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绍了《kV-CBCT图像引导放疗临床应用实践指南》,里面有一张CBC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时的操作步骤流程图整得挺好的,但我对里面的部分流程也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今天应某位估计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的“邀请”,在这里简单聊聊我的想法。
其实主要就两点:
①通过“Offset值是否超出阈值、有几个方向超出判断需不需要重新摆位是否合理”?
我个人觉得这样是不太合理的,Offset值就一个数字,是否需要重新摆位的依据是PTV有没有脱靶,高危的OAR有没有落在高剂量区。还有就是像直接在加速器上复位的,由于定位→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系统误差),首次CBCT出现Offset超阈值的情况还是不少见的。我觉得,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摆位的标准应该是:CBCT与参考图像的重合性是否满足临床要求。
②移床后是否需要再次获取CBCT后才可以开始治疗?
咋说呢,这一条理论上就是保证安全性吧,例如移了6mm床,加速器的移床精度是否达标?移床过程中患者有无发生位移?这种CBCT可能会有个判断时间,时间差内患者有无移动?
我觉得这样考虑是有些多余的,因为……你看啊,Offset在5mm内的时候移床的时候就不考虑这些了,超过5mm哪里就不一样了吗。或者像Tomo就很少见有人移完床再拍一个MVCT……那种移床1cm、2cm的另说啊,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其实我个人觉得也没啥影响。
不过这大概是一个安全性设置。就像自适应放疗,等调整完靶区和计划后一般都会再拍个CBCT验证下位置,这时候患者一般也在治疗床上躺蛮长时间了。
保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