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1927年颁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其中的规定了大学教员每月的薪水:
1、教授:400—600元;2、副教授:260—400元;3、讲师:100—160元;4、助教:100—160元。
大学教授每月的薪水最高能拿到600大洋,蔡元培当过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他每月的薪水只多不少,600大洋是妥妥的。除了固定的薪水之外,蔡元培先生每月还有稿酬收入,如此算下来,每月的收入是很可观的。
20年代,上海一般工人一个月的薪水差不多是15个大洋,在上海这种大城市生活,一家四口一个月的花销差不多也是15个大洋,蔡元培先生的收入,在当时相当于是部长级别的待遇了。
但是呢,蔡元培先生一生没有购置房产,在他70大寿的时候,他的学生和好友们商量着要给他购置一套房产作为贺寿的礼物。
之所以要送蔡元培房产,也是考虑到这个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仍旧居无定所,多年来一直在搬家。
1928年8月,年过花甲的蔡元培带着全家人南下,去到上海租房居住。在上海待了差不多九年的时间,1937年11月,蔡元培举家搬离上海,前往香港避难。即使是在上海居住的那近九年的时间,蔡元培先后搬过五次家。基本上是一年多就搬一次家,租一次房。
这么频繁的搬家、租房,即使是放在年轻人身上,都是好一顿折腾,更何况当时的蔡元培年过花甲,每一次搬家都是一顿折腾。对于一个老人的身心健康来说,显然是很不好的。
因此,在他70大寿到来之际,蔡先生的学生、好友这才想着送他一套房产,结束他这居无定所的日子。一开始,蔡先生是拒绝的,不过盛情难却,考虑了三个多月之后,他这才接受了这份大礼。
可惜的是,后来因为抗战的爆发,伴随着上海的沦陷,全国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浪潮,一致同仇敌忾。大伙,也包括蔡元培也就无暇再顾及房子的事情了。
那么,是不是当时北平的房价太高,或是物价太贵,即使蔡元培先生每月有600大洋,也还是买不起房呢?
李书华,1922年9月,他受聘于北京大学,任职物理系教授,1926年11月,他升迁为物理系教授会主任,也就是物理系主任。我们来看看他书里是如何讲述,上世纪20年代的北平。
在李教授的书里,记载当时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一个月的薪水至少是240个大洋,最多能有280个大洋。像蔡元培这种级别的人,一个月的薪水是600大洋。而当时在北平城租一套房屋20多间的普通四合院,每月租金从25—30大洋;倘若只是租住一间,每月租金也不过一个大洋。
如果是要购买四合院的一间房,在上世纪20年代末的北平城,大约需要几千大洋。因此,有的大学教授省吃俭用几年,就能购置一套房产。
那么,蔡元培为何一生没有购置房产呢?仅我个人来看,主要是下面三个原因吧:
第一: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远大的,不同寻常人一般,只着眼于房产之事;蔡元培先生这类有着家国情怀的文人,是重精神、轻物质,因此,在购房和租房之间如何取舍,其实心里一直都有个很明确的答案。
第二:虽然大学教授们的薪水都不低,但是在北洋政府时期,缩减了不少教育投资的费用,即使是所剩无几的教育经费,也被层层搜刮所剩无几;因此,他们的薪水被拖欠是常态,即使是发放也很难足额发放。
第三:蔡元培留不住钱,他乐善好施、交友甚广,还热心公益,仅仅是花费在应酬和公益这两个开支上,就差不多掏空了他每月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