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CBCT图像引导放疗临床应用实践指南》(NCC/T-RT 006-2024)已于2014年11月17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放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正式发布,该指南项目申请单位为浙江省肿瘤医院,主要起草人为朱骥、单国平、刘吉平、林承光、张德康等老师,详见指南原文。 该指南从技术路线、临床配准、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围绕kV-CBCT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规范不同类型病种在临床放射治疗实践中应用kV-CBCT的临床匹配及相关适用条件达到执行同质化、标准化的目标,以期为国内开展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的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博主个人的一些看法:
就像指南里说的,目前国内各家放疗单位使用kV-CBCT影像引导的扫描条件选择、图像标准、匹配应用及安全实施规范都不尽相同,指南的推出对于同质化和标准化操作至关重要,很有借鉴意义。
不过我个人对里面的一些内容还是不太理解,如下图的CBCT引导放疗操作路线:二次摆位的标准不是图像的重合程度而是“数据多项超出阈值”,还有不需要重新摆位时移床后“需要再次获取CBCT”后才可以治疗。可能是为了提供一个更明确的操作思路和更保险的操作方法。
关于CBCT的最低扫描频率,指南里推荐“常规建议首次及分次中位次数必须行CBCT扫描”,SBRT每次CBCT,其余病种尤其稳定性欠佳的适当增加扫描频次。
关于CBCT的扫描参数(电压、电流、矩阵、FOV等),指南里未有推荐,仅是列举了Xvi和Obi的默认预设并对Full Fan和Half Fan的获取方式进行了示意展示。这部分我觉得就有点欠缺,列机器参数没啥意思,列不全的,我觉得可以按照循证证据推荐一下各部位的通用扫描参数。 kV-CBCT的临床配准方面,指南按病种部位对扫描条件、感兴趣区、配准策略一一进行了介绍,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不过各部位扫描条件基本都是说明按照厂商预设进行扫描,且在部分章节里多次提到CBCT扫描频率,问题是频率并不相同(不同病种不同、和前文概述处提到的频率也不同)也无依据,关于摆位误差超出阈值的处理方式也都大同小异(注意纠正旋转误差、重新摆位、找出误差原因对症处理),各章节内容略有些重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CBCT在临床的应用无非还是使用频率和配准问题:
频率的话目前尚未有统一规定,确实很复杂,涉及到治疗效率、患者费用等等,上海的话有相应质控要求(每周一次),但也只是推荐,不满足也仅是扣质控分。而且,就和该指南、以及上次卸下蟹壳老师(图像引导在放疗中能做到哪些)说的一样,CBCT的频率按照病种分类也只能保证下限,临床上想做得更好需根据患者的实时状态、复位的重复性等决定。 配准的话更不是“骨骼配准”和“灰度配准”的问题,配准范围也好、配准算法也好、Offset数值也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最终还是要确保PTV未脱靶,自动配准完成后都需要手工检查复核。不过就像医保老师(@我有医保我先上)说的,“这个赛道”对设备依赖太强了,图像质量还是不行。肺癌SBRT放疗的时候,PTV看得一清二楚,会有人纠结选什么配准算法么。
就这样,以下为指南正文部分(完整pdf可点最下面阅读原文处下载):