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 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
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和百万家庭深度看展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纪录片,单看名字很容易忽视,就这也能拍纪录片?!但越看越觉得,原来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它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它就是央视推出的7集纪录片《中国话》。
每集一个主题,从语言的韵味、语言和方言的形成、普通话的演进、语言的传承、语言背后的情感、各异的沟通方式及对语言的保护7个方面入手,宏观地展现了中国话传承的脉络。
有网友说:最感动的地方莫过于不同地域用不同的方言,去表达一个字、一个东西、一种情绪、一种思想。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乃世间大美。
有趣的“中国话”
联结天南海北的人
现如今的中国方言里,热度最高的可能就是重庆话和东北话。重庆人喜欢用各种语气词来表达情绪。
“好不好嘛?”是请求。
“一起去吃饭哈”也是一种请求。
“这个事情你还不晓得唆?”自带一股惊奇和疑问。
而东北,万物皆可一“整”。
为什么都是说方言,东北人好像就会发语音?
邀请人吃饭喝酒,会说“整点呗,整不整?”对方如果拒绝,就回答“整不了,不整”。
在这里,当你拿不准选个什么词儿才能准确表达此刻的需求时,来个“整”兴许就对了。
除此之外,因为与原始森林长久相伴,东北人还喜欢用动物比喻人。
“土豹子”形容一个人穿衣品味不佳;“熊样”说这人太窝囊;“傻狍子”因为天生一股呆萌劲儿,常被用来形容不太机灵的样子。
傻狍子:你瞅啥?
以相声扬名的天津人,就更有意思了。
从早上起来就开始琢磨:今天吃嘛好?嘛好吃?饱餐一顿后还会反复回味:好吃嘛?
结账的时候要问老板“How much?”。如果不好吃,还会再加一句“好吃嘛(mà)!”
短短三个字反复调换,就成全了天津人对吃的态度。
赣州人调侃自己的口音也毫不嘴软。因为不会发“r”的音,他们总是把“好热、好热”说成“好勒、好勒”。
这种由疆域广阔所带来的语言差异,让急需连结的中国人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让所有民众都有效运用的沟通方式。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于是,普通话应运而生。
它的诞生,助力了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人口迁移。让操着千百种口音的华夏子孙,从此以后都能够毫无障碍地分享知识、交流思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同时也吸纳了南京、四川、广东、东北等诸多方言和江湖行话。
比如哈达是藏语,站是蒙古语,沙琪玛、胡同都是满语;压轴、大腕儿、拍板来自梨园,撕票、反水又出于江湖……
如果说方言让中国人不忘来时的方向,那么普通话则帮助我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中国话的“神奇密钥”
藏着动人的传承故事
外国人学说汉语很难,有时连中国人自己想了解话里的“秘密”也不容易。
湖南江永,每当女孩长到5岁,母亲或者祖母就会教授她们学习女书。
这是一种在江永本地方言基础上,由女性创造出的语言,传女不传男。
六百来个字囊括了当地女性日常基本的对话需求,她们将女书绣在衣带上、写在扇面上,用来与年龄相仿的姐妹传递书信、诉说心事。
这些勇敢、智慧的女性坚定而默契地守护着彼此之间的秘密,用创造语言的方式呼唤平等、眺望世界。
女孩子间的守望相助,自古未变。
中国话的秘密也藏在许多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往来书信间。
为了回避一路的盘查和防止外人偷看,他们常常会将信件中的关键信息用暗语隐藏起来,堪比摩斯密码。
比如“清璇”是指钱,因为清(qing)+璇(xian)=钱(qian),而璇在当地方发音中是“xian”,又起到了一层双保险的作用。
这样的暗语设计,其实源自一种传统的汉语注音方式——反切。
即取上一个字的声母,和下一个字的韵母与声调,来为第三个字注音。
古人的字典:《韵书》
拼音出现前,古人都是用这样的方式为文字注音。
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律,大家不妨猜猜“卷四”、“清先”和“双甘”又是什么意思?
除了女书与侨批这样只在少数人群中流传的密语,中国话的秘密也包括那些藏在韵脚语调间的婉转情思。
汉语里,特殊的韵脚往往代表着特殊的情感。
比如以“o”结尾的尤侯韵就和思念相关。
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是一种思念;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也是一种思念。
这些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品读的东方情韵,是我们那些帅气迷人的老祖宗们留下的精神血脉。
声调方面,普通话虽然只有“阴阳上去”四声,但不同的方言却能够演化出十几种不同的声调,粤语九种,侗语多达十五种。
使用者们将这些充满律动的语言变成民谣、儿歌,在一代代孩子口中声声相传,又成为我们刻在基因里的不改乡音。
因为说着同样的语言,懂得相同的秘密,所以一个人可以靠近另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听懂另一个人。
新老更替的中国话
是既伟大又绵延不绝的传承
可能你也了解:九九乘法口诀诞生于战国,最早出现于颛顼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指导农耕。
作为全世界唯一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文明,语言文字在华夏历史传承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亲缘纽带。
然而中国话诞生之初,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有心人可能已经在诗歌中发现了端倪。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是读 xié 还是 xiá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是读 shuāi 还是 cuī ?
1960年,两位来自温州工厂的年轻人经过十年的追溯比对,还原了来自先民最真实的声音。
听听看《诗经·郑风·子衿》中的一个片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作者与授权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4《少年时》第十辑(1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