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宣传片。
这段登月动画演示视频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登月飞船缓缓降落,两名航天员手持五星红旗,庄严地将它插在月球表面的演示画面。
这一场景的发布,预示着我国探月工程的重大计划即将实施,人类太空探索又将开辟新的篇章。
自1969年美国“阿波罗计划”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以来,月球探测近半个世纪以来,一度进入停滞期。
有人会问:既然登月早已不是新鲜事,中国为什么还要执着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答案其实藏在一条国际公约中。
《联合国月球公约》明确指出:“月球是全人类的,谁开发谁利用。”这条公约规定了月球资源的开发原则——“谁开发谁利用”。
换句话说,月球是块尚未分配的资源蛋糕,谁拥有技术优势,谁就有机会在未来主导这一全新的领域。
首先,月球上最引人注目的资源便是氦-3,这是一种清洁、安全且高效的核聚变燃料,被科学界誉为“完美能源”。
据估算,月球上氦-3的储量足够满足地球未来上万年的能源需求,成功提取并利用这些氦-3,那么地球的能源危机将迎刃而解,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除了氦-3之外,月球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水冰资源,这些水冰已经被我国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成分予以证实,主要分布在月球的南北两极的阴暗陨石坑中。
月球水冰资源不仅可以为未来的月球基地提供饮用水,还可以通过电解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火箭燃料和呼吸氧气供应提供保障。
当然,月球上的资源远不止于此。月球的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稀有金属和矿物质,如钛、铁、铝等。
这些资源在地球上或许并不罕见,但在月球上,它们却可以被更容易地提取和利用。
这些月球上的宝贵资源,作为未来太空经济的关键,是深空探测的重要基础,我国作为航天领域的新兴力量必然要抢占先机,抓住这些宝贵的“未来资源”。
纵观历史,美国依靠阿波罗计划登上了月球,但冷战结束后,其航天计划逐渐疲软,缺乏后续的深度开发。
相比之下,中国的探月工程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势不可挡。
从2004年的嫦娥一号到如今即将进行的载人登月,中国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踏踏实实地迈出了多步关键性探索。
从精准的月球全景绘图到月球车“玉兔”的成功运行,再到近期的嫦娥六号回收任务,中国已经为载人登月夯实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所言,中国航天的“三步走”战略已经完美完成:从实现载人飞行到突破空间站建设,再到月球探测的全面布局,每一步都在为登月计划积蓄力量。
在研发攻关方面,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一系列核心装备的研发工作正在有序快速推进中,部分装备已经完成了初样产品的研制和相关测试。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了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为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中国步步逼近的登月计划,美国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2019年,美国航天局(NASA)提出了“阿尔忒弥斯计划”,试图在2024年之前完成重返月球的任务。
然而,自计划启动以来,它已经多次推迟,从最初的2024年底推迟到2025年9月,再到“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任务被推迟至2026年9月,每一次推迟都像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考验。
在此期间,一些关键项目也不幸终止。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游隼”月球探测器项目。
这款由美国私营企业主导的探测器,已经因技术难题和资金压力而宣告放弃月面降落任务。
NASA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彻底放弃,比如寄希望于SpaceX和Blue Origin两大航天巨头,希望借助私营企业的力量,开发新的载人登月月球着陆器,可如今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看起来,与中国的稳扎稳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仓促推进的策略显得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相较于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赶工式重返月球”,很明显,中国的步伐走的更稳,推进效率也更高。
美国曾借“太空霸权”主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全球航天格局,而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这一平衡。
随着登月计划的逐步明朗,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浮出水面: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中国航天员中,会有女性的身影吗?
从过往的任务经验来看,女性航天员并非不可能参与如此艰巨的任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月球车操控、天体辨识、地质科考等航天员月面训练项目。
未来如果登月任务采用一男一女的搭配模式,第四批航天员还是略显年轻,首批航天员基本不再执行任务,而第二批航天员正值当打之年,其中王亚平和刘洋是两位最被外界看好的女航天员候选人。
王亚平是中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她在面对复杂任务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高效,赢得了广泛认可。
而刘洋,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虽面临年龄和体能上的挑战,但她对登月的执着和梦想令人动容。
如果她们中有一人能够踏足月球,将再次刷新中国女性在航天领域的高度。
登月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阶段的起点!中国的月球计划并不局限于简单的登月插旗,而是旨在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基地,为长期开发做准备。
从自动化设备到人类驻扎,再到资源开采,中国登月计划的长期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
技术的进步让月球不再遥远,而战略的清晰让中国在这场竞赛中更显从容。
未来或许有一天,人类会将月球作为第二家园,期待中国的嫦娥真正实现奔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