咳病例的网络直报应在几小时内完成?(B)。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院感笔记本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规范指南等分享。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分享交流、感悟及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