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success depends on external validation, we're trapped in an endless chase."当成功依赖外在的认可,我们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追逐。 他反思了自己全年取得的成就,但话语中透出让人意外的感慨:“我差不多可以开心了。”尽管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目标,他却执着于唯一一个未达成的目标,并为此感到遗憾。 这种心态让他在丰收之年依然无法享受来之不易的喜悦,而被“没全完成”的失落感所左右。 当我进一步探讨他的感受时,他反问道:“失败有什么好开心的?”其实,像他一样误将成功与满足挂钩的来访者不在少数。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尤其是企业家和CEO们,常常陷入成就与内心失落的矛盾中,甚至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哈佛教授亚瑟·布鲁克斯曾研究人类对成就、财富的渴望与持久幸福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当我们过度追求财富、地位或成就时,往往会让自我变得物化,把自已视为“经济人”,而牺牲了爱与欢乐。我们变成了不断设定更高目标的“无情任务执行者”。 大脑中的多巴胺机制推动我们实现目标,并在达成时产生短暂的愉悦感,但这一愉悦稍纵即逝。 接踵而至的是空虚感和重复追求的渴望,这种循环让我们难以清晰判断“什么才是足够”。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追逐金钱和地位不会带来持久的快乐,却依然难以摆脱这种无止境的追求。 当我们设定目标,假设成就所有目标便会满足时,实际上已经在一开始就为自己预设了“不足”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不满足是一种习得的心态,那么满足也可以是一种后天学习的能力。与其将满足感交由不可控的结果,不如将其视为一种习惯或技能,通过学习与实践,让满足成为一种内在的选择。 设想如果来访者在年初告诉自己,“我会因为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而满足”或“我因为能够施展才能并帮助他人展现才华而满足”,他的体验会大不相同。这种心态让满足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飘忽不定的结果。 要真正体验满足,首先要重新定义“足够”。过多依赖外在的象征--财富、地位、成就等--只会让我们不断陷入失落循环。 追求财富并非不对,但我们需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当财富从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变为自我价值的象征时,我们便陷入了“足够”误区。 问问自己:“金钱对我的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会因为拥有或缺乏财富而感到焦虑吗?”通过这些问题,重新定义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成就带来成就感,,但这份喜悦常常转瞬即逝。如果我们把成就作为自我定义的核心,不仅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还会牺牲健康与人际关系。 要反思自己的追求是否会导致忽视身边的人、疏忽健康、或因未达成目标而感到失落。 社会对成功人士的推崇容易让我们迷失在对外界认可的渴望中。社交媒体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需求,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点赞与关注。 但当对认可的渴望转化为无止境的需求时,我们的自我价值也被裹挟其中。与其陷入自我怀疑或拼命表现自己,不如转向建立真实的连接,专注于内在的价值。
社会比较让人感觉自己永远不足。试着以共情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每一步进展,对他人的成就抱以理解与欣赏放下比较,才能真正感到满足。 取悦他人、积累财富、追求关注会让我们不断陷入“享乐跑步机”。转而关注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为他人创造成长的机会,才能体会到深层次的满足感。 当我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不满时,孤立与自我批评会进一步加剧负面情绪。而连接才是缓解情绪的良方。学会感激那些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的人,并主动寻求帮助,才是真正的满足之道。 如果你厌倦了“享乐跑步机”的无尽循环,渴望一种更持久的满足感,那么请学会重新定义满足。 虽然要打破对财富、成就和认可的过度依赖可能需要大量的努力,但这条通往内心满足的路,将带来更加平衡而充实的生活。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和我达成了一个共识:刻意练习放下对成就的不健康的执着,更多关注工作和生活本身带来的喜悦,而非“成就”。 愿你也能回忆起那些真正让你感到满足的瞬间。将它们带入你的生活中,成就持久的内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