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没钱再搞重型火箭,载人登月延期,美国也没戏,就看中国了

时事   2024-12-01 23:21   河北  

近日,一则来自俄罗斯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宣布,由于重型运载火箭研发资金不足,载人登月计划将再次延期。

这一消息让人不禁想问:曾经领跑全球航天事业的俄罗斯,为何如今连探月计划都难以为继?


20世纪中期,要论全球航天领域的绝对先行者,那么非苏联莫属。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到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苏联的航天计划将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探月领域,苏联也曾一度领先:1976年,“月球-24”号任务成功带回170克月壤样品,这是当时无人探月技术的巅峰之作。

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大量航天技术遗产,但在航天领域的表现逐渐黯淡,资金短缺、技术断层和人员流失,成为俄罗斯航天工业的“致命三重奏”。

自苏联“月球-24”号实施发射以来,俄罗斯整整47年未再涉足月球,宝贵的技术传承早已中断。

2023年俄罗斯原本计划续写辉煌,发射了“月球-25”号任务,结果发动机工作时间超时43秒,最终坠毁,甚至被同期发射的印度“月船3号”羞辱了一番。

50年的空白使俄罗斯在探月技术上的积累被大幅削弱,面对如今全球探月竞赛的技术需求,俄罗斯已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如此,俄罗斯依然雄心勃勃地规划了载人登月任务。

根据俄罗斯的航天规划,他们预计在2031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2034年建成月球基地,2041至2050年完成月球长驻基地建设,计划细致且宏大。

然而,计划虽然美好,现实却异常骨感。载人登月的核心是超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俄罗斯“叶尼塞”超重型火箭的研发原本就是为了登月准备的,结果因经费短缺,俄罗斯也彻底搞不动了。

“叶尼塞”火箭是俄罗斯探月计划的“生命线”,从2028年首飞的计划,到如今宣布延期,“叶尼塞”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俄罗斯载人登月的前景。

很显然,俄罗斯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已经卡在了资金短缺的死胡同中,开发重型火箭需要的大量创新材料和技术投入已经跟不上了。

探月计划需要强大的火箭支撑、高效的登月方案和可靠的生命维持系统,而这三点恰恰是俄罗斯当前的薄弱环节。

“月球-25”号的失败暴露了俄罗斯基础技术的脆弱;50年的技术断层让他们在火箭、探测器设计上难以突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掣肘,使得俄罗斯的载人登月计划变得愈发遥远。

在俄罗斯挣扎于经费和技术困局时,全球载人登月的竞争焦点已集中在中美之间,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美国登月这事也不一定能搞定!

美国的登月计划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巅峰之作。1969年,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这一壮举不仅奠定了美国航天的领先地位,更成为冷战时期技术竞争的象征。

然而,在连续六次登月任务后,美国于1972年终止了阿波罗计划,此后半个世纪也没有再度登月。

进入21世纪,美国试图通过“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然而这时候美国发现重启登月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比50年前还难。

尽管2022年的“阿尔忒弥斯1号”完成了无人绕月测试,但猎户座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故障、超重型火箭SLS的成本高昂及多次推迟发射,都让这一计划变得步履维艰。

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虽然在2022年完成了无人绕月测试,但随后的技术问题不断拖延计划进程。猎户座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缺陷和发射系统的不稳定性,成为其主要阻碍。

从规划到执行,美国的重返月球计划虽然仍处领先位置,但时间和技术问题已让人开始怀疑它能否按时完成目标。

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复杂局面相比,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显得更加稳健。作为后来者,中国深知技术传承和资金投入的重要性。

从2007年“嫦娥一号”开始,中国在探月领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如近期就传开了好消息,在载人登月领域中国又取得了多个突破:长征十号火箭芯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整流罩分离试验也顺利通过,登月宇航服研发完成并领先美国全球发布。

昨天长征十二号醒来首飞,验证了我国登月火箭发动机的核心技术,预计2027年,长征十号火箭将首飞,为载人登月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的计划是在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但以目前的进展来看,极有可能提前实现目标。

中国的强项在于系统性研发和执行能力。从探月器到运载火箭,再到载人航天技术,中国逐步完善了一个完整的航天工业链条。

相较于美国的技术停滞和俄罗斯的资金短缺,中国的航天计划展现出了难以忽视的效率和可靠性。

载人登月是一项复杂且昂贵的系统工程,其挑战主要集中在火箭、登月方案和生命维持系统三个方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俄罗斯在经济和技术上的落后,已让其探月计划变得遥不可及;欧洲和日本虽然具备技术实力,但在资金和系统集成能力上难以独立完成载人登月。

月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舞台,更是未来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从资源开发到军事意义,月球开发的潜力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各国的竞争。

在这场竞赛中,美国的技术优势仍不可小觑,但中国更高效的研发能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合作意愿,可能让其在未来的月球开发中占据主动权。

探月计划不仅是一场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俄罗斯的衰落告诉我们,技术传承和资源保障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月球舞台究竟会被谁主导?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登月竞赛中,中国2030年前实现月球“一小步”将注定实现!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