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何时变成了“官员”?》
胡彦彦 庶人一见123
刚参加工作,爸爸告诉我到单位,见到领导要称:“领导好!”。说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恭”和“敬”。
后来接受的政治教育多了才知道,这是礼仪,也是革命分工,但没有“高、低、贵、贱”。后来听说,刘少奇同志国庆节接见工人代表时传祥时,说自己当国家主席,你做环卫工人,咱俩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把这个故事一直记了大半辈子。后来我也当过几天干部,心里还念着刘主席都是“人民勤务员”的故事,只觉得自己也成干部了,是进步了的表现,是不识字的父母告诫自己要上进的实现,当干部之后,称呼变了,但我与上下左右的关系一点儿没变,领导该批评我还是批评我,同事该跟我急眼照样急眼。
当然,我把职工的意见该给领导反映的照样反映,过年过节该给职工申请福利的照样申请,每周一次卫生小检查,每月一次卫生大检查,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基本一点儿不留情面。
当然,我办公室的玻璃最干净也是大家公认的。上下左右关系其乐融融,根本不存在什么隔阂,更谈不上“脱离群众”。后来改革深化国企转制“瘦身”,我下岗“再就业”了。
重新成为群众一员反而觉得轻松不少,不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用牢记“一切向我看齐”,办公室玻璃也不用擦得第一净,觉得不当干部比当干部好多了。
再后来呢?再后来我慢慢发现,对领导、对干部的称呼好像变了,一点一点地变。先是称一把手,二把手,后来称老一、老二,还有称老大、老二。企业呢?也随着外企民企叫“老板”了。
这是有所指的。对整体干部队伍的称谓呢?不叫“公仆”,也不叫“人民勤务员”了,叫“官员”,口语化叫“官儿”。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式一定反映内容,内容只能通过形式表达。当年我们党为什么将工作在各级岗位上的负责同志,一律改称为“干部”,刘少奇主席还特意将其内涵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释,定义为“公仆”和“人民勤务员”。就是通过这种称谓变化,让党的各级工作人员记住初心,记住我们共产党人的使命不是要当“官”,而是要“革命”,记住干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干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当“半截子”革命派半途而废。
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的旗帜没有变,我们的事业没有变,我们的追求没有变,我们的称谓为什么会变了呢?
当然,它不是公开地变,正式地变,而是私下里变,一点点地变的。我以为,这样的变更可怕,更危险,更值得警惕。
要知道“千里大堤毁于蚁穴”,因为量变不止住,质变止不住。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吗?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