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名字的由来
杨尚昆的故居坐落在金龙村,这个小村子的名字着实不错,小村子果真飞出了一条“金龙”;这个小村子位于重庆潼南县的双江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地方。
他的故居名为“四知堂”,始建于晚清同治年间,这四知堂的名字也是有着含义的,出自于杨震的一个典故,何为“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这个典故叫作“杨震四知”,出自于《后汉书·杨震传》,话说那一年,杨震被调任去东莱当太守,途径昌邑,这昌邑的县令名叫王密,他能当上官还是得益于杨震的推荐。因此,为了感谢恩公,王密特意大晚上的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着很多金子作为谢礼。
杨震自然很是生气,说我知道你的人品,你为何不晓得我的为人。王密还以为他是假客气,就说,这大晚上的也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怒斥他: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觉得羞愧,拿着金子退出了门,这就是“杨震四知”的典故。
很多杨姓后人大多都以这个典故,作为自己的房屋的“堂号”,你看到有的屋子上挂着个“四知堂”的话,这家主人多半就姓杨了。
历史变迁
这故居也是很有些历史了,有个上百年的年头了,当年是杨传魁的宅子,这杨传魁是杨尚昆曾祖父杨世绥的第二个儿子。
杨尚昆家的宅子在双江镇上,因为时间久远显得有些不牢固,需要进行修缮;于是,在培修屋子的那段期间,杨淮清带着妻子,就暂时寄住在“四知堂”,彼时,杨尚昆还没有出生。这一年是1899年,也就是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后来,因为妻子邱氏临盆在即,又加上当时的社会比较乱,回去的路上有不少盗贼和土匪,杨淮清就只好和妻子在四居堂长住了下来。
1907年8月3号,光绪33年,杨尚昆诞生于四知堂的正厢房内,故而,这“四知堂”虽说不是他家的宅子,但也因此成为杨尚昆的旧居。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这“四知堂”被收为了公房,进行了些许的修缮。五十年代末的时候,“四知堂”附近几十户农民拆了自己的住房去炼钢铁,最后钢没有炼出来,住宅也没有了。没有法子,这几十户农民只有去四知堂里居住,在这里安了家。
这一下涌进来不少人,没有统一的管理,整个大院里虽说还有大体上的原貌,但很多地方都被改造了。譬如,在大院里用石头和泥巴垒起了不少住房,还有猪圈和厕所等等;那会的四知堂内部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凌乱。
到了后来,里面居住的农户迁了出来,2007年,国家特意拨款对四知堂进行了重新的修缮;同年的五月份,改善一新的四知堂被开辟为杨尚昆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2021年7月,对其故居进行了重新的升级改造,经过近三个月的升级改造,其故居正式对外开馆。
故居里陈设有460多个藏品,有对杨尚昆同志生平的详细介绍。
详说故居
整个故居的占地面积约有8233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坐西南方,面对东北风,整体结构是传统的中式土木石宅子。
这处宅子可以说是有着“三合一”的功能,集合看民宅、府邸和庄园为一体的建筑,有着晚清建筑的特有风貌。
目前,故居内总共有着40个房间,屋子里的大前厅和正厢房是整个故居的核心,位于大前厅和正厢房之间的那个天井,是整个屋子的中心。故居的结构以天井作为一个分割点,在天井前面是大前厅,天井后面就是正厢房。
位于天井两侧的,就是东、西两个厢房,围绕着天井,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四合院造型。
除此之外,在四合院的外围,在东面和西边分别又修建了"东轩"和"西轩"。在这"东轩"和"西轩"的两面,距离正屋四米处,又修建了围墙。由此,形成了两个院坝,面积约有个近150平方米。
在距离大前厅15米远的地方,用砖石砌起了一个风火墙,顾名思义,这风火墙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防火的,防止火灾发生的时候,火苗顺着房势蔓延开来。
整个故居使用的木材,大多都是柏木,并伴有少量比较名贵的红木、阴沉木和香檀木;故居里的雕刻十分考究,大小门都有金形进行装饰,在那屋檐下、梁柱和门窗之上,都雕刻着不少精致的、寓意吉利的图案,有喜鹊、仙桃和牡丹等等。从这些图案当中,能看出来屋子的主人对福禄寿有着希冀。
如今故居里面的陈列由这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杨尚昆生平业绩》,另外一部分是《复原陈列》。
《杨尚昆生平业绩》里面的陈列着近400多幅历史照片,还有一百多件文物和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多部影视资料用于讲述杨尚昆同志的生平,从他投身革命事业开始,到留学生涯、在延安的日子、为新中国建立奋斗的岁月......
另外一部分《复原陈列》,主要展现的是杨家的家风。
故居里多达四百多的藏品,主要来自于捐赠,有瓷器、文献仿制品、文献档案资料......
这故居属于国有事业单位,故居的日常经济来源于国家的财政全额拨款,人员编制自然也属于国有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有管理员四人,解说工作人员四人。
每年来此缅怀和参观的人数不少,截止目前,每年去故居的人数大约有个近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