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砚中瑰宝

职场   2025-01-17 07:01   北京  



全文字数:22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5分钟



砚,作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肇庆,古称端州,被誉为中国砚都,其出产的端砚以“呵气成墨、滑如肌肤”的石质、独特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珍爱。


砚出端溪

考古资料表明,砚的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在距今六千余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磨盘、磨棒,磨盘内还留有颜料的痕迹。这表明古代先民曾使用磨棒(研子)在磨盘中将墨丸(着色物)碾碎。商朝、西周时期,出现了调色用的玉调色盘,其上雕有各式花纹,比起磨盘、磨棒又前进了一大步。战国至秦代墓中出土了墨、笔、石砚等书写用具,证实在战国末期磨墨之砚已经出现。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东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墨条的改良,砚形砚式增多,石砚以其细腻且坚实的质地成为主流。

端砚,因产自唐代端州,故有是名。端砚的石材,从地质学来说属于沉积岩类,地质年代大约为泥盆纪中期,距今约4亿年。肇庆市西江羚羊峡烂柯山(古称斧柯山)一带以及羚羊山、北岭山、七星岩是端砚石主要产区,著名的砚坑有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等几十处。其中,老坑被誉为“天下砚石第一坑”,所产砚石集各名坑砚石优点于一身,被视为“砚中至宝”,唐代开始被列为贡品。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犹如“孩儿面、美人肤”,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历久弥新。宋代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清代陈龄《端石拟》总结端石有“八德”,即质之强、润、柔、嫩、细、腻、洁、美,认为“具此八德,质以迈常,信为古今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唐朝初年,端砚以实用为主,造型古朴,形状以箕形为主,又名凤池砚,砚有三足,以适应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至唐中叶,砚台上开始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在实用性基础上增强了观赏性。

到了宋代,端砚兼具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成为文人墨客鉴赏、馈赠、收藏的佳品,相关专著如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叶樾《端溪砚谱》等应运而生。陆游曾赋诗赞曰:“端溪之穴,毓此美质。既坚而贞,亦润而泽。涩不拒笔,滑不留墨。希世之珍那可得?”

至明代,端砚做工愈加精巧,风格端方厚重,纹饰内容丰富多彩,常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题材,镌刻砚铭风气盛行。此时,由于端砚石开采多年,逐渐稀少,鉴赏和收藏端砚之风气愈盛。

清初,端砚制作空前繁荣,在承袭前代作品气派、风格的同时,在砚材、形制、雕刻技艺、花纹等方面多有创新,涌现出顾二娘、王岫筠、黄宗炎等制砚高手及纪晓岚、高凤翰、朱彝尊等收藏大家。嘉庆、道光之后,端砚的实用价值降低,逐渐成为单纯的文玩;部分名坑因坍塌而停采,石源受限。清末民初,战乱连年,内忧外患,不少制砚匠人散落各地或转行,端砚发展陷入低谷。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散落的制砚匠人归队,麻子坑、老坑、坑仔岩等逐渐恢复开采,端砚制作再度复苏。


文化古蕴

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端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

历代文人墨客的珍爱之物。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爱砚、赏砚、藏砚,并通过砚台寄托情怀、彰显品德。端砚端方厚重、温润坚实,体现着君子的人格追求。刘禹锡、苏轼、赵孟頫等文人都曾为端砚挥毫留诗。苏轼《端砚铭》曰:“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道出了端砚的懿美之德,其常常置于君子身边,折射出主人的高尚品德。纪晓岚《竹节砚铭》曰:“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笔,挠不曲。”将端砚与石、竹、具有“实录精神”的史家之笔相提并论,足见端砚的文化象征意义。

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端砚自诞生以来,其制式、纹饰和铭文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将山形水貌、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巧妙组合镌刻于方寸之间,创造出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让砚台经历悠久岁月的洗礼依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端砚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常常作为国礼珍品被赠送给外国友人。一方小小的端砚,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继续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传播着中华文化,讲述着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委办公室、肇庆市委宣传部)

端砚之名贵,也在于开采与制作的艰辛,端砚是如何制作的呢?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秘书工作》2024年第11期《千年古韵 砚中瑰宝》。


                     
     

推荐阅读▼

中华文化风雅之花——园林

欢迎订购2025年《秘书工作》
识别小程序码
即可订阅
责任编辑:杨宪东 王雅洁
编辑:雷宁 肖倩
设计制作:许丹
投稿信箱:bjb@msgz.sina.net


秘书工作
党政军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厅(室)工作学习交流权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